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遇事需要抉擇,就左右為難,糾結很長時間;
認為自己墜入了無底深淵,前途一片慘淡,生活沒有一絲光亮。 此時,你很可能掉入了“內耗騙局”。 余華曾說:“精神內耗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人內耗到某種程度,其實是在尋找某種人生的出口。” 聽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內耗,不全是壞事。 在意別人的評價,其實是希望自己擁有好人緣,然后才能改進; 懊惱自己的錯誤,潛意識是想成為更棒的自己,進而得以蛻變。 合理看待內耗,發揮其正向作用,便能輕松駕馭內耗,活得恣意灑脫。 ![]() “內耗騙局”,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心理學有個“自我損耗”的觀點,它說的是一個人每天會有6000多個想法,每做一次選擇都會消耗一部分心理能量。 有些擔憂,只是憑空想象,腦補最糟糕的結局嚇唬、折磨自己而已。 就像《套中人》里主人公別里科夫,每天都在臆想各種麻煩,害怕天下大亂,最終在驚恐中死去。 伏爾泰曾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真正擊垮我們的,可能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陷入了“內耗騙局”。 主持人白巖松,年紀輕輕就已在央視嶄露頭角,卻曾因身體原因在家休養長達一年之久。 那個時候,他身兼數職,既要負責三個欄目的制作,還要參與體育、娛樂、新聞等多個領域的節目錄制。 因此,他對自己特別苛責,不允許絲毫失誤發生。 但人無完人,偶爾一點小錯誤,他都會極度焦慮,覺得后果很嚴重; 工作稍微不如意,便會過度緊張,擔心項目會毀掉。 而深陷負面情緒,又讓他更加惶恐不安,覺得事情糟糕透頂。 久而久之,白巖松的頭發開始大把脫落,失眠和焦慮撲面而來,在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下,他不得不停工。 于是,他開始反思,從前考慮問題是否太過極端,一點小瑕疵,就被自己無限放大,把自己逼入了“內耗騙局”。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也曾如此: 事情還沒發生,內心就上演了多個版本的大戲,導致心累; 反復思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最后什么都沒做; 總害怕被淘汰出局,因此輾轉反側、寢食難安…… 面對未知事項,我們總習慣杞人憂天,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若放任精神內耗,任消極情緒無限蔓延,最終將壓垮自己,把人生之路堵死。 唯有跳脫“內耗騙局”,埋頭于自身發展,方能破局前行。 ![]() 余華在《保持對話》中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我寫作了40年,也內耗了40年。 我時常鼓勵自己的學生,假如你在寫作中遇到障礙,那就說明你在突破自己。 盡管困難會導致內耗,但卻能推著你前進。內耗其實是希望自己做的更好一點。” 深以為然。 余華創作《文城》,歷經20多年,從1998年開始,到2021年才出版。 整個寫作過程,他不僅飽受身體折磨,精神也極度壓抑。 為了描寫一個細節,他反復推敲,顧不上喝水吃飯,腸胃里空空如也; 為了講述一段故事,他廣泛查閱,一坐就是一天,頸椎酸痛難忍。 為了給讀者呈現最好的狀態,他數次主動中斷寫作,一直和自己較勁,最終得以完成。 后來《文城》一經問世,便在文學界引發熱烈追捧,“那個讓我們激動的余華又回來了。” 你看,內耗是一個人向好的征兆,也是人生的轉機,只要合理運用,就會否極泰來。 朋友公司去年大裁員,她不幸就在裁員名單里。 辦了離職手續后,朋友就在家里躺平了,每天不是刷視頻就是網購,靠著外賣打發一日三餐。 一段時間后,朋友開始胡思亂想,遲遲走不出被裁的陰影,人也變得暴躁易怒。 “我工作認真負責,是不是有人打小報告害我被裁? 婆婆最近對我態度不好,會不會嫌棄我失業在家沒有收入?” 一次情緒失控和婆婆大吵一架后,她痛定思痛:即便狀態再差,也要接受現狀,努力尋求出路。 之后,朋友擠出所有時間努力提升,積極上網留意工作機會,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環顧四周,內卷無處不在,太多事情在消耗我們的精力。 生活的一地雞毛、工作的不堪重負、人際關系的劍拔弩張…… 內耗雖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善加利用,激勵自己更新進化。 不妨抓住想要變好的契機,聚焦于行動,就能將內耗拋在腦后,踏浪前行。 ![]() 合理對待內耗,從改變認知開始 身處凡塵俗世,內耗是人生常態。 與其深陷其中,極力掙扎,不如合理運用,讓能量由負轉正。 當我們對內耗有了正確認知,并發揮其積極作用,就能挖掉滋生內耗的土壤,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分享幾個小辦法,希望能助你打破認知藩籬,走出“內耗騙局”: 1、課題分離,剔除別人的事 容易陷入精神內耗的人,習慣過度解讀別人的言行舉止,從而產生敏感、自卑、焦慮等情緒。 究其根本,是因為在人際關系中未嚴格樹立分界線。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 意思是說想要解決人際交往的煩惱,就要區分什么是他人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課題。 別人如何對你,要怎么做,那是別人的事。同理,你也有你的事,別人無法涉足。 守好自己的邊界,剔除別人的事,專注于自身“課題”,才能遠離內耗困擾,心無旁騖做自己。 2、正視自己,帶著癥狀生活 俄國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接納處于內耗狀態的自己,努力去慢慢改善,就會擺脫內耗的束縛。 從事心理咨詢的朋友曾說,心理咨詢的“真相”就是讓人接受現狀,即“放棄治療”,與自我和解,帶著癥狀去生活。 試著不再用放大鏡看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攜問題前行。 當你秉持與問題和解的態度,就能卸下內心負累,步履從容,成功抵達想要的遠方。 3、付諸行動,避免思慮過多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40歲失業在家,壓力山大,迷茫痛苦,怎么辦?” 有一個超贊回答說:“如果上帝在你面前放了十個盲盒,并告訴你其中一個里面有你想要的東西,你咋辦? 你應該一個一個的去打開、驗證。” 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再多迷茫和焦慮也于事無補。 我們要做的是:趕緊去行動和試錯,想太多都是徒勞。 正如《撒野》一書中寫道: “人就是這樣,想來想去,猶豫來猶豫去,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勇氣沒攢夠,其實只要邁出了那一步,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早就準備好了。”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很喜歡作家劉方同的一句話: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段內外交困的煎熬期。這段時期漫長得仿佛沒有終點,如果挺不過,便是你的無底洞;但是挺過了,那就是你的成年禮。” 面對生活的磋磨刁難,與其在自我損耗中頹喪沉淪,不如轉身擁抱它。 要知道,我們不僅是自己心靈疲累的制造者,更是那個唯一的終結者。 點個在看,愿我們不再視內耗為洪水猛獸,內心從容淡定,活得自在坦然。 作者簡介:那漣,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一個喜歡用文字丈量生活的法律人,本文首發公眾號: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