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指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和(或)大便性狀異常的功能性腸病,該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屬于中醫“泄瀉”、“便秘”、“腹痛"范疇。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形狀異常、粘液便、水樣便等。 【主治】: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癥見腹痛,腹瀉,腹脹等。 【方藥】:炒白術12g,炒白芍15g,陳皮8g,防風6g,半夏10g,黃連4g,黃芩6g,干姜4g,太子參10g,炙草6g,大棗4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早晚溫服,連用4周,停藥觀察兩個月,用藥期間忌食油膩生冷、辛辣煙酒等物。 【編按】:方中陳皮理氣醒脾,合半夏可祛除大便中的粘液的痛瀉要方與調和腸胃的半夏瀉心湯;太子參、白術、甘草、大棗健脾止瀉,使土實不受木乘;白芍養血瀉肝,合甘草以緩急止痛;干姜、半夏辛溫散其寒;黃連、黃芩苦寒清腸熱,寒熱并用,辛開苦降,使寒熱得以平調,氣機得以升降;防風散肝舒脾,祛風勝濕以止瀉。41例患者經過治療,治愈27例,顯效7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12%.[痛瀉要方半夏瀉心湯并用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41例,王玉保,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02-05] 【主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癥見1年內累計3個月有反復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且至少伴有下列2項指標異常:(1)排便后腹痛緩解或減輕;(2)排便頻率異常(即大于3次/天);(3)糞便性狀異常(稀便)。 【制用法】:先用75%的酒精棉球將患者臍孔消毒,然后上置厚0.3~0.4cm鮮姜片一枚(姜片以三棱針扎數個小孔),將棗核大小的艾絨置于姜片上點燃灸之,以患者可忍受為度,候艾絨徐徐燃至將盡時(其間若覺灼熱不耐受者,可另更換姜片及艾絨再灸),另再灸,一般3~8壯,療程為2周。 【編按】:中醫學認為臍是奇經八脈之一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神闕穴,既與十二經脈相通,也與十二臟腑和全身相連。"經脈所通,主治所及”,故具有理腸止瀉、健脾和胃、調理陰陽等作用。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肚臍具有皮膚菲薄、敏感度高、含有大量微血管、滲透力強、吸收力快等特點。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關閉處,表皮角質層最薄,藥物最易穿透彌散,且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與筋膜、腹膜直接相連,故藥物分子較易通過臍部皮膚的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迅速彌散入血液而通達全身。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溫中健脾止瀉等作用;生姜,其性味辛溫,偏于發散,既能溫通經絡,又能直達病所。故神闕穴隔姜灸具有溫中健脾止泄,疏肝健脾止泄、溫腎壯陽止泄等功效,所以治療腹瀉型IBS療效突出,且該療法無副作用,易為病人所接受,簡便易行,30例患者治療2周后,痊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1次/天,粘液便消失,療效指數為100%)8例,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近似成形,粘液便量減少,80%<療效指數≤100%)10例,有效(主要臨床癥狀好轉,大便不成形,粘液便減少,30%≤療效指數<80%)10例,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2例,總有效率為93.33%,為腹瀉型BS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值得推廣應用。[張云波,顏春艷,謝勝.神闕穴隔姜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30例[J].江西中醫藥,2007,(08):69-70] 【主治】:腸易激綜合征,癥見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排便過程異常及排便不盡感等癥狀,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等。 【肝郁脾虛型】:治以疏肝健脾,基本方:炒白術、炒白芍、茯苓各15g,陳皮、防風、柴胡各10g,甘草6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脅肋脹痛加佛手、香櫞,久瀉加升麻;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加牡丹皮、梔子;便秘加草決明。 【肝腸氣滯型】:治以理氣寬腸,基本方:茯苓、厚樸各15g,柴胡、陳皮各10g。便秘加草決明、枳殼;小腹隱痛加延胡索;腹絞痛加白芍、甘草。 【脾氣虛弱型】:治以補脾益氣,基本方:太子參、薏苡仁、山藥各30g,白術、茯苓、桔梗、蓮子各15g,砂仁、陳皮、甘草各10g。腹痛加干姜、肉桂,腹脹加香櫞。 