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白肺”第一方,發熱,咳喘,痰黏、痰黃,基本無需加減,一用即效 冬天為什么發病多?不就是冬天冷受寒了嗎?受寒就要按照受寒治,不能按疫情治。 這是一位老中醫說的。其實,在古代瘟疫也稱“傷寒”。他收治的患者大多數都是風寒感冒,得出的治療經驗就是從外感風寒下手,基本上不會失手。 單純發高燒不出汗怕冷的就是麻黃湯;低燒伴有咳嗽咽喉痛的小柴胡湯或者柴胡桂枝湯;發熱,口干,咳喘痰多,痰黏、痰黃,肺部感染者,麻杏石甘湯。 患者說,你說新冠病毒厲害吧,人家就穿白大褂戴口罩,也沒有穿防護服,天天病人排隊老長,人家也沒有感染。 沒有放開之前,陽性病人少,但醫護人員都是全副武裝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避免被感染,甚至醫院都不敢接診發熱患者,現在放開了,遍地是小洋人,發燒的、咳嗽的比比皆是,很多醫護人員都也不穿防護服了,是病毒弱了嗎?筆者看了幾個診所,醫生還真是白大褂加口罩。 新冠病毒感染,在老中醫看來,高燒和低燒都比較好治,三兩副藥即可解決,快的一副就能退燒。有些棘手的是肺部感染,也就是令人感到恐懼的“大白肺”,也不是什么難事。 江蘇老中醫屈建明先生說,其實只要治療得當,一般三副中藥就可以搞定,很少需要五副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先想到喝中藥湯劑治療的! 趙偉民先生撰文指出,產生危急重癥的根源——沒第一時間用中醫治! “大白肺”西醫說是因為肺部“黏液分泌物”過多造成的,中醫就是痰涎壅盛,肺被痰糊住了。痰多阻肺,就會出現咳喘,因為痰黏,咳又咳不出來,就會出汗,時間一長因為肺熱,痰就成了黃色的,隨著胸悶、憋氣的加重,變成了危癥。 對于急性肺炎(“大白肺”),中醫治療的有效方劑就是麻杏石甘湯。只要是發高燒引起的肺炎,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快速阻斷病情。即使病情嚴重,根據癥狀調整藥物和劑量也有很好的療效。 2003年發生“非典”,麻杏石甘湯立下了赫赫戰功。2020年武漢疫情,葛又文先生將麻杏石甘湯作為重要方劑融入清肺排毒湯中,將新冠肺炎一舉殲滅。 麻杏石甘湯只有4味藥:麻黃、杏仁、生石膏、炙甘草。也就是麻黃湯去桂枝加了石膏。 《傷寒論》原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炙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碎,綿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現在用量:麻黃10—15克,杏仁10克,石膏20—30克,甘草6—9克。水煎服。 石膏麻黃比例2:1,石膏可以制約麻黃發汗。有生石膏就無需擔憂會發汗過多。石膏兩倍于麻黃制約了麻黃的發汗作用,將其變為平喘清熱之劑。 張錫純說:“熱之輕者,麻黃宜用一錢半,石膏宜用六錢;若熱之重者,麻黃宜用一錢,石膏宜用一兩。” 方劑僅4味藥,用藥精準,各有重任,又戮力同心。麻黃開達肺氣,宣肺平喘,“止咳逆上氣,除寒熱”。麻黃辛溫,有利于邪熱透表,但其溫性有悖于清熱,故配辛寒的石膏作為臣藥。石膏在《本經》的記述:“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秦子禎《傷寒大白》云:“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麻黃同石膏,不惟發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解表。”張錫純認為,“方中麻黃、石膏并用,石膏得麻黃則涼不留中,麻黃得石膏則發有監制。服后藥力息息上達,旋轉于膺胸之間,將外感邪熱徐徐由皮毛透出,而喘與汗遂因之而愈。”麻黃與石膏,就是一個絕配。佐藥杏仁苦溫,苦能降,溫能升,一降一升,宣降肺中之郁滯而平喘;甘草性平為使藥,順其病勢,調和諸藥。 清代傷寒大家柯琴《傷寒附翼》說麻杏石甘湯是“大青龍湯之變局,白虎湯之先著”。麻杏石甘湯加上桂枝、生姜、大棗三味藥,麻黃、石膏藥量加大,就變成大青龍湯。 什么情況下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傷寒論》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這兩條都有一個主證“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所以,臨床應以“喘”和“無大熱”(其實有大熱也可以用)為主證。 針對“無汗而喘,大熱”,柯韻伯曰:“蓋汗出而喘者,熱壅于肺也;無汗而喘者,熱閉于肺也。壅于肺者,皮毛開,故表無大熱。熱閉于肺,則皮毛亦閉,故表熱甚壯。是以不論有汗無汗,皆以麻杏石甘為主。蓋以石膏清其里熱;有汗者,得麻黃疏泄,而壅者亦宣;無汗者,得麻黃疏散,而閉者亦開;有杏仁以定喘,甘草以瀉火,煩熱無有不解者乎。” “汗出而喘”實際上是因為喘得厲害才出汗,“無大熱”是體表之熱不大,并非里無大熱,實際上肺熱很重。這就是“有汗”而不用桂枝湯的原因。 