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潁州城區或沒有龍王廟,官方為體恤民情,贏得民心,遇有旱澇等天災往往直接去潁上縣龍王廟(亦稱張公祠)祀雨。 潁上龍王廟是為祭祀張路斯而建,名氣很大。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守潁時曾去潁上龍王廟考察,“過其祠下,見林樹陰蔚,池水窈然,誠異物之所托。歲時禱雨,屢獲其應,汝陰人以為神也。”(歐陽修著《集古錄跋尾》卷十)元祐六年(1091),蘇軾守潁時曾說:潁上龍王廟“事見于唐布衣趙耕之文,而傳于淮潁間父老之口,載于歐陽文忠公之《集古錄》云。”(蘇軾《書潁州禱雨詩》)皇祐二年(1050),歐公撰有祭文《祈雨祭張龍公文》,詩作《祈雨曉過湖上》《喜雨》等。其《集古錄》記述有張路斯與九子化龍的傳說。 張路斯在唐朝景龍年間(707-709)曾任宣城縣令,頗有政聲,后隱居潁上縣百社村,民間把他和9個兒子神化為龍王,并建祠以祀,遇有旱澇祀禱頗靈。朝廷下詔封張路斯為“昭靈侯”。
古潁州西湖的龍宮“行祠”名聲不顯。又因黃河泛濫,多次侵潁,造成“大水沖了龍王廟”,“行祠”或被沖毀。明代成化年間,始見有南城門(迎薰門)外護城河南岸一岡地重建“龍公祠”的記載。“龍公祠”也叫張公祠、龍王廟。龍公祠坐北向南,兩進院落,有山門、正殿、耳殿、廂房等及龍井等建筑,祠內立復刻的歐陽修、蘇軾等禱雨碑石。歲以春、秋上巳日致祭,其祝文曰:“于維明神,孔武且仁,有求即應,有旱即霖,茂我百榖,粒我烝民。今茲仲春、秋,特舉明禋,神有顯道,桴鼓鑒臨。尚饗!” 清代,潁州官府仍認為潁上縣龍王廟為正宗,多徑直去祀雨。如“清光緒某年,潁州府境大旱,知府曹煒親詣廟禱雨,立應,報以額,令懸廟內。”(民國《潁上縣志》與地書下,第245頁) 曹煒(?—1888),字霞屏,江蘇揚州府甘泉縣人。工書法,有存世書法作品。光緒六年(1876)七月遷潁州知府,主政多年。光緒十三年(1887),上游河南鄭州黃河決口,闔郡被水淹,人民流離失所,慘不忍睹。曹煒飭所屬出倉谷散放,并請于在皖北督賑的鳳潁六泗兵備道任蘭生(1838-1888),募集賑款,全活無數。后以憂勞致疾,翌年(1888)卒于潁州知府任上。 民國時期,潁州龍王廟尚存,有房產16間,廟田100畝,后毀于黃泛。解放后,城南門外龍公祠舊址先后為阜陽縣馬車社、運輸公司等單位。 阜陽還有一座頗為重要的龍王廟稱為“分水龍王廟”,但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分水龍王廟位于中清河段,距南城十八里(一說十五里,具體位置不詳),為“蓄溝澮之水,南北注達分流處”,“南流逕焦陂入淮,北流則抵城隍,合西湖之水,出白龍溝,入小汝達潁”。形家認為是“來龍過脈處”。(清道光《阜陽縣志》卷二·輿地志,第50頁)。明正德《潁州志》(卷之一)記載:“白龍溝,相傳隋代開皇年間,郡人有張龍公者,嘗與龍門于西湖,出入此溝,故名。”也可這樣理解,“分水龍王廟”,是張龍王過往潁河、白龍溝、西湖、護城河、清河與淮河通道上的一處重要龍脈聚結祭祀場所。 2015年10月20日,阜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京九街道辦事處群眾,在疏浚河道時發現5塊清代殘碑。經我市文史專家胡天生等辨識,這些石碑主要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重浚中清河碑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龍王廟并渡口大橋與西南兩小橋碑》等。 據《重修龍王廟并渡口大橋與西南兩小橋碑》記載:“故潁南有中清河一道,北抵城池,南至焦坡,約十五里。郡龍于此而過峽,河水至是而分流。必建分水龍王廟以鎮之。”清乾隆十一年(1746),潁州知府王斂福在重浚中清河時,目睹位于中清河段的分水龍王廟舊制殘缺,因而重新建造,當時美輪之形,固煥然而一新。幾十年后,分水龍王廟損毀嚴重,阜陽眾善人捐貲重修,以體現“王公(王斂福)之雅意,為之革故鼎新”,并立碑記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