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傷寒論》 治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之常用方 【組成】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酌用小建中加小柴胡湯> 【方歌一】 小健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痛服之瘥。 【方歌二】 桂枝湯倍芍藥+飴糖(多三兩芍藥、一升飴糖) 【方解】 五臟氣血皆虛,從中治。 飴糖<君>甘溫質潤入脾,(1)溫中補虛(2)緩急止痛; 桂枝<臣>辛溫 溫脾陽而祛虛寒; 飴糖+桂枝 辛甘化陽,溫中益氣。 芍藥<臣>酸苦(1)補營血之虧虛(2)柔肝緩急→飴糖+芍藥 甘酸化陰,止腹痛拘急(3)芍藥+桂枝 調和營衛,燮(xiè)理陰陽。 生姜<佐> 辛微溫,助桂枝溫胃散寒。 大棗<佐> 甘平,助飴糖補益脾虛。 生姜+大棗 升騰中焦升發之氣而調營衛,和陰陽。 炙甘草<佐使>甘溫 (1)益氣補中虛 (2)緩急止腹痛(3)調和諸藥 注:病重非必用峻補。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久咳病不可與桂枝湯(嘔家不喜甘)→若具備小建中湯而嘔吐者,酌加陳皮、砂仁芳香藥與小量苦寒藥,使小建中湯的甘味被芳香和苦味抵制。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脾虛肝強,木來克土),時發時止,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心虛),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脾主肌肉、四肢,脾氣不足則不能主肌肉,主四肢,出現酸疼),兼見手足煩熱(陰虛發熱、血虛發熱),咽干口燥(肺陰虛)等。舌淡苔白,脈細弦。 ![]() (文中圖片為網絡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