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響尾蛇”的故事(下)

     蘭州家長 2023-03-11 發布于甘肅

    美國空軍對響尾蛇的改進

      空軍并不想采用 AIM-9D,因為這是“海軍”發展的武器。身為全球最大空軍,但其主力戰機 F-4、與主力空對空導彈響尾蛇都是海軍發展出來的,已經是一件恥辱。事實上,空軍在本土防空戰機還有一種更大更先進的空對空導彈:AIM-4 式。1967 年空軍開始部署第一架純為空軍發展的 F-4D 戰機(之前使用的 F-4C 型基本上與海軍的 F-4B 型差別不大)與其改進型的響尾蛇導彈,空對空武裝則加上了發射最新型 AIM-4D 導彈的能力。空軍相信,這可以完全修正之前科技發展的錯誤。

    文章圖片1

    AIM-4D 紅外制導空空導彈

      AIM-4D 果然將空對空武器的性能提升到另一個境界:爛得更徹底。AIM-4D 和 AIM-9D 一樣改用液態氮冷卻引導頭,然而獵鷹的液態氮是存在導彈中、不像響尾蛇是存在發射架上,故容量太小、冷卻時間短很多:只有 2 分鐘。又因液態氮輸入引導頭的過程不能中斷,故引導頭一開始冷卻,飛行員就必須在兩分鐘內把導彈射出,否則引導頭就不能再用了。更嚴重的是其啟動冷卻的程序相當繁瑣,所以飛行員不得不在進入格斗前先把導彈冷卻、并希望在 2 分鐘之內有機會開火,不然就是必須在格斗中期望在射擊機會出現前,可以及時完成冷卻程序。然而扣扳機前最少需要多切 2 個電門,整個射擊程序完成至少要 4.2 秒(響尾蛇導彈則不到 1 秒),故在實際作戰中飛行員幾乎只能采用格斗前先開冷卻的方法。而困擾各型武器的可靠性問題,在獵鷹上也表現得更差:一開始的 15 次射擊中,只有 10 次真的把導彈射出去。即便飛行員克服了以上種種問題,讓導彈成功導引,但想要命中目標還需要比使用響尾蛇導彈更多的運氣:其彈頭重僅 1.36 千克、低於響尾蛇的 5 千克,且其只有直接撞擊引信。有飛行員形容:“你必須射中米格機飛行員的心臟才能擊落他”。奇怪的是,既然不使用近發引信,但其最小射程限制反而更遠:1.5 公里(響尾蛇為 900 米)。整個滾雷作戰期間,共發射了 54 枚、只命中 5 枚,被視為表現最差的導彈。相對于響尾蛇及麻雀導彈陸續改進后還繼續服役數十年,獵鷹導彈從此退出江湖。

    文章圖片2

    AIM-9E 的彈頭外形

      失望之余空軍回頭改進響尾蛇導彈,稱為 AIM-9E,并且在 1967 年列裝部隊。為了節省成本,保留 AIM-9D 原來的戰斗部、引信及推進火箭。該導彈的熱電制冷硫化鉛探測器使其導引頭的跟蹤角速度提高到每秒 16 度,導引頭視角則達到 40 度。此外,它還采用了全新的電子組件和引信系統。這些改進措施使響尾蛇導彈的低空攻擊范圍增加。AIM-9E-2 還換裝了改進型低煙火箭發動機。但是 E 型導彈仍舊只能在目標的后半球發射并跟蹤目標,這也是當時所有紅外制導導彈的共同缺點。AIM-9E 射程范圍沒有多大改變、其可靠性也沒有太大的改善,后衛行動中,空軍發射了 64 枚 AIM-9E、只命中 5 枚,8% 的命中率比滾雷行動中的 AIM-9B 還差。后來在 AIM-9J 出現后,美國開始將庫存的 AIM-9E 海外軍援盟國。

