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1906年~1989年)是愛爾蘭著名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也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他為了“逃避”公開發表演說,只接受了獎金而沒有出席頒獎典禮。 貝克特出生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其父親是測量員,而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教徒。1927年,他從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的法語和意大利語專業碩士畢業,次年,前往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巴黎大學任教,并擔任愛爾蘭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秘書,負責整理《芬尼根的守靈夜》手稿,這也奠定了他成為作家的基礎。1931年,貝克特回到家鄉都柏林,并進入三一學院教法語,與此同時著手研究笛卡爾的哲學理論,進而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1938年,他再次遷居巴黎,并出版了其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之后,德國占領了法國,他參加抵抗運動被捕,便開始了長時間的隱居生活,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才得以回到巴黎,從那之后便開始了職業作家的生涯。當時,貝克特非常熱愛繪畫,因此那一時期大部分作品都是關于繪畫藝術的評論作品。早期,他一直致力于創作小說、詩歌和評論,同時由于受到意識流的影響,較少在作品中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和反應現實問題,而是更多的在作品中以人物內心世界的外放來展現人類生存的孤獨和焦慮。貝克特的小說占據了其作品的絕大多數,其小說的結構具有獨特的風格,大多采用閉環的結構,也就是說其作品往往會在一個懸念解開后才會進入下一個懸念,一環套一環,最終所有懸念解開使整部作品形成一個大閉環。但是由于其小說作品大多處于實驗階段,語言和結構都較為前衛,或者說對于當時的讀者來說過于極端,使得其作品受眾范圍較小。 進入20世紀50年代的貝克特逐漸發覺實驗性的小說前途渺茫,便轉身投入了戲劇創作,而這一轉型的標志就是1952年上演的戲劇《等待戈多》。1953年,《等待戈多》轟動了整個文壇,也使得貝克特名聲大震。隨后,他的后半生便完全致力于戲劇創作,共創作了30多部戲劇,例如《劇終》(1957年)、《最后一局》(1957年)、 《最后一盤磁帶》(1958年)、《啞劇II》(1959年)、 《呵,美好的日子》(1961年)、《歌詞和樂譜》(1962年)、《卡斯康多》(1963年)以及《喜劇》(1964年)等,其中有20多部被拍成了電影或者電視劇。盡管,他的創作體裁從小說轉向了戲劇,但是其風格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他的戲劇創作依然繼承了意識流的形式和內容,因此他的戲劇往往是不同于傳統現實主義的,或者說是違背傳統的,正是如此,他的戲劇被稱為“反戲劇”戲劇。這種創作風格也體現了貝克特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誕的,無理性的現實是無法通過理性的手段展現出來的,因此荒誕的世界和人生只有通過荒誕的手法來展現才能展示其真實性。另外,他在戲劇中很擅長塑造一些弱勢群體,例如《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漢和《美好的日子》里的老婦人溫尼,這些弱勢群體往往都在探尋著“自我”,同時又在“自我”是否存在這一問題上迷茫和徘徊,他們面對荒誕的人生往往感到無助和絕望。 這一期我們介紹了獲得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貝克特,下一期我們將重點探討一下他的作品《等待戈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請期待下一期推文吧! 大家也可以將該推文轉發朋友圈或者微信群,憑轉發截圖獲得《等待戈多》的劇本文本哦,快來“騷擾”小如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