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今天我們繼續講課。 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課,跟大家講一下黃帝內經,講《素問》的《陰陽離合論》篇。
我先教大家讀內經的方法。
讀內經呢,有幾個方法。一個是要細讀,就是每個字每個字的要認真讀,不能像讀現代的書一樣,一眼看過。因為古今的行文習慣是不同的,古文比較精煉,每個字的含義都不同。比如上古天真論,就要明白上古是什么意思,天真又是什么意思。第二個呢,就是要比較來讀,在各個篇章中出現的概念,要相互比較,對比著來看,因為每個篇章論述的主旨不同,在一個篇章論述的比較簡略的,在其它篇章會論述的比較詳細。第三個呢,就是不要死讀,在讀的過程中,有不懂的,就先略過去,有個印象就行了,在讀其它內容時,或許就會突然理解之前沒懂的內容了。不能說哪個地方讀不懂了,就非要死讀、死背,一直去想,這樣反而容易想錯,陷入思維的誤區。
好,我們開始講《陰陽離合論》。 為什么要講《陰陽離合論》呢,因為我們之前講義里講了“太陽為關”,而很多人讀的是“太陽為開”,這個最近問的人比較多,所以就先跟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同時這一篇呢,也是內經中比較難讀的一篇,很多人讀的不是太懂,所以就先帶大家讀一下,也讓大家了解讀內經的方法。
我們來看內經的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黃帝先說了天地日月的陰陽,日月往來,寒暑相移,天地四時陰陽變化,而人應該也與天地四時相應,但是天地四時變化是少陰、太陰、少陽、太陽,這樣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但在人體呢,卻是分為三陰三陽,與天地四時變化不相應,這是為什么呢?
這句話其實問的是三陰三陽的由來,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分法,陰陽應該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易中的陰陽也是這么分的,為什么我們醫學中卻出現了三陰三陽的分法,而在其它地方都沒有這種分法,這是為什么呢?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岐伯說了,陰陽呢,是分析事物的一種方法,陰陽是可以分之再分的,具體怎么分要根據事物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而不管怎么分,其道理是一樣的。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岐伯又接著講,還是拿天地來舉例子,天覆地載,天在上,覆于下,地在下,承載萬物,萬物處天地之中而依附于地。因為萬物都依附于地,所以以陰為主,未出地者,也就是在地下的部分,則稱作陰中之陰,出于地上的部分,則稱作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是說萬物都依地而存,而受天氣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于地,命懸于天。就像一粒種子,一棵樹,它首先要扎根在地上,有土地才能生長萬物,然后萬物生長的情況如何呢,就要看天氣的情況。這叫陰為之主,陽予之正。
后面岐伯又總結了一下,也就是天氣對萬物生長的影響。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也就是陽予之正的具體過程。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接下來就開始引申到人體了,說人體的陰陽也是這樣子的,人體也是一個小的天地。
那人體具體的陰陽是什么樣子的呢?
黃帝接著問了。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然后岐伯開始作答。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這一段就不太好理解,很多人也都沒有讀的太懂。
這是把人體比做天地,以天地陰陽來類比人體陰陽,人體中也有天和地。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
也就是一個人面朝南站著,這樣人體的前半部分呢,也就是朝著太陽的那一部分,稱為廣明。廣明,就是廣大、光明的意思。而后面的部分呢,稱為太沖。沖,就是老子講的谷的意思,引申為虛的意思。比如毛主席的故里,有個地方叫韶山沖,也就是在山谷中的一片空地。人面朝太陽,背后是接受不到陽光的,所以稱為太沖。