    文章圖片3

    博物館中的 AIM-9E,與 AIM-9D 相比,彈頭加長了不少

      1968 年空軍又發展 AIM-9J,將前控制翼改成雙三角翼的外形,企圖提升導彈的機動性能,并將最小射程限制縮短為 300 米、延伸其最大射程、并可在 7.5G 狀態下發射,可說是真正為格斗設計的導彈。導彈前部控制鴨翼結構強度也進行了加強,可以在 90 lbf·ft(120 N·m)的大扭矩下正常工作。此外它還是第一種使用固態電子元件的導彈。到 1975 年共交付空軍 14,000 枚 AIM-9J,均由庫存的 AIM-9B/9E 改成,每枚改進費用僅需 7,000 美元。

    文章圖片4

    AIM-9J 的彈頭外形

      另外空軍也了展了稱為“格斗麻雀”的改進型 AIM-7E-2,此型導彈有兩種發射模式,第一種是舊有導彈的正常模式;第二種格斗模式則會啟動一個電子開關,將最小射程限制由 900 米降到 450 米,以適應近距離格斗。但是在空軍的指揮階層被“轟炸空權”主義的戰略空軍把持之下,將眼光移到空對地攻擊上、忽視空對空武器的發展,故這兩型格斗導彈的發展一直斷斷續續,沒有進行完整測試。

      但 AIM-9J 的實戰結果相當今人振奮,可以說是格斗用導彈的表率。1972 年 9 月 9 日,4 架 F-4E 與多架米格機混戰中,領隊先連發 2 枚 AIM-9J 擊落一架 MiG-19,接戰第二架 MiG-19 時,以 50 度之離軸角護射 1 枚 AIM-9J,在雙方都以 5G 飛行的狀況下,響尾蛇導彈仍穩穩地命中敵機。但好景不常,9 月 16 日一組 F-4 發現一架低飛的 MiG-21,在敵機毫不閃躲的情況下,其中一架 F-4 共射了 8 枚 AIM-9J 才把它擊落:2 枚墜地(射程不足),2 枚錯過,2 枚沒有導引(可能是故障或飛行員失誤),1 枚接近目標但未爆炸(引信問題)。空軍檢查發現,AIM-9J 在低空的最大射程并未達到原先要求,而作為一枚中低空格斗導彈,其發展過程中的實彈測試竟只射擊高空大速的靶機而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也沒有測試過熱帶潮濕氣候對導彈可靠性的影響。而測試中發現的彈頭與引信組不能在近發引信啟動后于 4.8 米外有效摧毀目標,竟也未持續找出問題就貿然服役。在后衛行動期間發射過 31 枚 AIM-9J,4 枚命中、4 枚射不出去、23 枚沒打中,命中率只有 13%,雖比 E 型理想,但卻和滾雷行動中的 B 型差不多。凄慘的戰績使前線空軍單位曾要求空軍盡速采用海軍的 AIM-9G,但因空軍長久以來的本位主義,使發射軌不肯加裝液態氮的儲存能力以支援海軍導彈而放棄。

    文章圖片5

    F-4E 試射 AIM-9J,采用了無煙發動機后,大大減少了發射時的目視特征

    文章圖片6

    彈藥車上的 AIM-9J

    “響尾蛇”的故事:美國空軍對響尾蛇的改進 2

      1973 年,福特航宇公司開始生產 AIM-9J 型導彈的擴展型號—— AIM-9J-1,就是后來的 AIM-9N 型導彈。重新設計了 AIM-9J 的各項電子系統,以提升導彈系統的性能與可靠度,福特航宇公司生產超過 7,000 枚,專供外銷用。

    文章圖片7

    AIM-9P 的彈頭外形

    文章圖片8

    挪威 F-16 掛載的 AIM-9P

      此前 AIM-9J 被廣泛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而 J/N 型也衍生出多種擴展型號,均以 P 字打頭,從 P1- P5。AIM-9P 主要目的是提供外國客戶更具成本效益的導彈,后來也有相當數量進入美國空軍服役。這型導彈共生產了21,000枚,部分是全新產品,部分則是由 AIM-9B/E/J 修改而來。瑞典空軍賦予的編號是Rb.24J。在外觀上與 AIM-9J/N 相當類似,有個圓錐形彈鼻,以及彈體前方有控制鰭翼。這些改進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換裝新型低煙火箭發動機等等。而在 P4 和 P5 改進型中,響尾蛇導彈具備了全向攻擊能力。德國的 BGT 公司曾經開發過一組套件用于對 AIM-9J/N/P 型導彈進行升級,使其能達到 AIM-9L 型導彈的標準,這些改進后的導彈被稱為 AIM-9JULI。而升級套件的核心部件就是 DSQ-29 紅外線感應器單元——AIM-9L 的核心部件。

