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楊家將的故事,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地流淌了上千年。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楊令公戰死金沙灘,還是楊門女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烈楊家將,赤膽忠心,為了國家男人沒了就女將出馬,演繹了一出可歌可泣的故事。 歷史上的確是有楊家將的,但與我們熟悉的故事,有著很大的出入,我們現在熟悉的很多故事,大部分都是后來杜撰的。 我們熟悉的反派潘仁美,完全是冤枉了這個北宋數一數二的名將,通常認為,楊繼業是第一代楊家將,他的后代子孫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個個青出于藍,把楊家聲威發揚光大。而真實的歷史恰恰相反。 楊家將成名很早,北宋還沒建國,楊繼業及其祖上就已經有了威名,楊繼業的后代反倒默默無聞。順便說一句,楊宗保和楊門女將都是虛構出來的藝術形象。 楊家將是在五代十國時期起家的。唐末大亂,軍閥混戰,西北地區出現幾個軍事家族,其中就包括楊家。后周建國時,楊繼業的父親和哥哥被后周皇帝聘為大將,楊家就此開始發跡。 在父兄被后周重用的時候,楊繼業卻被父親送到了敵國北漢,成了北漢皇帝的養子。父子兩代分處兩個敵對政權,就是為了保存家族香火,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北漢的日子,是楊繼業戰功最多的輝煌歲月。北宋建國后,宋太祖和宋太宗先后攻打北漢。楊繼業武藝出眾,作戰勇猛,為北漢堅守首都太原。同時他與遼國軍隊聯手,二十年內多次擊退大宋軍隊。直到北漢被滅,年過五旬的楊繼業才與北漢皇帝一起歸降宋朝。 楊業的確是個猛將,不過他主要的戰斗是和宋軍作戰,楊繼業并沒有受到重用。他在北漢是“建雄軍節度使”,官居二品;降宋后卻被任命為“鄭州防御使”,還不許到鄭州就任,只是一個六品虛銜的閑職軍官。 驍勇善戰的大將,為何不被宋朝皇帝重用?一是宋帝對降將不放心,二是因為楊繼業曾經聯合遼軍重創宋軍,如果讓他當大將,會讓宋朝大將不滿。 好在楊繼業沒有被閑置太久。980年,遼軍攻宋,宋太宗想起楊繼業當年的戰績,派他駐守雁門關,他在那里擊退遼軍,斬殺和生擒遼國大將各一人。 憑借這次戰功,楊繼業雖然升任了“云州觀察使”,但也只是從六品升為五品,并沒有真正被重用。 楊繼業真正受到重用,是在入宋六年以后。986年,宋太宗大舉伐遼,其中一支軍隊由大將潘美擔任主帥,由楊繼業擔任副帥。 戲曲和影視作品將潘美刻畫成奸臣潘仁美,說他妒忌楊繼業的戰功,故意把楊家父子引入絕境。而在《宋史》上,潘美始終是正面人物。倒是一個監軍太監指揮失當,致使楊繼業被俘犧牲。 歷史上楊家將作戰的確很勇猛,不過也不像戲曲里演的結局那么悲慘,楊繼業確實有七個兒子,但只有一個兒子戰死沙場。另外六個兒子都在大宋活得好好的,沒有人被俘。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楊繼業七個兒子分別叫延朗(晚年改名延昭)、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彬、延玉。 這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楊延昭,也就是俗稱的楊六郎,人們為什么都喊他“六郎”呢? 比較流行的解釋有三種:一是說,他在整個楊氏家族中排行第六。第二種解釋比較玄乎,說北斗七星的第六顆是克星,而遼軍的克星正是楊六郎。第三種解釋是,唐宋年間,老百姓總把帥哥叫做“六郎”。楊延昭長得帥,所以得名六郎。 最后一種大概比較可信,岳飛的孫子岳珂曾在一篇短賦中寫道:“六郎之風姿,秀于清池。”這里的“六郎”,就是帥哥的代稱。可見楊六郎應該很帥氣。 關于楊六郎的婚姻,戲曲中是這么描述的:楊六郎迎娶柴郡主,生子楊宗保,楊宗保娶妻穆桂英,穆桂英又生子楊文廣。而在歷史上,根本沒有楊宗保、穆桂英、柴郡主這三個人!楊文廣確實存在,不過不是楊六郎的孫子,而是親兒子。 楊六郎出身將門,打仗是一把好手,卻不通文墨。按《宋史》記載,楊六郎不知道文書該怎么寫,起草和閱讀文件都是讓下屬代勞。下屬欺負他不識字,上下其手,從中漁利,搞得軍隊差點兒叛變。 可能就是文墨太差,楊六郎始終沒能當上高級將領。他在宋朝擔任的最高官職是“高陽關副都部署”,大概相當于一個副旅長或者正團長。 官位雖然不高,楊六郎的戰功卻不少。宋真宗在位時,遼軍大舉進攻,他不但在駐防地點擋住了敵軍,還率領一支敢死隊打進遼國,擒敵凱旋。 《宋史》上說,楊延昭把守邊疆二十余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遼國人都害怕他,不敢直呼其名,只敢喊他“楊六郎”。 楊六郎威震邊疆,但是后面也沒有穆桂英掛帥的故事,那些都是戲曲編造的,但就算后面的故事都是真的,宋朝在靖康之變的時候,武將也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北宋給人感覺總是很弱,也有人說他只不過是生不逢時,有很能打的鄰居,生不逢時是真的,但北宋弱也是真的,就他那種嚴厲打擊武將的行為,他不弱誰弱。 整個北宋前期,本來還有很多特別能打的人物,都被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給弄下去了,剩下的將領噤若寒蟬,顫顫巍巍啥也不敢做,基本上沒有發揮的余地和空間。 尤其是北宋和遼簽訂澶淵之盟后,百年無戰事,盡管和西夏還有作戰,但北宋一直都不是那么重視,西北軍以防守為主。 好不容易出了將才狄青,還處處受到排擠,就因為他是當兵的出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主政西北軍事的是兩個著名的文官,范仲淹和韓琦。 兩個人都是文人領兵,軍事策略還不一樣,他們的確都是厲害人物,但戰爭自由他自身的規律,兩個從小在私塾里長大,一心只有圣賢書的人,怎么可能打得好仗呢? 范仲淹這種都已經算是很不錯了,多少還懂點軍事,自己不懂的地方,還虛心請教,對狄青這種人才也是愛護有加,但韓琦對狄青就沒那么客氣了。 直接對著狄青說,東華門外考中了狀元郎,騎馬游街才叫好男兒,你這叫什么好男兒,這韓琦在歷史上名聲還算是很不錯的,都能說出這樣的話。 其他的文人,心里想的就更是嚴重的,對軍事那更是一塌糊涂,北宋長期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了北宋初年很多名將都沉寂了,他們的后代到了靖康之變的時候,就算還有在軍隊的,也都是很低微的角色了。 北宋的國策,注定了他的弱小,也注定了像楊家將這樣將門的結局,黯淡無光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大環境之下,個人的命運只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