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粟裕、徐向前被譽為我軍的三大戰神,今天拋開徐帥不談,單講一下林帥和粟裕的對比。 在軍事指揮上,二人的發展經歷是完全不同的,這也造就了二人完全迥異的指揮風格,可以說,二人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內達到了極致。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林彪和粟裕都參加了,當時林帥任葉挺獨立團見習排長,粟裕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從職級上看粟裕要比林帥低一些。 ![]() 粟裕和林彪 南昌起義失敗后,二人跟隨朱德和陳毅發動湘南起義,不久,上了井岡山同毛主席會師。此后,二人一直跟隨毛主席在江西蘇區戰斗,直到長征分開。 林彪黃埔四期畢業,主修的是軍事,而粟裕的專業并非軍事,因為他想做大俠,所以才參得軍。兩人有一個共同的軍事老師,那就是毛主席,這也是二人唯一相交的點。 粟裕的軍事指揮知識主要是從哪幾個人身上學的呢? 第一個是葉挺,粟裕剛畢業時,就參加了葉挺組建的教導大隊,并任學員班長;第二個是毛主席,上了井岡山之后,粟裕一直跟隨毛主席學習游擊戰;第三個是劉伯承,粟裕的軍事理論知識主要師從于劉伯承元帥,長征開始后,粟裕率領紅7軍團北上,徹底脫離了大部隊,后來的軍事指揮知識全是自己總結的。 相比于粟裕自學式的軍事“野”路子,林帥則正規的多,大學時,他在黃埔軍校系統學習軍事知識,上了井岡山后,跟隨毛主席學習游擊戰,平型關大捷之后,林帥被誤傷,到蘇聯養病,期間一直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校學習。 1942年,林帥回國,一直在延安的中央黨校做軍事教育工作,有興趣的粉絲,可以翻看我的這篇文章,林彪1942年就回到了延安,為什么沒有直接開赴115師前線繼續領導有了在數一數二的軍事學校的學習背景,再加上從蘇聯回國后進行了3年多的軍事理論教育工作,在解放戰爭開始時,除了劉伯承,其他將帥的軍事理論造詣都無法和林帥匹敵。 ![]() 南昌起義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解放戰爭開始了。 我們來看下解放戰爭開始時,二人的處境。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大批干部和部隊開赴東北,林帥也是其中一員。 剛到東北的干部和部隊異常混亂,指揮系統處于癱瘓狀態。國民黨軍趁解放軍立足未穩,大舉進攻。為了搶占先機,我軍匆忙應戰,雖對敵人有相當打擊,但自身也傷亡慘重。 面對如此混亂的情況,毛主席還是選擇相信林帥,任命林帥為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和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把黨政軍大權全都交給了林帥。 從1942年之后,林帥就遠離了前線,有幾年沒有在前線指揮作戰了,按照常理來說,毛主席不應該把東北地區的最高指揮權交給林帥,但毛主席并非常人,最懂得知人善用,他既然敢把黨政軍大權全都交給林帥,就一定有他的考量。 從現在回頭看,小客覺得,林帥就是毛主席故意藏起來的核武器,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刻給老蔣致命一擊。 從林帥奉命開赴東北到遼沈戰役結束,我們來看下林帥的整體表現。 林帥剛到東北時,東北民主聯軍一直處于失敗狀態,根據地不斷被敵人壓縮,最后,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搬到了哈爾濱南面的雙城,如果再被壓縮,林帥就只能被迫轉移到蘇聯境內。 ![]() 林彪 但就在這個時候,東北民主聯軍頂住了,經過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的戰役,東北民主聯軍開始逐漸掌握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東北民主聯軍一直在打敗仗,為什么毛主席不著急呢?是因為他對林彪的絕對信任,東北戰場的境況是非常兇險的,換做其他將帥估計無法掌控這個局面,但林帥卻有十足的把握。 雖然一直在打敗仗,根據地也在不斷縮小,但這并不妨礙林帥對戰場的控制,林帥的軍事理論高深,戰法大開大合,無論成功或失敗,他都成竹在胸。 