    文章圖片9

    西班牙 F-18 掛載的 AIM-9JULI

      AIM-9P1 - 使用激光近炸引信,代替原先的紅外線引信。
    AIM-9P2 - 無煙推進火箭。
    AIM-9P3 - 采用加強抗干擾的尋標器,但仍使用原來的紅外線引信。
    AIM-9P4 - 是 AIM-9P3 改型,采用了 AIM-9L 的部分技術,具備與 L 型相同的全方位尋標器。
    AIM-9P5 - 加強電子抗干擾能力。

    文章圖片10

    幾種響尾蛇的彈頭組件對比圖

    “響尾蛇”的故事:三代響尾蛇——全向攻擊

    三代響尾蛇——全向攻擊

      二代響尾蛇性能雖然在一代基礎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的使用仍然受到很多限制,最大限制就是仍然需要從敵機后半球攻擊才能奏效。而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三代響尾蛇——能夠全向攻擊的 AIM-9L 導彈應運而生。

    文章圖片11

    AIM-9L 全貌

      越戰后美國軍方總結了響尾蛇的參戰表現,認為其在低空對活動目標攻擊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硫化鉛探測器性能不佳,容易受地面以及云層反射的雜波影響,為此必須研制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的紅外探測裝置。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美軍組織專家對在研發的新型導彈進行論證,發現投入使用的導彈中除了 H 型有一定的離軸截獲和跟蹤能力外,其他型號都采用了命中率不高的尾追攻擊方式,因此希望新一代響尾蛇必須具備全向攻擊的能力。為了減少研發風險,決定以 AIM-9H 為基礎,吸取部分 AIM-9J 的技術來研制新一代 AIM-9L 導彈。

    文章圖片12

    AIM-9L 空空導彈舵機機構及 DSU-15A/B 窄波束激光近炸引信

      AIM-9L 導彈于 1978 年投入生產。它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導彈。它可以從各個方向,包括敵機頭部實施攻擊,這在空戰格斗中是很有實用價值的(也推動了空戰戰術的變革)。AIM-9L 導彈分別于 1982 年和 1984 年在馬島戰爭和黎巴嫩戰爭中投入使用。與之前的二代響尾蛇相比,AIM-9L 導彈的命中率有很大提高——達到 80% 左右,這比二代響尾蛇的命中率提高了 10%-15%。無論是在馬島戰爭中還是黎巴嫩戰爭中,面對 AIM-9L 的強勢挑戰,對手幾乎束手無策。

    文章圖片13
    文章圖片14
    文章圖片15
    文章圖片16

    AIM-9L 從側向、迎頭攔截目標

      AIM-9L 導彈導引頭采用制冷銻化銦光敏元件,能夠探測到波長較長的紅外輻射,克服了以往尋熱導彈只能從敵機后半球攻擊的缺陷,具備了全向攻擊的能力。和 H 型不同,AIM-9L 導彈在掛載過程中由飛機掛架中的氮氣瓶提供制冷,而在脫離掛架飛行過程中還能由導彈自帶氣瓶提供制冷,從而增加了作用距離。同時導引頭采用調頻調幅圓錐掃描方式,提高了目標跟蹤的穩定性。

      AIM-9L 導彈采用裝有多個砷化鎵激光二極管的 DSU-15A/B 窄波束激光近炸引信,9.4kg 重的 WDU-17B 型環形連續桿戰斗部和 45kg 重的 MK45 固體火箭發動機,四個控制舵面改為雙三角型,而四個彈翼則為梯形懸臂式,其后緣翼尖裝有陀螺舵。從外觀上看雙三角控制翼面和導引段和控制段外觀顯示出一種金屬色是它區別于其他型號導彈的重要特征。

    文章圖片17

    控制舵后方的圓形窗口就是 DSU-15A/B 窄波束激光近炸引信窗口

      此外,AIM-9L 導彈也是繼 AIM-9B 導彈之后第二種三軍通用的空空導彈,美國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同時裝備了這種導彈。由此經過二代響尾蛇階段各自走過不同的摸索道路后,大家終于又走到了一起。