也就是把人體分為前后兩半,前面這部分稱為廣明,后面的部分,稱為太沖。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這是什么意思呢?這首先說的是人體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太沖的部分。太沖之地,這個地,就是類比天地的地,也就是在太沖這部分,在地的位置,稱為少陰。而在少陰之上呢,這里的上,指的就是從地的位置往上走,對人體來說,其實也就是往外走,也就是出于地的部分,這部分稱為太陽。
舉例來說,比如人體的后半部分,在里面的,也就是人體背部深入到里面的部分,比如脊柱脊椎所在的地方,稱為太沖之地,這個部分,稱為少陰。而在少陰之上,也就是少陰往外走,到背部皮膚的位置呢,這部分稱為太陽。
太陽名曰陰中之陽。跟萬物已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是一個道理。
這是太沖的部分,然后看廣明的部分。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廣明的部分跟太沖的部分一樣。中身而上名曰廣明,這是又先點明了一下廣明的位置,也就是人體分為前后兩半,中身而上,也就是從中間在前面的部分,稱為廣明。上,還是前的意思。廣明之下,名曰太陰,也就是在廣明這一部分,在下面,也就是在里面的部分,稱為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也就是從太陰的地方往外走,往體表走,在太陰外面的地方,稱為陽明。
陽明與太陰的相對位置與太陽與少陰的相對位置是一樣的,陰在內,陽在外。一個是講的廣明的部分,一個是講的太沖的部分。陽明與太陽一樣,也是已出地者,也稱為陰中之陽。
然后呢,是厥陰與少陽,道理還是一樣的。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這里沒有說厥陰的位置,而是放在后面講三陰的時候說的。厥陰是在身側,身側在里面的部分,稱為厥陰,而在厥陰的外面,則稱為少陽。
這其實說的就是三陰三陽在人體的劃分,陰在內而陽在外,在里面一層,前為太陰,側為厥陰,后為少陰,在外面一層,前為陽明,側為少陽,后為太陽。也就是把人體看做是一個天地,把人體劃分成六個不同的層面。
前面講的是三陽,然后開始講三陰。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黃帝說,那三陰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岐伯說了,人體外面一層是陽,里面一層是陰,陰在內而陽在外。然則中為陰,也就是最靠近身體中心的才稱為陰,太陰相對于少陰來說,其沖在下,在下也就是在里的意思,人體腹為陰,背為陽,太陰在腹,處在人體更里層,所以稱為太陰,太陰后面呢,就是少陰,而少陰前面呢,就是厥陰的位置。
這就是三陰三陽在人體位置的劃分。
之后呢,又總結了一句。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也就是陰陽之間相互流動,在身體內部流傳一周,氣在里而形在表,陰陽運行有序,這樣相輔相成。
這就是陰陽離合論的內容。其中陰陽流轉的過程,也就是關闔樞的內容我們沒有講,我們留待下節課再講。大家先把三陰三陽的劃分理解清楚。
好了,今天就講這么多。
答疑
江河湖海:老師,請問厥陰不是在身側嗎?為什么又會跑到少陰的前面去了?
歸真老師:身側相對于背后不是在前嗎?
江河湖海:身側相對于背后為前,明白了,謝謝老師!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沖,就是老子講的谷的意思,引申為虛。”請問太沖和另一個詞太虛,應該不是同一個意思吧?
歸真老師:有太虛,還有太空呢,難道要把所有的詞都理解成同一個意思嗎?
小凡:老師好,在人體最里面的,就是口-胃-肛門,這不是叫陽明嗎?可按照這節課里,最里面的應該為陰,這里不太明白。
歸真老師:三陰三陽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含義,不能強行統一,有傷寒的三陰三陽,有經絡的三陰三陽,有六臟的三陰三陽,還有六氣的三陰三陽。就像太沖,有太沖脈,還有太沖穴位,還有今天講的太沖部位,名字之間是有關聯,但是其具體含義是不同的。就像我們說的師傅,教人學問的可以叫師傅,司機也可以叫師傅。
花兒朵朵:然則中為陰?老師中不是兩者之間嗎?
歸真老師:中為陰是以人體為本,以觀察所在的位置為陰,不是說兩者之間就是陰。
貴州-遵義-文源笙:老師,既然陰陽有內外關系,是否可以理解為在扎針的時候,三陽用針要淺,三陰用針要深;三陽在不同的位置,都算淺;三陰是從里自外,三陰中,太陰最里、少陰次之、厥陰最外,是否意味著太陰下針要最深?
歸真老師:刺有五刺、九刺、十二刺,深淺隨所用而定。
小白不敗:老師,打印版和公眾號上內容一樣不?
歸真老師:有稍許區別,打印版是整理后的,更精簡一些,修改了一些錯別字。
聲明:文章內容歸“歸真醫學”所有,嚴禁私自翻制音頻、視頻等內容,嚴禁用于商業用途,轉載需經過授權。文章內容只為普及醫學知識,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