而反觀國民黨軍,一開始靠著裝備占據優勢,但后來指揮越來越亂,直到被趕出東北。 看完林帥,我們再來看下粟裕。 解放戰爭開始時,新四軍一分為三,黃克誠帶領第3師趕赴東北,參加東北野戰軍,陳毅率領新四軍一部開赴山東,接管山東解放區,成立山東野戰軍,粟裕率領新四軍一部挺進蘇中,成立華中野戰軍。 面對國民黨大軍,山東野戰軍一直在吃敗仗,而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卻取得了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 在華東地區,粟裕以一人之力逆襲,這充分顯示了他超強的軍事指揮才能,粟裕打仗時有幾個特點,正是這幾個特點成就了他的輝煌。 首先,專打強敵;按照游擊戰的方針,我軍應該先打弱敵,慢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但是粟裕偏不,他專挑強敵。 ![]() 粟裕指揮孟良崮戰役 打掉強敵,可以最快速地瓦解敵人的實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過攻打強敵,可以嚇破敵人的膽,孟良崮戰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敵人看到解放軍吃掉了他們王牌中的王牌,從此慫了膽,害怕落得和張靈甫一樣的下場,敵人從此之后幾乎不敢出碉堡,惶惶不可終日。 其次,每打一仗都仔細計算得失,決不做折本的買賣;粟裕打仗有個特點,如果消耗的彈藥量大于繳獲的彈藥量,他決不開打,只有當繳獲的彈藥量大于消耗的彈藥量時,他才如猛虎出洞一樣,強吃敵人。 華野的人數越打越多,裝備越打越強,早早地超過了國民黨軍的裝備。 關于裝備思想的轉變,粟裕走在了所有將帥的前頭。 如果說林帥的裝備是蘇聯支援的,而他也是突然想到用裝備打開局面的話,那么粟裕是完全靠自己一點一點在戰場上繳獲積累的。 再次,以小勝積大勝,這是粟裕打仗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不管是小的戰斗還是大的戰役,他指揮部隊從來不走空趟,大的像吃掉敵人的一個整編師,小的如擊傷一名敵人,他絕不因為只擊傷了1名敵人而覺得成果太小。在他心里,無論大小,皆是戰果。 最后,關鍵時候敢拼老本,和粟裕對打,當雙方都拼到最后一口氣時,粟裕是絕不會松口的,哪怕賠上老本。 國民黨軍最怕他的這一招,每當最后一口氣時,總是功虧一簣。 ![]() 粟裕 林彪和粟裕兩人的打法有什么不同呢? 林帥的軍事理論造詣非常高,這一點確實要比粟裕強,所以林帥哪怕在前9場全輸,只要最后1場能贏,他就能扭轉乾坤;而粟裕是積小勝為大勝,每戰必勝,哪怕敵人是我軍十倍,他也要從敵人身上占到便宜,通過積小勝為大勝,扭轉戰局。 林帥的打法是先打弱敵,通過運動轉圜,改變戰場態勢,而粟裕則是先打強敵,靠對戰場上細如發絲的觀察與判斷,改變戰場態勢。 林帥的打法是圍繞著整個戰場的戰略進行,不會特別強調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切圍繞著戰略轉,而粟裕的打法則是每戰必勝,不管戰果大小,全都化解成自己的優勢,通過擴大戰果,強行逆轉戰略。 林帥的打法是,當有90%的把握,他會全力出戰,而粟裕的打法是,只要有50%的可能,他就敢打,林帥的打法比較“穩”,而粟裕的打法則是比較“險”。 如果把林帥比喻成武功招數大開大合的大俠,那么粟裕就是手握匕首的刺客,兩人的打法完全不同,但是起到的效果卻很接近。 那么林帥和粟裕的兩種打法預示著怎么樣的兩種人生呢?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這兩種人,一種人學識淵博,知識豐富,理論扎實,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努力實踐,最終成為某一領域的代表人物,這類人就像林帥一樣。 另外一種人,他們埋頭苦干,拼命鉆研,雖然理論知識不是最頂尖的,但是他們摸索出一套絕無僅有的成功方法,最終也成為了某一領域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在理論上不是最強的,但他們在實踐上卻無人能及,這類人就像粟裕一樣,身上掛著“逆襲”的標簽。 ![]() 林彪 無論是哪一種,只要我們按照他們的方法走,就一定會取得不小的成就,這兩種打法,我們只要學會一種就無敵! |
|
來自: 新用戶8931974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