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縣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縣,屬會稽郡。西漢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東漢建武初,復原名。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部分地入豐安、漢寧二縣。三國吳時,改漢寧為吳寧。西晉屬會稽郡。東晉屬會稽國。南朝復屬會稽郡。隋文帝開皇中,屬吳州。九年(公元589年),吳寧縣廢,原諸暨地復歸諸暨。大業中,仍屬會稽郡。唐時,屬會稽郡及越州。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劃諸暨、會稽部分地置永興縣。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分諸暨縣之吳寧故地入東陽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諸暨改稱暨陽。五代屬吳越國越州東府。吳越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復名諸暨。宋初,屬兩浙東路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屬紹興府。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分東北10鄉置義安縣,治今楓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廢義安,其地復入諸暨。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紹興路。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升為諸暨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為縣,仍復舊名。明、清時,均屬紹興府。1949年5月6日諸暨解放,至6月22日,諸暨屬中共蕭紹諸杭臨時委員會管轄。6月13日~11月16日,歸第十專署管轄。其后,諸暨屬紹興專區。1952年1月,紹興專區撤銷,直屬浙江省。1953年2月,劃歸金華專區。1957年9月,劃歸寧波專區。1964年9月,復屬紹興專區。1968年5月,屬紹興地區。1983年7月起,屬紹興市。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諸暨縣,設立諸暨市,由紹興市代管。西施故里旅游區依浣紗江逶迤排開,綿延數里,蔚為壯觀。中國歷代名媛館、范蠡祠、民俗館、鄭氏宗祠、購物一條街等等在此次第而列,而沉魚落雁、東施效顰等典故,也將在景區內找到實物,可供游客體驗;休閑茶樓、品牌咖啡、特色小食等正在紛紛入駐,游艇等項目也在引進當中。西施故里旅游區是紹興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目標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將本區域建設成為一處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內涵豐富、游覽設施健全、經濟效益良好、具有時代活力的風景游覽勝地。范蠡祠主要以范蠡軍事政治才能和商業才能及生平業績為主要展示內容、以其它相關人文故事為襯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財神廟、魁星閣、三星廟(暫用名)等相關建筑組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60平方米,正殿內塑高3.5米范蠡全身銅像一座,銅像背后墻面用木條仿竹簡形式,再現《史記》中記載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鑲嵌楹聯。殿外左右兩側建長廊兩條,陳列與范蠡生平業績相關的詩碑,并以彩繪壁畫等形式,生動介紹范蠡卓越的軍事、政治和經商才能。其它輔建筑依相應位置而建,錯落有致,相關塑像如:比干、趙公明、關公及福、祿、壽三星均以民間傳說的形象為依據,或坐或立,神態各異。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銅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間傳統的貼金彩繪相結合的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