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林彪、粟裕、劉伯承、徐向前五人,號稱是毛主席的五虎上將。其中林彪、粟裕二人引起的爭論最多,因為此二人都有豐富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關于二人的軍事水平孰強孰弱,是廣大軍史黨史愛好者們討論的話題。
![]() 但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既然硬要進行一番比較,個人認為還是粟裕要更勝一籌。 其實林彪和粟裕和三國時期的“臥龍”、“鳳雛”比較相似,林彪好比“臥龍”,粟裕就像是“鳳雛”。 “臥龍”用兵非常謹慎,從不打無把握之戰,因此才能百戰百勝。“鳳雛”用兵則比較大膽,經常鋌而走險,比較擅長出奇兵。 造成林、粟二人指揮風格迥異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們的經歷有所不同。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學員,經歷過系統的軍事教育。 參加革命后也是憑借自己出色的軍事素養,從南昌起義的一名連長一步步攀升到了紅一軍團長,抗日戰爭時期更是成為了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的115師的師長。 ![]() 林彪指揮115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之后,因為被友軍誤傷,不得不前往蘇聯進行休養。在蘇聯休養期間,他沉下心鉆研諸多軍事理論書籍,這就導致他的軍事理論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 從紅軍時期開始,林彪就率領的是我軍的主力部隊,再加上他本身是科班出身,所以林彪用兵就像孔明,非常謹慎,一直比較忌諱讓自己的部下去冒險,因為一旦失敗,中國的革命事業極有可能毀于一旦,那時候的紅軍輸不起。 反觀粟裕,則是地地道道的半路出家,他曾經畢業于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如果不是參加革命,他極有可能會走上三尺講臺。 粟裕也參加過南昌起義,但是當時只是個班長,所以起點比林彪低了不少。好在那個年代,只要是人才,就一定會被發現,粟裕和林彪一樣,職位也在不斷提高。 真正讓二人產生差別的是第五次反“圍剿”之后,粟裕并沒有跟隨中央紅軍主力參加長征,而是帶領一些老弱病殘在根據地內打游擊。 游擊戰爭無比艱辛,和長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粟裕帶領的游擊隊脫離了黨中央的指揮,即便險象環生,但是粟裕有極高的自主權。 游擊隊在深山老林中與幾倍的國民黨軍周旋,如果按照林彪謹小慎微的打法,用不著國民黨軍出手,游擊隊員們恐怕早就在深山中餓死了。 ![]() 所以在這種處境之下,只有主動出擊,才能讓自己的勢力逐漸壯大,所以粟裕指揮作戰時從來不畏懼冒險。久而久之,粟裕在多次戰斗中總結經驗之后,形成了自己“穩、準、狠”的用兵策略,比如孟良崮戰役,完全就是出奇制勝的結果。 之所以說解放戰爭中,粟裕比林彪更勝一籌主要還是從他們各個時期的表現來分析。雖說林彪指揮的四野在解放戰爭中殲敵180萬,遠不及粟裕指揮三野的245萬。 但是單純的比較這兩個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在戰略防御階段殲敵1萬和在戰略決戰階段殲敵1萬,自然不能相提并論。 林彪帶領八路軍出關后,從蘇聯人手中接管了大批日偽軍裝備,而且當時出關的部隊有大量的干部。 而粟裕指揮的三野,前身是長征時期留在根據地的那批老弱病殘,在抗日戰爭時期屢遭國民黨頑固派的打壓,所以解放戰爭初期,林彪面對的形勢是要略好于粟裕的。 ![]() 然而林彪指揮的威武之師剛剛出關時的戰績并不怎么樣,前幾次遭遇戰均以失敗而告終。反觀粟裕,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取得了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極大鼓舞了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的士氣。 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中,第十八軍和第五軍兵敗于淮海戰場,第七十四軍兵敗于孟良崮,而新六軍和新一軍兵敗于東北,所以粟裕殲滅的國民黨主力部隊要多于林彪。 毛主席曾經多次夸獎過粟裕,尤其是淮海戰役后,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的勝利,粟裕立了首功。” 毛主席在1961年9月和蒙哥馬利見面時,還特意提及了粟裕:“在我的戰友里,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后來毛主席還驕傲的說了一句:“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而毛主席很少評價林彪指揮的遼沈戰役,只是對四野兵力的擴充速度進行了表揚。其實在遼沈戰役期間,毛主席對林彪的戰略部署頗具微詞,后來發生的事也證明,林彪未按照毛主席的建議去用兵,給四野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 雖說兩人的指揮風格差距很大,但是他們始終惺惺相惜。林彪非常敬佩粟裕的指揮能力,比如豫東戰役之后,林彪就對劉亞樓說:“像這樣的仗,最多只有五成勝算,我是不敢打的。”粟裕在蘇中戰役七戰七捷之后,林彪多次查看粟裕的作戰報告,贊嘆粟裕用兵入神。 和粟裕相比,林彪確實缺少了一種虎口拔牙的勇氣,林彪用兵不愛冒險,但是我黨的革命戰爭大部分都是“逆風仗”,不愛冒險其實也是一種不敢擔當。但是這并不代表林彪軍事水平差,只是在中國的革命戰中,林彪的錦上添花被粟裕的雪中送炭掩蓋了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