如何不生病?可能沒人會告訴你。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哪能不生病?可是《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答案。“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做到了以上,人完全可以不生病。這也完全顛覆了人們固有的認知,原來人真的可以不生病,甚至可以活到120歲,以至更長。 所以學一點《黃帝內經》很有意義,不說活到120歲,不說不生病,至少可以讓我們更長壽,更健康,少生病,活得快樂多一點,痛苦少一點。隨著中醫的面紗被揭開,逐步被人們認識和接受,我們會慢慢發現黃老哲學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和回歸傳統,也就是回到道本身。 回到課程,學習第三章,自《黃帝內經》出現的兩千多年以來,人的病理情況沒有太大的變化 《黃帝內經》的智慧告訴我們,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除了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還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的東西,也就是“悟”。 1.人活著應該有“智”,更要有“慧” 首先,智和慧是不一樣的。第一,智沒有“心”,慧有“心”。第二,“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智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學問。慧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學問,需要你用心去體會。 “慧”字里有回歸的“歸”的半邊,它知道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知道轉彎。要研究養生,離不開“智”“慧”這兩個字。 首先,我們應該有智,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慧。慧是先天遺傳的,這人有慧根;智力可以后天被培養、被訓練。 《黃帝內經》的智慧告訴我們,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除了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還有很多看不見、摸不著,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的東西,也就是“悟”。 《內經》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隨著季節和晝夜的變化,人會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的影響。當這種氣候產生劇烈的變化,或者在此季節出現了反常的氣候時,就叫“虛邪賊風”。 遇到“虛邪賊風”,《黃帝內經》說“避之有時”,“時”,主要指時令和時節。 很多人除了不知道,無知無覺以外,還會有意識地人造一些虛邪來傷害自己。 “賊風”一種是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出現的風,另一種是不合時宜的風。 寒邪侵入人體,第一道防線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經絡,足太陽膀胱經。熱邪直接侵犯人的肺,再往里走,就會侵犯我們的第二道防線,手厥陰心包經。往里走,侵犯人的最后一道防線,心臟。 2.如何不被愛恨情仇所傷? 《內經》曰:“恬惔虛無,真氣從之” 虛邪也跟情緒、情感有關。開始動心了,這叫“情緒”。再往里深人,就動了感情。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不是植物。感情、情緒的變化會影響人體氣血的運行,氣血運行一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總結了“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認為七情的變化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正常人都有情緒,怕的是過度劇烈的情緒變化,因為它會影響氣血的運行。“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喜則氣緩。悲則氣消。” 做到“恬惔虛無”,你就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恬,安也;惔,憂也。恬是從心理、情緒上自我療傷、自我平復、自我寬慰的一種能力。惔是微微地起一些波浪,不是驚濤駭浪,不是大起大落。虛無是一種生活境界,“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把自己的內心放到一種什么都沒有的虛空狀態,讓自己的思想變得很靈敏、空靈,然后就能體會到自然的變化,聽到宇宙的聲音,達到悟道和成佛的境界。如果你的心被一些東西堵著、壓著,就活得很痛苦。 氣血按照本來的運行規律運行,就叫“真氣從之”。 3.想不得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內經》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經絡和腧穴都是古代的圣賢們在“恬惔虛無”的狀態下體會出來的,他們把這種體會詳細記錄下來。氣怎么走,從哪兒走到哪兒,在哪兒有停留。就是說,這個東西是可以重復驗證的,如果你按這種方法做,同樣能感到氣是這么運行的。 精神內守就是心神寧,“寧”的繁體字是寧,一個寶蓋頭,有東西罩著,里面有個“心”,然后有個吃飯的盆,叫“皿”,底下還有一個人丁興旺的“丁”。“寧”代表了中國人健康的家庭觀和生命觀,身體健康的狀態是心回到心包里,踏踏實實待著,享受它的氣血供養。作為人來講,我有房子住,安居樂業,我的心操持著家里的事,我有飯吃,我的人丁都回來了孩子在外工作,大家今天也團圓了。 心神不寧的人最愛生病。 在古代,精和神是兩個概念。精是物質基礎,首先你得有肉身,然后有可供燃燒的物質基礎,這叫“精”。如果精不內守,表現出來是什么呢?就是精外泄了。 正常情況下,人們白天心藏神,晚上肝藏魂,可很多人的心神是散亂的,附著在了外界。如果我們能做到保持自己的精,不讓它隨意流失,守著我們的神,讓它關愛自己,“病安從來“。總是在漏精的人,神志會恍惚和錯亂 以上是第四部分內容,如有侵權,請速告知,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