    文章圖片18

    AIM-9L 的尾翼及陀螺舵

      鑒于 AIM-9L 導彈優異的性能,很多國家引進這種導彈作為本國空軍的制式裝備,甚至還有不少國家引進許可證自行生產 AIM-9L 導彈。尤其是德國的 BGT 防務公司,通過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改進升級,這個公司推出了針對 AIM-9L 導彈的很多改進型:首先是 AIM-9L 戰術型導彈;接著是擴展型,在原型彈基礎上抗干擾能力有很大提高,這個改進型包括一個可拆卸的組件,用來提高導彈的紅外抗干擾能力。而這些改進型又為日后 AIM-9M 導彈的問世奠定基礎。此外 1984 年德國 BGT 公司將其改裝為 AIM-9/SHORAD 近距地空導彈。日本于 1981 年和 1983 年先后向美國購買 670 枚 AIM-9L 導彈;沙特也于 1981 年向美國購買 1,200 枚 AIM-9L 導彈。

      主要技術指標(響尾蛇 L 型導彈是響尾蛇家族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巔峰,其技術指標帶有典型性):

        彈長:2.87m;
    彈徑:127mm;
    翼展:630mm;
    發射重量:91kg;
    飛行速度:2.5 馬赫;
    最小/最大射程:1km-18.53 km;
    最大使用升限:<=15km;
    導引制式:紅外被動制導;
    戰斗部:9.4kg 環形破片戰斗部;
    制造商:雷聲公司、福特航宇、勞拉公司;
    單價:US$84,000。

    “響尾蛇”的故事:三代響尾蛇——全向攻擊 2

    AIM-9M

      1976 年 1 月美國海軍和空軍聯合提出發展 AIM-9M 導彈的計劃,希望能提高其在沙漠地區對紅外目標的截獲能力。

    文章圖片19

    AIM-9M 彈頭外形

      該型導彈改進了 AIM-9L 導彈的格斗性能。導引頭采用閉環式制冷技術,電子組件做了重新配置并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截獲目標能力提高了 50%,AIM-9M 導彈還使用了 MK36Mod5 少煙發動機來減少尾跡,同時減少了導彈被對方探測的可能。

    文章圖片20

    AIM-9M-8/9 展示彈,注意激光引信窗口比旁邊的 -L 要大一圈

      AIM-9M 導彈在 1979 年 3 月完成項目研制,1982 年末開始生產,曾大量應用于海灣戰爭并在空戰中擊落了 12 架伊拉克戰機。目前 AIM-9L/M 是美軍的主用彈種。

    文章圖片21

    美國空軍 F-15 使用的 AIM-9M-9

      AIM-9M 型導彈的初始型號——AIM-9M-1 于 1982 年投入使用,最初 M 型導彈相對于 L 型的改進僅限于導彈導引控制部分。但后來隨著生產批次的增加,陸續加進了新的改進項目。AIM-9M 導彈也屬于美國海空軍通用的空戰武器——生產批次編號為奇數的屬于空軍專用,偶數屬于海軍:AIM-9M-2/3、AIM-9M-4/5、AIM-9M-6/7,其中 AIM- 9M-6/7 系列參加了海灣戰爭,在空戰中擊落了十多架伊拉克飛機。而 AIM-9M-8/9 批次導彈通過更換之前導彈中五塊線路卡和相應的母卡進一步提高了自身抗紅外干擾的能力。該批次導彈于 1995 年服役,其升級過程也很方便,只要在儲存倉庫中通過更換板卡即可解決。而最新型的 AIM-9X 導彈則干脆通過升級自帶軟件系統的方式來實現整體升級,由此連更換導彈硬件的步驟都省了。

    文章圖片22

    AIM-9M 的 WGU-4E/B 引導頭特寫

    “響尾蛇”的故事:橫空出世的 AIM-9X 型導彈

    橫空出世的 AIM-9X 型導彈

      提到大名鼎鼎的 AIM-9X 導彈,不能不提到之前的兩個特殊型號導彈——AIM-9R 和 AIM-9BOA 型導彈,雖然這兩種型號的導彈最終都沒有列裝部隊,但是它們對于日后 AIM-9X 的誕生卻起到很大推動作用。

