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彎曲則會保全,屈枉則會伸直;洼地則會滿盈,陳舊則會更新;少取則會易得,貪多則會困惑。所以圣人持守“道”應對天下萬事萬物;不自作聰明反能清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明;不自夸其談反能有功勞;不自我矜持反能長久。所以不與人爭,反而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彎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保全就是彎曲。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六句,都可用于人生哲學。做人能屈能伸,做事過枉就要糾正,謙虛低調才會有收益,常言“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就是“洼則盈”的語義衍生,放棄敝舊思想方能更新,少了自然易得,千頭萬緒必然會有困惑。 “曲則全”從人道理解可以是委曲求全,現實人生很多時候要求全,承受委曲未嘗不可。從宇宙萬物而言,“曲則全”是宇宙中沒有筆直,都是有曲線的,天地運轉都是按照曲線,任何物體不存在筆直垂直,都是相對而言。就此而言,道德經,不單從人道、天道、大道去理解,甚至更深刻的哲理,都是蘊藏期間。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狂妄自大終要“自遺其咎”(第九章)。這四句“不”都是否定言行,鄭板橋言“難得糊涂”,也是效法圣賢之道;用否定的方式進行肯定,不單是語法,實質也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批評人有時可用表揚的方式否定,這是“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就是否定”;就此而言,也是西方人喜歡道德經的原因之一。 又想到論語中“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是如何做到不失人、不失言,比照本句,從肯定的角度可用于立身處世。懂得道德經是人效法大道而行,而孔子是從“仁義禮智信”的人道直接切入,適用性更加直觀有效。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如果沒有任何爭奪,世界和平這個詞都可以不用了,天地萬物都歸于自然之道,曲與全只是一種現象狀態,因為沒有爭奪,一切自然而然。道理易知卻難行,王陽明《傳習錄》感嘆“知之匪艱,行之唯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