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行天下,并于其在位第三十七年(前210)第五次東巡會稽到達了楚越之地。這次巡行的主要目的:一是昭示秦德,二是祭祀舜、禹,三是懾服楚、越,四是探索海洋,五是了解風情形勝。《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這一次巡行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云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江浙地方文獻《越絕書》卷八《越絕外傳記地傳》也記載了這次巡行:“(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東游之會稽。道度牛渚,奏東安,東安今富春,丹陽,溧陽,鄣故,余杭軻亭南,東奏槿頭,道度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槿頭”一名始見于此。 關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東巡會稽,《史記》記其大略。《越絕書》作為吳、越地區(qū)區(qū)域性文獻,對此進行了細化,不但充實了“會稽刻石”的細節(jié)內(nèi)容,還補充溧陽、鄣故、余杭軻亭南、槿頭、諸暨、都亭等秦始皇涉足的地點。這成就了“槿頭”現(xiàn)身于文獻。 根據(jù)《史記》和《越絕書》等記載,“槿頭”應該是一個縣級以下的地名,但是秦始皇東巡會稽行程當中由“狹中渡”以后前往會稽的第一站。 “槿頭”之“槿”為稀見字。根據(jù)字體結構,當為一種木本植物之名。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未見“槿”字。但有“堇”字,云:“堇,粘土也。”不關“槿”字。 《爾雅》無“槿”,但有“木槿”。其卷十三《釋草》云:“椴,木槿,或呼日及,亦曰王蒸,別三名也。其樹可以為埽蔧。此則藜之科,大為樹,可以作埽蔧者。”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則云“木槿”亦名“槿”。其卷三十六《木槿》云:“《釋名》:椴、櫬、蕣、日及,朝開暮落花,藩籬草花奴……時珍曰: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之義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櫬。齊魯謂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詩》云'顏如舜華’即此。”“《集解》:宗奭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花與枝兩用。時珍曰,槿,小木也。可種可插,其木如李,其葉末尖而有椏齒,其花小而艷,或白或粉紅,有單葉、千葉者。五月始開,故《逸書·月令》云'仲夏之月木槿榮’是也。結實輕虛,大如指頭,秋深自裂,其中子如榆莢、泡桐、馬兜鈴之仁。種之易生。嫩葉可茹,作飲代茶。今瘍醫(yī)用皮治瘡癬,多取川中來者,厚而色紅。” 按照上述,“槿”即“木槿”,是一種落葉灌木,夏、秋開花,花色或紅、或白、或紫,朝開暮斂。唐吳興(今湖州)人錢起《避暑納涼》:“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床。初晴草蔓緣新筍,頻雨苔衣染舊墻。”即此。既可入藥,又可觀賞,種植范圍頗廣,命名因地而異。越地習俗,以其枝條叢生直上,多作籬笆種植,所謂“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蕭山一帶,亦莫不如此。 “秦漢以前,廣大的江南地帶,即所謂'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的地方,主要還是古越族的居住地”,屬于“古越語”地區(qū)。