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個世界并不是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真實的世界,而是我們思維扭曲的認知。自卑正是如此,當我們的頭腦在情緒的加持下,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斷把自身的缺陷放大,并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無用無望之人。 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需求得不到重視,愛得不到滿足,行為得不到肯定。就會在某方面產生匱乏,而這些匱乏產生的不安全感就會深深地植入進潛意識,那么我們在往后余生的行動就圍繞怎么補償這些匱乏。 所以,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 物質匱乏的童年,在某方面產生的匱乏進而產生的自卑情結,通常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為了補償童年的匱乏,拼命地努力取得成功,當然這是值得贊揚的事情,但如果處理不好內在的安全感,他們依然會感到匱乏,如果能力跟不上欲望,就會導致走向極端甚至走向人生的歧途。另一方面就會表現得極度膽小謹慎,把安全感控制在極小的圈子內,所以無法拓展自己的自由意識,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當你把解決自卑看成是超越別人,就會流同于集體無意識中無法自拔。當別人買車,你就會舉債買更好的車,當別人買房,你就會借錢買更好的房,當別人創業成功,你也不顧一切地下海。或許承認自己自卑比解決自卑更高效。 所以,你一生都在踐行別人人生的軌跡,而不是走自己的道路。 當你受困于自卑,那么你就把別人的看法和意見當成自己行為準則,把別人的方向當成自己的坐標。所以,你人生的價值觀漂浮不定。 那么一生被各種情緒所影響、被各種欲望所控制、被各種認知所障礙。并固執地認為:只有當我實現了這個目標,才會有價值,才會得到別人尊重。 當你固執地認為,當我只有富有的時候,才會得到別人尊重,那么就會不顧一切對金錢變質的追求,在頭腦情緒的加持下,商人為了賺取更多,不惜違法犯罪,官員為了利益,不惜踐踏法律。最終叮當入獄,深陷囹圄。 當你不斷把意識投射在金錢上,那么生命中就會充斥各種商人精心設計的虛假項目,各種騙人的伎倆。通過大數據不斷地 當你固執地認為,我必須變得更漂亮,我才會配得到別人的喜歡,于是在群體意識中拋棄個體意識。在別人虛偽的夸贊中,不斷通過外科手術來改變自己容顏,但無論改變多少次,始終覺得還差一次。差的這一次,不是手術,而是內在的缺失。 當你無法從內在彌補自己的缺失,就會在外在尋求各種認同,產生各種自卑和焦慮。容貌自卑、身份自卑、物質自卑等等。無論任何的自卑,如果無法從內在找到認同,那么必然被頭腦思維所捆綁,一生無法掙脫。 如果把一直意識投射在解決自卑上,那么就會在頭腦層面加深對自卑的認同,就會加速地逃離當下,就會用放大鏡不斷地掃描自身的缺陷,把一生的能量用在對付自卑上,并固執地認為,只有當我戰勝了自卑,解決了缺陷,生活才真正開始。于是把各種怨恨、各種自責、各種虛榮、各種妒忌、各種討好、各種退縮等負面能量拉進自己的生命里。更有甚者為了補償自己的自卑,走向極端,走向歧途。 當自卑演變成自閉,就會變成各種人格障礙的綜合體,進而發現成各種的心理障礙,通常我們在社交恐懼、焦慮癥、抑郁癥中都能看見自卑的影子。 在社交恐懼中,正是因為自卑,才把意識投射到自己一言一行,力求呈現出完美無缺的自己,當你越在意自己的表現,身體就會調集植物神經系統來抗拒,所以社交恐懼中出現的緊張出汗、甚至昏厥,本質上都是一種過度補償。都是無法從內在對自己認同,無法從內在認同自己的人,才會在乎外在的評價和眼光。才會把自己當成眾人的焦點。 在抑郁癥中,自卑顯而易見,在頭腦的認同下,把自己塑造成一無是處的人,不斷地悔恨和自責,進而攻擊自己,懲罰自己。他們一直在頭腦中尋找方法和邏輯推理,企圖摒棄那部分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遭遇。在無法解決內心沖突后,更有嚴重患者舍棄自己的生命來捍衛完美純潔的那部分。 凈染同源,善惡同根。好的也是你,壞的也是你。《道德經》提到和光同塵的概念,和其光,同其塵。我們永遠無法將光從塵土中分離出來,同樣無法將塵土從光中分離出來。 當你想把自卑從生命中隔離開來的愿望有多強烈,那么你遭受的打擊就有多強烈。 當你把自卑的反面看成是自信,那么就不斷地改造自己,壓制自己。如果我告訴你自卑的反面不是自信,而是不自卑,那么就會呈現另一番境地,這里就不會有二元的對立,就不會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成功與失敗之分,得到與失去之分。 那么就無所謂自卑和自信,都是全然地自然地呈現,有的只是人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 當你接納了自卑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再刻意去驅趕自卑。那么生命就會呈現原來的樣子,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 當你不再裝模作樣地強大,就會卸下沉重的負擔,就會還原生命本來的輕盈,放下頭腦的努力,放下自我的改造,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生命就會呈現蓬勃的生機,而肆意生長。 解決自卑不是頭腦層面的精神勝利法,而是站在更高的維度看待自己,在當下有意識地行動,在心理補償機制中,有一種心理補償機制叫升華。 有這樣一個男孩,從小就很自卑,他幼年身體虛弱,四歲才會走路。五歲時得了肺炎,后來還得了佝僂病,長得又瘦又小。他的運氣也很不好,竟然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 小時候,學習也很差,總是倒數,老師不喜歡他,同學們也不愿意和他做朋友。更令人悲傷的是,阿德勒家里兄妹6個,他排老二,上面還有一個長得英俊瀟灑又聰明能干的哥哥,所以很不受大家喜歡,常常被忽視,一直很自卑。 但就是這樣一位自卑的小男孩,竟然超越了自卑,一路開掛,獲得了精神分析學之父弗洛伊德的賞識,成為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個體心理學門派,成為與弗洛伊德并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是研究西方心理學時不可避開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就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的作者。 命運很奇怪,當你想要的,往往不如你愿。而你抗拒的,就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你的生命里。 所以,當你抗拒自卑,排斥自卑,那么就會因為抗拒自卑產生的行為,反過來傷害你。 所以解決自卑,不是抗拒自卑,而是看見自卑。看見自己不被滿足的愛,不被肯定的行為,不被重視的需求。看到潛意識的匱乏和不安。 這個世界本是虛無,因為你的存在而存在,因為你的消失而消失。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部獨一無二的傳奇,上天不會虛設一個角色。當你提升了意識能量自由度,那么你就全然接納自己,不再試著改造自己,不再試著改造他人。 當你提升了思維的維度,就會跨越時間的界限,跨越空間的阻礙。世界就會呈現不一樣的局面,在這里,沒有扭曲,沒有偽裝。只是真實的自己,一切都是自然的呈現,你呈現出你自己,別人呈現出別人,山呈現出山的峰巒疊嶂,水呈現水的上善如水。 一片樹葉會擋住你所有的視線,而一座大山卻將風景映入你的眼簾。 意識行為療法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意識能量自由度,人生的任務就是找到自己認識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讓別人成為別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