麻黃湯也治喘是“無汗而喘”,摸之皮膚是干燥的;麻杏石甘湯治喘是“汗出而喘”,摸之皮膚濕潤燙手。麻黃湯證口不渴,是外熱而未傷津;麻杏石甘湯證口渴飲水是內熱傷津。 “汗出而喘,無大熱”,無下利,用麻杏石甘湯;喘而汗出,下利,用葛根芩連湯。多一癥狀則方劑全變,臨證須細察。 一言以蔽之。凡具有咳喘、發熱、口渴、咯痰色黃等肺內郁熱者,無論是風寒感冒引發還是風熱感冒引發,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湯。 準確用方指征:“汗出而喘”。1、發熱,汗出時多時少,體溫或升或降,口渴;2、咳喘,鼻翼煽動,胸悶;3、脈滑數,苔薄膩,較干。 只要肺有熱,不論有汗無汗均可用麻黃。有汗者麻黃量宜減少,無汗者麻黃量可稍多,大熱者石膏量宜更多,微熱者石膏量宜減輕。無論體表有無大熱,只要肺內部郁熱即可用石膏。 如果痰特別多,可以加桔梗,相當于合桔梗湯。桔梗“主胸脅痛如刀刺”,又能祛痰排膿。也可以加陳皮半夏。 山西名醫劉紹武先生認為,傷寒用麻黃湯,有以熱治熱之弊,發現在麻杏甘石湯里加葛根,治療傷寒效果極為有效,方子命名為葛根麻黃湯。 筆者對于風寒感冒高燒嚴重的就用三個方子,一是麻黃湯,二是麻杏石甘湯,三是葛根麻黃湯(兼項背不舒服),可以說是藥到病除。 在使用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炎時,如果痰多又難咳,可以加葶藶子,或者合并千金葦莖湯。 加葶藶子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之意。見: 千金葦莖湯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附方》,一說出自孫思邈《千金要方》。被譽為肺部感染的殺手锏。 原文: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常用于肺膿腫、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等。 癥見咳嗽,有微熱,甚則咳吐腥臭痰、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胸脅肌膚甲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葦莖(銼)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50枚(去尖、皮、雙仁者)、瓜瓣15克。 現在處方:蘆根60克、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60克、桃仁9克。水煎服。 下面是一則醫案。 王姓女患者,60歲。陽后出現發燒,咳嗽。自服中成藥未見好轉。診見:體質一般,吃飯不多,咳嗽,偶爾有白痰,發燒38.3度,無汗,頭暈,舌質淡,苔薄,脈是反關脈,數而無力。既往病史:房顫。 予: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姜半夏9克、黨參15克、炙甘草9克、生石膏30克、生姜9克、大棗4枚(擘開)。冷水900毫升浸泡30分鐘,急火煎開,再慢火煎剩400毫升,分兩次服用。蓋被出微汗。2副。 一副服完,體溫降到37度以下。 自以為已經好了,只剩下偶爾咳嗽。第三天,待兒媳上班后,她把地板全部拖了一遍,當時就覺得很疲乏,躺了一會。夜里咳嗽就開始加重,天亮后去了診所,打了消炎針。醫生聽診后說,建議去醫院拍片看看。 醫院拍片證實肺上有兩處感染,但不重。 回家后,繼續到診所打針。從家里到診所300米,走著去就很累,后背覺得汗轆轆的,咳嗽,微喘,胸痛,有時咳吐黃痰,發黏。 她在電話中說完癥狀后,問胸痛會不會是心臟病。我告訴她胸痛就是咳嗽造成的,咳嗽時間長了肺部發炎了。她一聽肺炎有些害怕,我說趕緊抓緊時間吃藥。 處方:麻黃9克、杏仁9克(搗碎)、生石膏30克、炙甘草9克、桔梗6克。3副。 冷水600毫升浸泡半小時,急火煎開,再慢火煎剩300毫升,分兩次喝。吃完兩副,咳嗽減輕,痰也少了,也不喘了。 加桔梗,一是協助排痰,二是治療胸痛。 三副吃完,只剩下偶爾咳嗽,痰很少,還是有黃色,再予原方3副。 吃完藥,自我感覺可以,讓她去拍片,她說沒什么癥狀不拍了。 因為渾身無力,沒有食欲。 予:補中益氣湯加生麥芽、谷芽各15克、砂仁3克。3副。 三副后,用補中益氣丸善后。 目前,患者無發熱、無咳嗽,也不喘,胸也不悶。自己認為和沒病之前一樣了,繼續服用倍他洛克控制房顫心悸。 該患者體質比較弱,肺炎不是很重,故用藥也比較輕。如果肺熱重,咳喘汗出,不能平臥,痰黏難咳,舌紅苔厚,脈滑數,麻黃可用12-15克,石膏60克以上。同時可以用葶藶子12克、大棗12枚,先煎大棗,再用大棗水煎葶藶子,分次服,泄肺平喘祛痰。 對于因長期受寒,沒有感冒發燒癥狀,就是咳喘,痰特別多,是那種白痰或者清稀泡沫痰,醫院也會診斷為肺炎,這種慢性肺炎就不適合用麻杏石甘湯,要用小青龍湯。 麻杏甘石湯治肺熱,小青龍湯治肺寒夾濕,小青龍加石膏湯治肺熱夾濕。 麻杏石甘湯臨床應用甚廣,不局限于治療急性肺炎,只要是與肺有關的疾病,又是以郁熱為主,均可以考慮使用。 若能把麻杏石甘湯研究透了,可以應對很多熱性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