槿頭(今蕭山徑游)所屬蕭山(今杭州市蕭山區(qū)及濱江區(qū)錢塘江以東部分地區(qū))是句踐滅吳爭霸的戰(zhàn)略前沿。徑游往南為諸暨。諸暨在句踐建都大城小城(今紹興)之前,一直是越人的根據(jù)地。這里的原居民顯然是古越語的使用者——越人。所以“槿”當為越人對“木槿”的稱呼(蕭山土話至今仍稱為“槿尤樹條”),并以此命名為地名。 “槿頭”之“頭”,為語言構詞法中的綴詞。綴法有前綴、中綴、后綴,此為后綴。蕭山土話中使用后綴者不少。蕭山區(qū)地方志辦公室2013年編修的《蕭山市志·方言編》歸納有指示代詞加“頭”現(xiàn)象的,有地形詞加“頭”,方位詞加“頭”,時間詞加“頭”,動詞加“頭”,數(shù)量詞加“頭”,人物情態(tài)、脾性、特點等詞加“頭”,身體部位詞加“頭”,物件(品)詞加“頭”,天候詞加“頭”等10類之多。所以人們調(diào)侃蕭山人“葛浪(這里)頭、夯浪(那里)頭,蕭山長河頭”。 “槿頭”則為名詞(槿)加“頭”。“頭”字并無實義,但這應該是從古越人起就有的一種語言習慣。由此觀之,蕭山人用“頭”字的習慣真可謂是源遠流長,或者也應該是古越語的一個特點。 “槿頭”地處“余杭軻亭南”(“狹中”)至“諸暨”之間。“槿頭”之名自《越絕書》以后似乎未曾再現(xiàn),但與“槿頭”發(fā)音相近的“井頭”“徑游”兩地名一直存在,乃至當今仍在使用。其地理位置亦與“槿頭”相一致。 謂之“井頭”者,如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有以“井頭”命名的“井頭市”“井頭市水”。其《地理考》云:“井頭市水,源出諸暨縣天馬山,北流五里經(jīng)一明亭,入蕭山縣境,東北流五里至井頭市,東分一支入浦陽江,正干又北流三里入浦陽江。”其命名原由,《浙江古今地名詞典》說:“(徑游)舊稱井頭,以村北井埠頭得名。村環(huán)水呈船形……水運便利。” 謂之“徑游”者,至遲在清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民間即有以“徑游”冠名的《蕭邑徑游蔣氏宗譜》《徑游蔣氏族史》。前者創(chuàng)修時間不詳,歷經(jīng)清道光十年(1830)、咸豐七年(1857)、同治八年(1869)、光緒三十年(1904)、民國二十一年(1932)重修。后者為2008年5月蔣雪澄、朱榮祥等編寫。命名原由,說是“此處水路交通方便,向有'活水碼頭’之稱,昔日游商甚多,故名徑游”。地名學上屬于雅化地名。后被列為法定地名。2014年出版的《杭州市蕭山區(qū)地名志》即以“徑游”入志。 綜而言之,地名“槿頭”,源于越語,一個以槿樹命名、添加“頭”字為后綴的越語地名。其后“槿頭”而為“井頭”,或乃當時“漢字改革”浪潮中民間因書寫方便而為之;“井頭”而為“徑游”,或是為了地名雅化。雖然脫離了地名原始語源,但兩者都是地名命名中常用的手法,而且音韻相近。 地名是地理實體的名稱,是人類社會生活、生產(chǎn)活動中須臾不可或缺的信息。地名出現(xiàn)之初往往是口口相傳,繼而才以文字記載。文字記載既記錄受訪者發(fā)音,也摻入記錄者對地名發(fā)音的理解。地名一旦形成,就是社會公共資源,不會隨意更改,所以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點。鑒于現(xiàn)在所見古代文獻記載的越語地名,多為古代南下北人或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南方學者以漢語音譯(諧音)的記錄,所以后人對于越語地名的今注,往往采取諧音的辦法。如“杭塢”注為今蕭山瓜瀝西南航塢山附近,“朱余”注在今紹興城北朱儲村等等。而與“槿頭”諧音者,也就是“井頭”“徑游”。而且“井頭”“徑游”與“槿頭”不僅諧音而已,其地理方位也相一致。所以,我們認為“槿頭”“井頭”“徑游”,三者乃一音之轉(zhuǎn),所指實同為一地,屬于同地同名同音異寫。 槿頭(井頭、徑游,本文以下所說槿頭均此)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南部,現(xiàn)為浦陽鎮(zhèn)徑游村(1956——1957年間曾隸屬諸暨)。