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語義 典故: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或省為天知地知。或暮夜卻金。或四知辭金。 語義:原指東漢名臣楊震,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依然嚴于律己,遵守道德,不接受他人非義饋贈的故事。后來比喻廉潔自律,拒絕收禮〔意為“為人知”,為古今佳話,廉潔奉公用語〕。 衍生義:比喻不法者訂攻守同盟,意為事情做得極其秘密,除了你我之外,不為人知,即俗語“人不知,鬼不覺”〔意為“不為人知”〕。 楊震古畫像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震傳》,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后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二、教書為業,五十入仕 楊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郡華陰人。他出身名門,八世祖楊喜,圍剿項羽有功,漢高祖劉邦封為赤泉侯。高祖楊敞,為太史公司馬遷女婿,昭帝時任丞相,封為安平侯。 楊震,聰明好學,志存高遠。從小師從其父楊寶,學習歐陽派《尚書》。父親盛年而逝后,他又拜桓郁為師,繼續研讀歐陽派《尚書》。桓郁為當朝太常,是章帝、和帝兩代帝師,其父同門師弟,著名的經學大師。經過名師點化,他專心鉆研,深入探究,終有所成。 楊震,是一位“明經博覽,無不窮究”,學識深廣的大學者,又是一位為官清廉,立身剛正,清白傳家的大清官,世稱“四知先生”,史稱“清白吏”。 楊震熱愛教育事業。他在家門口,華山腳下牛心峪口,利用其父私設的學館,收徒授業,專心一意,堅持30多年。他不分貧富,有教無類。他風雅勤敏,教學有方,名聲響亮,遠近欽慕。他的學館,規模很大,學徒眾多,先后子弟多達2000多。 當年,牛心峪槐樹很多,郁郁蒼蒼,清風飄香,子曰詩云,書聲瑯瑯,路人聞之,仿佛市聲,時人稱為“楊門槐市”。他師德高尚,清白為要,教書育人,因材施教,治學嚴謹,教學相長,形成獨特的風格,時人稱為“槐市遺風”。 潼關“關西夫子”碑 之后,楊震又在華陰雙泉學館、靈寶于湖校書堂,兼職講學10多年,又有子弟1000多。加上牛心峪的,子弟已逾3000,簡直堪比孔子,所以,時人稱他為“關西孔子”。 楊震的學生,英才出眾,賢能很多,不少成為國家干才,虞放曾官至司空,陳翼也是名臣。 楊震辦學育人,歷時長久,子弟眾多,成效卓著,影響深遠。大將軍鄧騭慕名征召。當時,楊震年已五旬,又加上親友勸說,他只好停止教學,入朝為仕。 楊震為優秀人才,很快就升為荊州刺吏、東萊太守、涿郡太守。 三、“天知地知”典故本事 這一年,楊震從荊州刺吏離職,前往東萊郡就任太守。途經昌邑,駐宿驛館。 時任昌邑縣令的王密,是他的老朋友,也是他在荊州時,推薦給朝廷的優秀人才。這天,楊震一落腳,王密便跑到驛館,看望老朋友,拜訪恩人,忙里忙外,竭盡東道主之責。 兩位老朋友,酒后暢談,直至夜深。臨離開時,王密誠懇地說:“沒有老朋友的舉薦,就沒有我的今天,我一直心存感激,無以報答,這次剛好路遇,”說著,他從手提袋里,取出黃金十斤,送給楊震,神秘地說,“老朋友遠行,一點小意思,聊表心意,萬望笑納。” “暮夜卻金”畫 他滿臉堆笑的看著老朋友,卻未曾留意到,老朋友的神情已發生了變化。楊震苦笑著,用極度悲傷的口吻說;“哎呀,我這個老朋友很了解你,而你卻不了解老朋友我啊。你這是為了什么呀?” 王密又說了一番蒙情舉薦,知恩圖報,懇請留下的話。楊震強壓著心里的憤怒,痛心疾首地說:“當年,我是看在你的才干上,才實事求是向上舉薦的,可不是為了謀求你的報答。如今,你卻把我們純潔的友誼庸俗化了。你為什么這么做呢?” 王密似乎沒有聽懂他的話,仍堅持己見,很得意的說:“這夜深人靜的,沒有人知……” 話音未落,他就看到,老朋友瞪著兩眼,正言厲色,憤然怒吼:“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蒼天有慧眼,舉頭是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怎說沒人知?”這聲怒吼,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代風云,至今仍然驚天破石,振聾發聵。 “四知”太守楊震 王密這時才想起,自己的老朋友楊震,一向廉潔自律,嫉惡如仇,一身正氣,是位真正的清官,于是,他滿臉羞愧,連聲道歉:“慚愧!慚愧!” 后來,楊震又從東萊太守,轉為涿郡太守。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做法,公正廉明,不謀私利,不接受私人的拜會和請托。他的子孫們都和他一樣,生活非常儉樸,粗茶淡飯,安步當車。 