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內耗的過程,就像是用一把勺子,慢慢將自己掏空。”內耗,正在影響著許多年輕人的身心健康。 到底什么叫做“內耗”呢? “內耗”原是個物理名詞,指的是機器在運行過程中消耗了能量,卻沒有對外做功。后來,常用于比喻組織內部矛盾產生的消耗,現在更引申為個體出現無謂的精神消耗狀態。 造成“內耗”的根本原因就是:想太多。 ![]() 不過,這并非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弱,而是時代變化太快,信息量巨增,讓這一代的年輕人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思想壓力,絕非一句“放下”就能放下的。 只是單純地靠自己的意念去對抗“內耗”當然很難,但如果能夠按照科學的訓練方法進行練習,那擺脫“內耗”便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 01 人人都有“負面情緒”日本醫學博士久賀谷亮長期從事尖端腦科學研究,擁有超過25年的臨床經驗。他建議我們要清空大腦,與工作保持距離,從而解放自己,感受空白。 多年來,他為時常焦慮、常常被失眠困擾的職場人士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如今,他將這些專業的腦科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于這本《再見,腦疲勞》之中。 ![]() 書中采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插圖和詳細的案例介紹,沒有枯燥的理論,都是貼近生活的方法,或許它們并不能“立竿見影”,讓人瞬間改變。但是,卻能夠讓我們“心中有數”,降低不安全感,從而讓大腦得到休息,減少消耗。 現在的雞湯文把克服精神內耗說得過于輕松,言外之意,即指目前感覺到焦慮的人都屬于內心不夠強大的人。 這類文章不僅幫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反而會讓人不敢面對內心的彷徨,每天強顏歡笑,生怕被人指責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只好把郁悶的情緒積壓在心頭。 本書開篇就告訴我們:“據說人一天會產生5萬個想法,其中80%都是消極的,而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是非常合理的。” “居安思危”其實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既沒有猛獸的爪牙,也沒有飛禽的翅膀,卻能夠在惡劣的環境里生存下來,靠的就是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如今,咱們雖然過上了好日子,但這種原始的本能依然與我們同在,當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悲觀情緒便會不由自主地冒出來。 久賀博士告訴我們,只有正視人人都會出現負面情緒這一事實,才能一步步去破解它。 任何想法都不可能被消滅,但我們可以改變它。 02 正視“不確定性恐懼癥”19世紀中期,英國雖然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社會進入大發展階段。但是,所有人都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焦慮和壓力。 人們一邊努力適應著機器式的生活,一邊忐忑著自己會不會被機器取代,所有的信仰支柱都面臨崩潰,瘋病開始流行。 如今,我們正經歷著由“互聯網”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迎來由“智能科技”掀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當時的英國一樣,人們一邊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社會成果,一邊恐懼著日新月異的未來。 正在社會上打拼的年輕人,每天都得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課題,當過往經驗都顯示無效的時候,其內心的焦慮和惶恐,可能是老一輩人無法理解的。 ![]() 工作能干多久?不確定!孩子考上好大學是不是就能找到好工作?不確定!…… 大家都害怕未來難以預料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不確定性恐懼癥”。 那么,怎么做才能克服這樣的恐懼,著眼于未來呢? 久賀博士的建議是:主動擁抱不確定性。 比如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必刻意安排什么,兩手空空去到火車站,隨意搭乘一輛火車,隨便找一個地方下車,然后體會一下,不經過安排的旅程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沒有提前規劃,不做任何安排的旅行,真的會出問題嗎? 你會發現,不僅沒什么問題,反而會收獲平日里可能忽略的小確幸。 原來,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是被內心的恐懼嚇到了,不敢走出舒適圈,所以錯失了許多感受驚喜的機會。 由此可見,想法并不等于事實,連愛因斯坦都曾經感嘆道:思考會說謊。 害怕什么,就主動嘗試著去面對它,一點一點突破它,不必急于一時,但也絕不能囿于自己的想法,時刻都提醒自己,我們的想法未必是正確的。 03 有意思的“正念療法”久賀博士在這本書中一共介紹了44種科學消除腦疲勞的正念療法,其中不少方法還真是有些“反常識”。 比如,感到焦慮時,他的建議是:可以嘗試發發火。 是不是很奇怪?在正統觀念里,我們要盡量做個討人喜歡的人,發火不是沒素質的表現嗎?許多雞湯文不也常常警告我們說“把脾氣發出來是本能,把脾氣收回去才是本事”嘛。 事實上,這種“本事”并不適用于所有人,有些人脾氣暴躁,那就得好好收斂一下,而有些人是“好好先生”,什么事都放在心里,長期隱忍不發反而會讓身體受到傷害。 中醫認為,積郁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導致肝郁氣滯,甚至還可能誘發乳腺癌等惡性疾病。 ![]() 若是你感覺總是不由自主地被人牽著鼻子走,久賀博士建議你可以養一只貓。 這個“方子”是不是讓人很暖心? 他發現,“農耕時期”的人們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種植,故而,大家都很排斥那些“特立獨行”的人。 若是不想做那個被人排斥的人,就會盡量地配合別人。不過呢,有時就會變成過度“盲從”,失去了自我。 內心極不情愿,卻又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便陷入到無盡的“內耗”之中。 久賀博士建議我們多向貓學習,你看,它們總是不管不顧地安享著自己的靜謐時光,一副“我行我素”的樣子。 養了貓之后呢,就會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在我們的身體里發揮作用。 什么叫“鏡像神經元”呢? 這是幫助咱們的祖先從類人猿進化到人類非常重要的一群神經細胞,它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從他人身上學東西,從簡單模仿再到更復雜的模仿。 在“鏡像神經元”的幫助下,我們養了貓之后,也會不自覺地出現一些類似于“貓”的高傲行為。 這些方法是不是有些“反常識”?但仔細想想,讓我們陷入“精神內耗”的,不正是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常識”嗎? 書中這44種正念療法,正好對應著不同的問題,對癥下藥,從而幫助我們增加對意識的控制能力,不再“胡思亂想”,清空大腦。 04 結語大腦,和肌肉一樣,經過正確的訓練之后,亦能夠變得堅韌起來。當然,我們得找到一位好的教練,手把手地帶著我們去完成這樣的提升。 來,讓我們跟著《再見,腦疲勞》這樣一位專業的教練,一起來幫助大腦清空內存,共同去對抗這煩人的“精神內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