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提問:為何二戰時期,日本只打了一次印度,沒打下來,直接就放棄了?在這里,筆者首先要說清楚一點:日軍侵略的是印度嗎?不是,是英國呀!當時的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侵略印度的英帕爾戰役發生在1944年,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度這個國家,印度依然是英國的殖民地,說是殖民地,其實也是領土的一種形式,日軍打印度,這不是妥妥的和英國陸軍死戰嗎? ![]() 圖為英帕爾戰役形勢圖。 當然,這也不是說英國陸軍就有多厲害,事實上,英國軍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表現,比當時的國軍也強不出太多,無論是抵抗意志,還是實際戰力,當時的英國陸軍和日本軍隊的差距還是有的。正是因為有差距,所以日本才會決定侵略印度。 但是日軍顯然低估了這場戰役的難度,在整個英帕爾戰役中,日軍傷亡達到5萬多人,比在我國的一次大會戰傷亡都多;而英軍的傷亡要低得多,只有1.6萬人,日軍的傷亡幾乎是英軍的三倍。說起來,英軍再怎么說,裝備和訓練的素質還是比國軍強的,和日軍打起來,最起碼裝備上是不吃虧的。 ![]() 圖為日軍騎著大象穿越東南亞濕地。 特別是在英帕爾戰役中,由于日軍是輕裝強行軍,連車輛都沒有帶多少,因此主要以步兵為主,彈藥補給也成問題,前線的10萬日軍,打到后來別說是武器彈藥,就連飯都吃不上,餓死的都不在少數。至于英軍,蒙巴頓早就依靠美軍的運輸機,把部隊提前部署到英帕爾,挖掘壕溝、建立陣地、組織防御、收集彈藥物資,準備十分充分。 ![]() 圖為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渡河進攻。 可以說,英軍在此戰中,無論是裝備上,還是士氣上、后勤上,都比日軍占優。那日軍為何還要發起進攻呢?原因也很簡單,此戰的總指揮是日本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此人升遷速度很快,曾經參加過在我國的盧溝橋事變,作戰經驗也挺豐富,因此到1944年時,順風仗打多了的牟田口廉也就有了一種“迷之自信”,總覺得日軍戰斗力頑強,什么仗都能打,就算是占盡劣勢,也能打贏。 ![]() 圖為英帕爾戰役中的英軍,展示繳獲的日軍旗幟。 于是他下令日軍輕裝穿越東南亞叢林,放棄汽車和重裝備,翻山越嶺徒步去打英軍。原因是,當時的東南亞公路系統不好,運力有限,如果使用車輛運輸,繞的路線太長,而且耗時太久。于是日軍靠著牛駝物資、士兵徒步,就竄進了叢林中,向早已經構筑好陣地、以逸待勞的英軍發起攻擊。雖然英國陸軍戰斗力不敢恭維,但是人家起碼也是正規軍,起碼比國軍能打,背后還有美軍支援,因此日軍久攻不下,逐漸就失去了斗志。 ![]() 日軍渡河發起進攻。 到1944年7月時,日軍已經頂不住了,英軍也不去反擊,坐等日軍自己退走。日軍打不下來也就罷了,撤退時遇到了連續陰雨天氣,在東南亞寒冷潮濕的叢林中,大量士兵患上疾病,最后餓死、凍死、病死的日軍,比戰死的都多。隨后,日軍大本營宣布放棄了進攻印度的“烏”號作戰,因為實在打不動了。 ![]() 圖為其他戰場的日軍,士氣比東南亞方向日軍要高很多。 實際上,到1944年7月時,日本已經快要頂不住了,當時日本引以為傲的聯合艦隊,剛剛在萊特灣海戰中一敗涂地,日本海軍的崩潰,讓其本來就不占優勢的陸軍也陷入了被動,日本在東亞、東南亞從戰略進攻轉入防御階段。所以,此后的日本已經不具備對印度發動入侵的實力。所以,二戰中日本入侵印度,也就碰了這么一次,就再也沒有打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