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前段時間感染了新冠,現在痊愈了,把這次經驗教訓總結一下,順便也聊聊相關事情。本人12月28號上夜班(29號0-8點),接觸了陽性感染者,估計是防護不夠,29號晚上半夜出現咳嗽,咳出不少白色粘痰,30號早上起床還好,就去上班了,結果上午很快感覺不對,頭有點痛(比較明顯的地方為雙側太陽穴上方四指處,右側明顯),四肢沒力,一量體溫38攝氏度,沒有明顯怕冷,但有時手腳涼,下午體溫升高到了39攝氏度,強撐到下班,回去熬藥,處方:小青龍湯加減。喝完藥蓋上被子發汗,但是一直到下半夜睡著后才勉強出了一點汗,不知道是不是頭有點受涼,早上起床時熱退了但感覺頭痛加重了一點,上午9點左右突然出現手麻、怕冷,頭痛加重,體溫升高,趕緊把昨天剩下的藥再煲一次喝了上床悶汗,結果上床后非但不出汗還出現手麻加重過腕,腳麻過踝,嚴重的時候還有點口麻,體溫再次升高至39攝氏度。趕緊叫家人去撿藥(家里有藥,只是要慢慢找),還是小青龍湯,加了10克制附子,喝了繼續發汗,結果喝完5分鐘后手腳就不麻木了,半小時后慢慢出汗了,繼續悶了2小時更衣起床,此時神清氣爽,唯略有頭部不適,戴著帽子不敢脫。晚飯后小兒子吵著要吃蘋果,不得已從冰箱拿出一個蘋果削了皮,煮著吃了,大概半小時后再次出現流清涕,頭痛如割(位置如上),間隔5-10秒發作一次。趕緊把下午的中藥再煲一次喝了繼續悶汗大業,這次悶了3小時,連頭上都出了汗才慢慢坐起來歇汗,并趕緊吹干頭發,但是感覺汗慢慢變冷,又慢慢出了近1小時才止住。大汗傷陽,病必不除,到了31號早上果然出現了咳嗽,還有輕度頭痛,繼續用電吹風吹了兩次頭痛就好了。 這里順便把我前段時間用制附子治療發熱的醫案也整理一下發上來,大家一起審查一下,由于主要是手機網上看病,資料較為簡單,請大家諒解。病案二:朋友的小孩,6、7歲,2022年11月17日找我看病,自訴發熱已經3、4天了,每天最高時達到39度多,伴輕度咳嗽,吃了西藥、打了針,效果欠佳,開方:生麻黃5、苦杏仁5、生石膏12,炙甘草3、干姜1、柴胡10、黃芩5、枳殼3、法夏3、竹茹5、生姜5 切片 后下,2劑。喝了一次,仍訴高熱不退,并出現手腳冰冷,急加制附子3克,喝完未再出現手腳冷,當晚出汗,第二天早上體溫降至37.3攝氏度。但中午體溫又升至38.4攝氏度,家屬堅決要求去醫院打針,遂中斷。 病案三:朋友的小孩,14歲,2022.12.21出現發熱,38攝氏度,怕冷,余無不適,舌苔薄白,處方: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10、桂枝10、生白芍10、生石膏10、炙甘草6、生姜10 切三片 后下、大棗4 掰開,此方是我治風寒感冒最常用方,尤其是兒童,用之良效),當天就退熱身安。但2天后外出騎車歸來后又出現發熱,余無不適,再服上方2劑未出汗降溫,體溫反升至39攝氏度以上,舌苔稍白膩,舌尖稍紅。12.25剛好看到水師用麻黃湯治新冠的醫案,就改為麻黃湯(麻黃10、桂枝6、炙甘草3、杏仁6),還是高熱不退,最高時近40攝氏度,出現頭暈、咽痛,加了蒼術10、天花粉10,吃了退熱的西藥外加熱水泡腳出了一點微汗就停了,并出現嘔吐,吃東西就吐。12.26中午仍未好轉,出現手冷、腳不冷,舌苔變為白厚膩,急來面診,克診:精神較差,整個舌苔白厚膩,稍干,雙脈浮數弱,無根,建議去醫院住院未果,處方:桂枝二越婢一湯+制附子10,喝完藥外加泡腳,慢慢能出點汗,流了2次鼻血,量不多,至晚上10點體溫降至37.8攝氏度,拉了一次大便,至12.27早上熱退,后未再發燒。新冠抗原檢測:陽性,此時才知道感染新冠了(此前曾測過是陰形的)。熱退后出現咳嗽,咳痰,經中藥調理3、4天而愈。 一點小經驗:醫案一本人是陽虛體質,主要是脾陽虛,也有點腎陽虛,還有點陰虛。這幾年學習中醫自覺體質明顯好轉。小青龍湯是治療外寒內飲的常用方劑,本人這次感染新冠從癥狀來看確實是純寒證,用了小青龍后發汗不佳,尤其是第二服藥還出現了四肢麻木,當為藥輕病重,而且有腎虛當用附子才行,而且劑量不宜太少。醫案二初用麻杏甘石湯合小柴胡湯效不佳,出現手腳冷,加用制附子后體溫下降,可惜家屬迷信西醫未能竟功。醫案三,初治不效,高熱了3天,千方百計發汗不得,后竟至輕度陽脫(不知道此說法合不合適)了,加了制附子,僅半日就汗出熱退,真是效如桴鼓。這幾天在萬方數據庫上用“發熱 附子”作為關鍵詞搜了一下,得到的結果不多,其中一篇《附子治療發熱的體會》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下載后只是看到文章里有兩則個案,其中一個還是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外感的,有點失望。 教訓:發汗后一定要注意避免吹風受涼,醫案一本人這次僅僅只是削了一個冷蘋果,就導致流涕、嚴重頭痛,教訓深刻,再次發汗就有點過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所以發汗后的相關注意事項一定非常注意,不然很容易導致感冒等疾病遷延不愈,甚至入里加重。醫案三的教訓在于沒有及時加用制附子,這個是認識問題,14歲的少年,腎氣正旺,開始就想著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不行就用麻黃湯,結果陽氣過于集中于體表,體內表現出明顯寒象。也是本人學醫不精,希望各位同道借鑒之。 總之,發熱時應用制附子并不少見,《傷寒論》里就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但是臨床病情多變,有時不知道如何著手。本人的一點經驗:如果明確有腎陽虛或明顯寒性體質的患者,建議一開始就可以使用,我有一個患肝癌的同學,我每次開藥必用制附子,不管他是不是感冒,每用效果都不錯。其他的情況如果高熱時還出現手腳冰涼或者脈浮虛等陽氣不足時也可以考慮使用。學習中醫10年了,一點經驗教訓總結于此,請大家不吝指教! 中醫專業性比較強,初學者或患者自行使用附子請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