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初唐詩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 盧照鄰小的時候非常聰明,獲得賞識,獲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痹癥或痳瘋病),因此不得不退職。盧照鄰從此隱居在太白山,每日與疾病做斗爭。 《四庫全書》里評論盧照鄰的詩是“平生所作,大抵歡寡愁殷,有騷人遺響。亦遭遇使之然也。”大概意思就是盧照鄰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少歡樂多憂愁,這種憂愁失意的聲響,也是由于他的遭遇造成的。 唐高宗咸亨三年元日,當時盧照鄰秩滿去官,返回洛陽,與家人團聚,又逢新春,詩人懷著寧靜而愉悅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 《元日述懷》 盧照鄰 〔唐代〕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譯文: 我因官階低微,情愿回鄉種地做一個在外隱居的小臣。今天家人團聚一堂慶賀春節備酒設宴,束束鮮花綻放在廳堂里,我們歡歌樂舞共慶大唐的新春。看,通往居室的三條小道上,已長滿青青的小草遮擋著我們的去路,四面八方的美好風光也使左鄰右舍非常激動。但愿這樣美好幸福的日子能長久,也預祝歲歲風物日日添新,不斷豐富我們的美好生活。 首聯寫詩人認為自己命中注定做不了大官,而今回歸鄉村,躬耕田野,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 這兩句表明了詩人現在的處境。也是一種認命的釋然,既然當不了大官,那就歸隱吧。也暗喻著作者現在的重心是養好身體,而不是努力去謀仕途。 頷聯敘寫了鄉村父老開懷暢飲小歲酒,放歌慶賀新春佳節,園中百花,手剪彩花,交相輝映,裝點著大唐一統江山的明麗春色。令人讀之,如同看到了新年人們載歌載舞的升平景象,場面壯觀,氣勢恢宏。 “歌”和“舞”表達了歡快明朗的心情。而且還用擬人的手法,展現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鮮花盛開的美景。 頸聯描繪詩人所居環境的清幽高雅。草色迷人,風光優美,左鄰右舍無不驚嘆、贊賞、艷羨。于此起居飲食勞作,其人風姿的飄逸瀟灑,心地的純凈坦蕩,思想的超塵拔俗,就不言自明了。 這兩句既寫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也呼應了前面作者隱居的坦然心境。當官雖有當官的樂趣,但隱居自有隱居的妙處。 尾聯表達了詩人的良好祝愿。希望大唐江山年年如此繁華如此熱鬧,年年都有新的氣象出現。 這兩句直抒胸臆,祈禱這種歡樂能長長久久,歲歲年年風物常新。 這首詩反映詩人恬淡的心境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年景的關心,字聲音節,如清泉淙淙流淌,圓潤舒緩,悅耳動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