【用法】:以上3型方藥均水煎服,每天1次,1月為1療程。 【編按】:肝郁脾虛型患者情緒抑郁,為避免疏肝理氣而傷脾氣,不用枳殼、厚樸而選佛手、香櫞、陳皮、紫蘇梗之類,同時輔以心理疏導;若長期腹瀉可伴陰津不足,不宜過用淡滲和祛濕及過分燥烈之品。肝腸氣滯型注意調節情志,若便秘,雖應通便,但不宜常用大黃,宜多吃含纖維素豐富的食品。脾氣虛弱型注意補而不滯,慎用峻補滋膩之品,如人參、黃芪等,宜選用太子參、白術、茯苓、白扁豆、山藥、當歸、白芍等。[辨證治療腸易激綜合征94例,陳必勤; 淦家榮,新中醫,2003-01-15] 【方藥】:柴胡、香附各12g,枳殼15g,川芎6g,白芍20g,甘草、陳皮、合歡花各10g。 【加減】:便溏加白術、山楂各15g;便秘加大黃15g,赭石(先煎)30g;神情抑郁,多愁善感(抑郁型)加郁金15g,丹參30g;氣虛加黨參25g;夜寐不實加遠志10g,夜交藤30g;神情焦慮,緊張不安(焦慮型)加遠志10g,酸棗仁15g,丹參30g。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2次服,1月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治療IBS藥物。 【編按】:方中以柴胡、川芎、香附、枳殼疏肝理脾行滯;陳皮芳香理氣醒脾;白芍、甘草疏肝行氣止痛;合歡花鎮靜安神解郁。諸藥配伍,標本兼顧,使氣行絡通,肝舒脾運,61例患者經過治療治愈19例,顯效29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08%。治療期間未發現副反應。[陳維強,楊海泉.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腸易激綜合征61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3,(08):37] 【用法】:文火煎至水沸后半小時,每日1劑,共10劑。 【編按】:益母草苦、辛,微寒,有調經活血、祛瘀生新、利尿消腫等作用。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產后瘀血腹痛、腎炎浮腫、小便不利、尿血等,200例患者經過治療,痊愈180例,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4例。臨床證明,益母草煎劑對本病的腹瀉、腹痛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益母草煎劑治腸易激綜合征200例,曹洪賢; 許琥; 郝風亮; 武增春; 耿志廣,中醫雜志,1999-11-15] 【主治】:腸易激綜合征,臨床以腹痛最為多見約占80%,其次是便秘、黏液便、排便不盡感腹脹、泄瀉等且常伴有煩躁易怒或思慮過度、失眠等癥狀。 【方藥】:炙黃芪100g、黨參60g、焦白術60g、杭白芍30g、云苓30g、茵陳60g、延胡索30g、五味子30g、蠶砂24g、炙甘草10g。 【用法】:首先將上方用溫水浸泡1小時以上,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取藥液250mL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腸30分鐘以上,15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起居要有規律、不服用其他任何藥物,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編按】:此方具有補氣健脾、理氣止痛、除濕止瀉等特點。灌腸可使諸藥力直搗病所、效果更明顯。據現代藥理研究此方中黃芪、黨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調整腸道的運動、分泌、吸收功能,焦白術、蠶砂、茵陳、五味子分別具有促進胃腸蠕動、胃液分泌和膽汁分泌的功能。88例患者經過治療治愈78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此方諸藥配伍在臨床應用中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劉云喜,蘇燕.中藥灌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88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0):1286] 【方藥】:柴胡12g,白術15g,當歸12g,白芍15g,炙甘草10g,茯苓30g,薄荷6g,黨參15g,陳皮15g,枳殼12g,木香9g,防風6g。 【加減】:腹脹甚者,加升麻6g,炒蘿卜子15g;遇寒則瀉甚者加附片9g,干姜9g;腹瀉次數特多者,可酌加米殼15g。 【用法】: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10天1療程,間歇3日,可繼服第2療程。同時配合物理治療,如有效后,可服用濃縮健脾丸2個月以鞏固療效。 【編按】:方中當歸、白芍養血以涵其肝;參、苓、術、草之四君補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疏肝而使之不郁;升麻、枳殼配伍使中焦脾升胃降,氣機通暢以消腹脹。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木香、薄荷既能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又能消除腸脹氣,而有止痛、消脹之功。85例患者,經2個療程治療后,痊愈79例,好轉5例,無效1例,有效率98.6%,故用逍遙散加味治療腹瀉型IBS有肯定的療效。[申亞東,張峰.加味逍遙散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85例[J].