當時,他有不少同僚,趁著在職時,利用職務之便,辦田產,置家業。楊震卻沒有這么做。他的一些老朋友和長輩,建議他也為子孫置辦家產,他卻坦率地說:“我把為政清廉的品德送給他們,讓后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后代,這不是更好的遺產嗎?” 由此,“清白傳家”,家學淵源,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流傳至今。 四、入京為官,含冤身亡 楊震學識出眾,為官清廉,終于被提拔,入京為官。這對于他的仕途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誰想到,對于他的人生來說,竟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這個時候,東漢帝國已進入衰落期,外戚、宦官輪番專政,政治黑暗,官場腐敗,朝廷遠比地方復雜,充滿著爭權奪利的斗事。在這種情況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堅守正義,主持公道,一不小心,往往就得罪權貴,招惹了小人。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楊震入朝為太仆,后改任太常。他舉賢任能,錄用賢才陳留、楊倫多人,深得人心,儒生們都稱贊不已。 安帝永寧元年〔120年〕,楊震又升任司徒。次年,鄧綏皇太后去世,從此,帝國的外戚、宦官便失去了控制,開始恣意橫行。 安帝的乳母王圣,及其女兒伯榮,仰仗帝恩,出入宮廷,目無王法,迷惑圣聽,攪擾內宮,結交大臣,傳送賄賂,放縱恣行。于是,楊震上書直陳,數落她們罪行,懇請陛下任用賢能,舍棄小人,以便集中精力,遵循規則治國,得人心,安天下。安帝不納諫,還把奏章拿給王圣母女看,結果,她們認為有皇帝庇護,更加囂張放縱,也更加仇視楊震。以后,楊震仍一再直諫,安帝都不予理睬。 安帝延光二年〔123年〕,楊震又改任太尉。安帝舅父耿寶要他錄用私人,還說是皇帝的意思,他沒松口,要他拿詔令來辦。皇后哥哥閻顯,也要他安置親友,他同樣拒絕了。可是,司空劉授聽說,卻馬上給這倆人安排了官職,并且十天后,又都給予提拔。兩相對比,楊震光明磊落,按章辦事,不受私托,卻得罪了權貴耿寶和閻顯。 不久,河間〔河北雄縣〕人趙騰,叩闕上書,批評朝政。安帝大怒,判處死刑。楊震上書,請求減罪,他說:“英明君主都胸懷寬廣,善聽逆言,集思廣益,治理天下。他們注意傾聽百姓心聲,即使是怨憤謾罵也不排斥,使百姓無所忌諱,暢所欲言,讓最下層的人都能把意見講出來,以便廣泛采納眾議,修正國策上的缺點和錯誤,同時,他們胸懷博大,用寬宏雅量教育感化了百姓,從而又獲得了民心,受到萬民擁戴。趙騰雖然言詞激烈,攻擊朝政,但是,與殺人放火犯不同,陛下應減輕其罪,以求廣開言路。”安帝不聽,將趙騰斬首鬧市。 延光三年〔124年〕,安帝東巡泰山,中常侍樊豐偽造詔書,大興住宅。楊震查清,寫好奏章,等候皇帝歸來。結果樊豐得知,非常害怕,就邀約楊震得罪過的權貴,先下手狀告他,說他為了趙騰,深恨朝廷,對皇上有很大的成見,還誣陷他是鄧氏門生,對皇上當然有恨。 安帝歸來,不辨是非,連夜派出使者,收繳了楊震的太尉印綬。接著,又下詔遣送他歸里。 楊震公祠(陜西省紀委廉政教育基地) 楊震接詔,知道自己盡管秉公為政,清正廉明,忠貞一生,但是已經不被安帝信任,而對于眼下小人當道,禍亂朝政,自己又無能為力,因此,他感到萬念俱灰,失去生趣,便慷慨悲憤地說:“死,本是士大夫的本分。我蒙受圣上隆恩,官居上位,卻不能誅討禍國奸臣,也不能禁止邪惡女人,我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遂自飲鴆酒,結束了光明正大的一生。 五、清白傳家,貽澤后人 一年后,安帝劉祜病逝,其子劉保即位,是為順帝。順帝依民意,順人心,處斬樊豐,給楊震平反,拜其倆子為郎,賜錢百萬,贊頌故太尉楊震,為官廉潔,為人正直,匡正時政,敢于直諫。 潼關楊震墓 楊震去世了,他的清白卻遺傳子孫,貽澤后人。他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曾孫楊彪,沒有辜負他的一片苦心,繼承了他的遺風,都清正廉潔,均官居太尉,被稱為東漢“四世三公”。榮耀顯赫,史上罕有。 后來,華陰楊氏,為了弘揚楊震清正廉潔的人品,教育后代,將楊震一脈取名“四知堂”,其堂祠至今仍存,并得到擴建。 現在,楊震公祠,于2012年,被陜西省紀委命名為“陜西省廉政教育基地”,楊震的“四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得到大力弘揚,成為我們新長征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陳存選 2021、07、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