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求支援,再不支援朝鮮將不復存在!”隨著朝鮮向自己的宗主國發出了求救信,明朝數萬名士兵踏入朝鮮幫助該國抵抗日本的入侵。當一路北上的倭軍在稷山被明朝士兵擊退,朝鮮危急的情況才有所緩和,正是明朝的援助才讓朝鮮穩定了軍心。 “現在我們氣勢已成,應當迅速南下擊潰大敗的倭軍,收復所有的失地,這里還請諸位明朝將軍多多幫忙。”在朝鮮高層提出請求之后,執掌數萬名援朝士兵的明朝將領楊鎬決定南下平定戰亂。 當時明朝援朝士兵已經多達8萬人,但是楊鎬認為南下平定倭亂不需要這么多的士兵,只需帶領36000人就能南下討伐倭城。史書上記載,為了順利拿下倭城,楊鎬命令士兵攜帶1244門“大將軍炮”出征。但是從結局上看,這次的南征戰役可以說是完敗,這又是為什么? “將軍,這里的地形非常有利,適合我軍再次與倭軍開戰。前方太過接近倭城,不僅地形不利,而且會讓我們傷亡慘重。”隨軍的軍師勸告楊鎬在較為開闊的地形與倭軍作戰。 “嗯,這里確實有利,傳令下去所有士兵原地駐扎,隨時準備與倭軍作戰。”隨著楊鎬的軍令傳下去,明朝士兵在選定的地點準備與倭軍作戰。在接下來的戰斗中,明軍確實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優勢。 倭軍的野外作戰能力與明軍士兵不在同一水平上,根本就不是明軍的對手。經過一段時間的交火之后,倭軍也認識到了自己的短板,倭軍將領加藤清正傳令倭軍不再出城作戰,安心與明軍打守城戰。 而在倭軍撤離到蔚山南部的倭城后,明軍士兵為了盡快獲得勝利,一度追擊到倭城周圍,對倭城進行圍困。就是這座城,導致了明軍這次的南征慘敗而歸,最終只能匆忙撤離。 按照戰時需要建造的這座倭城不僅所處位置較高,而且城墻的厚度也遠超其他的城池。這對于明軍的“大將軍炮”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友好,而且倭軍處于高位,也非常容易對低處的明軍進行反擊,一度導致正面強攻的明軍損失慘重。 雖然明軍轉變了自己的戰略,用圍困的方式取代了正面強攻,但是明軍此前的失誤在這個時候就爆發出來,再加上連續兩周的大雨,想要以斷糧、斷水的方式打下倭城的計劃也不可能實現。而嚴重缺乏補給的明軍只能撤離,而在撤離的過程中還被倭軍狠狠反擊。 明明本身足夠強大,也有足夠的重火器,為什么明軍還是慘敗而歸?這與戰爭的時機有著脫不開的關系。在這次的戰斗打響之前,日軍就已經得到了消息,對蔚山倭城進行了大量的補給,而尚未抵達戰場的明軍根本就無法切斷倭軍的補給,這也是上面提到的“明軍的失誤”; 當時正值朝鮮的雨季,單靠人力根本無法通過泥濘的道路將重火炮送到倭城附近。同樣,補給也無法滿足明軍所需。再加上楊鎬的錯誤指揮,不聽勸告要求明軍正面強攻,但是沒有考慮到倭城與其他城池的不同,導致明軍損失慘重。這些都是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