河南中醫藥學刊,2000,(06):37-38] 【主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癥見腹痛常位于下腹或左下腹,便前加劇,冷食后加重;腹瀉為黏液或水樣,可每日數次,常見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有排便不盡的感覺,腹脹以午后或夜間為重,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煩、抑郁、失眠,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紅,脈弦細。大便常規檢查為陰性,纖維結腸鏡檢查無異常發現。 【方藥】:黨參15g,白術12g,山藥10g,蓮子15g,茯苓20g,薏苡仁20g,砂仁6g,桔梗9g,白扁豆10g,白芍15g,柴胡9g,葛根15g,防風10g,薄荷6g,天冬10g,麥冬10g,蟬蛻3g,炙甘草6g。 【加減】:腹脹、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各15g;腹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延胡索9g;大便粘液多者加白芷12g,枳實12g;心煩、失眠多夢者加遠志12g,酸棗仁12g。若泄瀉日久,脾虛夾濕,去黨參、白術,加防風10g,羌活15g;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加入升麻6g,柴胡l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約200ml,分2次溫服;并口服黃連素片0.3g,一日3次。 【編按】:方中白術健脾燥濕利水,黨參益氣健脾生津,茯苓健脾利水滲濕,甘草補中益氣,四藥擬“四君"之義補益脾胃;葛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木香行氣止痛,藿香辛香而燥,芳香醒脾,化濕行滯;脾虛生濕,防風、蟬蛻善疏理風寒冷濕,取"風能勝濕"之功,藿香、葛根又能有表則治表,無表則治里之用。綜合全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融補、運、升、降為一體,補中有散、補而不滯,消中有補、消而不伐,為治療脾胃虛弱泄瀉之基本方。52例患者經過治療痊愈30例,顯效13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2%。[彭向國,王愛華.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52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2,4(03):4-6] 【方藥】:木香10g,烏藥10g,沉香(另吞)1g,大黃(后下)5g,檳榔10g,枳實10g。 【加減】:若氣郁較甚,腹脹痛明顯,且牽及兩脅,加柴胡、白芍;氣郁化火,口苦咽干,苔黃,加黃岑、山梔;胃氣上逆,噯氣明顯,加半夏、白術;熱傷津液,加生地、玄參、麥冬。 【用法】:每日1劑,加水500ml,煎取200ml,早晚分2次服用。同時配合心理疏導,囑暢情志。 【編按】:筆者認為情志失和,氣機郁滯為便秘型IBS的主要病機。憂愁思慮過度,情志不舒致氣機郁滯,不能宣達、通降失常,腸道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能下行,因而大便秘結,腹脹腹痛。而六磨湯重在調肝理脾,通便導滯。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三藥氣味辛通,能入肝脾以解郁調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引滯。32例患者經過治療治愈10劑,顯效14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如此配伍,切中病機,配合心理疏導故能取得滿意療效。[李偉新.六磨湯加味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32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2,(03):138] 【主治】: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癥見有不同程度的便秘、腹痛等。 【方藥】:柴胡、山楂、川楝子、厚樸各12g,枳殼、檳榔、郁金、苦杏仁、桃仁、救必應各15g,甘草6g。 【加減】:陰虛腸燥者加生地黃30g,玄參24g,麥冬15g;陽虛便秘者加肉從蓉、黃芪各30g,懷牛膝15g,烏藥10g;夾濕熱者加敗醬草20g,仙鶴草、槐花各15g;夾氣陰兩虛者加太子參20g,石斛15g。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復渣,服藥期間停服其它中西藥物,4周為1療程,治療最長不超過2個療程。 【編按】:疏肝潤腸湯以柴胡、枳殼疏肝理氣;川楝子、厚樸、檳榔行氣導滯;苦杏仁、桃仁解郁活血,潤腸通便;郁金、救必應理氣止痛;山楂消滯活血。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潤腸通便之效。陰虛明顯者加入生地黃、玄參、麥冬,取其“增液行舟"之意;夾濕熱者加敗醬草、槐花、仙鶴草清熱利濕;偏陽虛者加黃芪、肉蓯蓉、懷牛膝益氣溫陽通便。46例患者經過治療顯效19例,顯效率,有效21例,有效率,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7%。[潘志恒,楊躍武,陳琰碧,關衛兵.疏肝潤腸湯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4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1998,(11):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