其地東與進化鎮(zhèn)相鄰,南界諸暨店口、湄池、次塢相接,西與河上、臨浦相連。屬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區(qū)。 徑游村槿頭其地,我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披荊斬棘開發(fā)于此。槿頭之西桃源村閘上自然村中部前山,即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據(jù)當?shù)卮迕穹从吃鐾吝^石鏃等石器,文化堆積層中還采集到黑陶、紅陶、紅燒土、有段石錛等遺物。閘上自然村棋盤山也曾經(jīng)采集到陶片、印紋硬陶、陶器鼎足等新石器時代遺物。’槿頭(井頭、徑游)西南舜湖村,舊有“舜帝漁耕”之傳說。與槿頭隔江(浦陽江)相望的進化鎮(zhèn),曾經(jīng)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硬紋陶和原始瓷的生產(chǎn)中心,迄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茅草山、烏龜山、尖灣、樹牛寺、茅灣里、紗帽山、城隍山、后山、太公堂、牛面山、安山、陳村灣、大墳山、西山、唐子山、饅頭山、火草山、沿池山、泥橋頭、前山等20處窯址。上述之類,雖然不在槿頭地面,但亦說明其所屬地域早有人類的活動足跡,曾經(jīng)一度還堪稱繁榮,值得秦始皇東巡順道到此一轉(zhuǎn)。此后也始終有人開發(fā),不過由于缺乏記載,具體開發(fā)過程未詳。然而明清時期形成的徑游老街、萬安橋等至今尚存。 槿頭之地主要山丘有尖山、靈山、化山、安山等。主要河流有凰桐江、徑游江、浦陽江。 對于古代“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越絕書》卷八《越絕外傳記地傳》)的越人,河流對于交通尤為重要。茲略述三江為下: 凰桐江發(fā)源于諸暨,因流經(jīng)凰桐村,故名。原河道彎曲狹窄。1964年開始,河道經(jīng)多次拓寬、疏浚,截彎取直,改建阻水橋梁等工程,加強了泄洪、引灌能力。 徑游江發(fā)源于諸暨柯塢山,至馬婆橋入蕭山徑游。下游原分兩支:一支北流入雞鳴江,1982年后因雞鳴江填平造路而堵塞;一支東流出徑游南閘入浦陽江。 浦陽江發(fā)源于浦江縣天嶺巖南麓,曲折北流,經(jīng)諸暨而北入蕭山境,由南而北穿越槿頭全境(據(jù)說原先只穿越其東,后將浦陽江以東一片土地劃給了徑游,遂成穿越全境),故道北經(jīng)臨浦湖,至余暨(今蕭山)西蕭山東入杭州灣,即《漢書·地理志》所載“余暨,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之潘水。“潘”和“浦”乃諧音。晉代開通臨浦湖西岸磧堰山口,導浦陽江水入錢塘江。北宋初,隨著浦陽江下游湖泊逐漸圍墾成田,磧堰山口遂為浦陽江北注錢塘江的主要通道。南宋初磧堰山口筑堰,浦陽江不時借道錢清江從三江口入錢塘江。明成化年間(1465——1487)修建麻溪壩以后,浦陽江始穩(wěn)定由聞堰附近注入錢塘江。浦陽江自古為蕭山、諸暨間水路通道。《杭州市蕭山區(qū)地名志》稱贊其地“水路交通方便,向有'活水碼頭’之稱,昔日游商甚多”。主要即指浦陽江而言。 陸路交通亦頗稱方便要道。據(jù)《蕭山市志》記載,“民國20年(1931年)以前,杭江鐵路未通,杭、嘉、湖等地北來客商渡江后,必取道西興、蕭山、臨浦,經(jīng)此翻五馬嶺向諸暨而南;金華、衢州等南來客商亦必經(jīng)此向北,商販往來不絕。清光緒末年,徑游通埠船搭客載貨,一至杭州,一至臨浦,商販應運而生。鄰近山區(qū)鄉(xiāng)民多來此出貨、趕集,杭州客商也來此收購茶葉、冬筍等山貨,商業(yè)逐漸興盛。” 編輯 | 吳義全 劉俊萍 責編 | 劉萬偉 ![]() 《杭州文史》第27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