    AIM-9R

      1987 年美國海軍開始研發 AIM-9L 的后續型號——AIM-9R 導彈。和之前響尾蛇相比,AIM-9R 最大的不同是其導引頭首次采用焦平面陣技術(FPA),此外還采用了數字攝像機專用的 CCD 攝像頭探測器作為紅外探測器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導彈的離軸發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但是限于當時技術條件,新型導引頭只能在白晝情況下使用,在夜里它的工作效能就大打折扣了。最終美國空軍并不同意列裝該型導彈,而是開始嘗試另辟蹊徑來提高響尾蛇的性能。AIM-9R 項目最終在飛行測試階段就被取消了,但是它的投入并不多余,AIM-9R 上的一些先進技術被用到了 AIM-9X 的研發中,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和空軍終于同意聯合研制下一代響尾蛇——AIM-9X。

    文章圖片23
    文章圖片24

    1991 年 4 月,F-18 試射 AIM-9R

    文章圖片25

    AIM-9R 的 WGU-19/B 引導頭組件

    AIM-9 BOA/Box office

      AIM-9 BOA 型導彈是美國海軍中國湖武器試驗中心研發的一種實驗彈,其目的是研究如何通過壓縮控制翼面面積的方法來縮小整個導彈所占空間,以便響尾蛇能被安裝進未來隱形戰斗機的內置彈倉中。導彈彈翼平時折疊,發射的一瞬間才自動展開。

    文章圖片26
    文章圖片27

    AIM-9 BOA 尾翼翼展減小,取消了陀螺舵

      同之前的響尾蛇相比,BOA 外觀上減少了控制翼面的面積,取消了尾翼上的陀螺舵,恢復了老式響尾蛇的前向鴨翼布局(而不是 L/M 型導彈使用的雙三角翼)。 盡管海軍和空軍共同研發了 AIM-9L/M 導彈,但是 BOA 卻仍然屬于中國湖武器研究中心獨立研發的產品(它的資金來源于中國湖內部的獨立研發基金)。有趣的是,同時美國空軍也在自力更生研制一種和 BOA 性質類似的導彈——AIM-9 Box office 彈,以便為未來的 F-22 猛禽戰斗機配套使用。最終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決定讓海空軍中止各自獨立研發的項目,轉而聯手研制新一代的 AIM-9X 導彈。但是無論是 BOA 還是 Boxoffice 導彈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沒有被拋棄,而是應用到了 AIM-9X 導彈。因此今天你仍然可以在 AIM-9X 導彈上找到上述兩種導彈的不少研究成果。

    文章圖片28

    博物館中的 AIM-9 BOA

    文章圖片29

    F-16C 試射 AIM-9 Box office,照片比較模糊,射出的導彈甚至看不到彈翼

    文章圖片30

    AIM-9 Box office 只有尾翼,沒有鴨翼,帶矢量推力。AIM-9X 就是 AIM-9 BOA 與 Box office 結合的后代,集中了兩者的優點

    “響尾蛇”的故事:橫空出世的 AIM-9X 型導彈 2

    AIM-9X

      AIM-9X 導彈的誕生離不開三個至關重要的外部因素:蘇聯同行的強力挑戰、歐洲同行的推動還有之前美國海空軍各自的改進實踐。

      1974 年到 1978 年,美國海軍和空軍在內利斯空軍基地進行了一次聯合技術論證活動(ACEVAL/AIMVAL Joint Test and Evaluation),這次論證主要目的是明確下一代機載武器的需求、技術指標等內容。在空空導彈部分中,美國海軍和空軍在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方面達成共識,決定共同開發下一代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就是后來著名的 AMRAAM 空空導彈。然而在下一代先進近距離制導空空導彈(ASRAAM)方面卻始終沒有達成一致。原因是當時海軍和空軍都已經開始了各自獨立研制的近距離格斗導彈:空軍正在研發 AIM-82 導彈;海軍的 Agile(“靈敏”)導彈也已經進行了飛行測試并被提交進了 AIMVAL 論證流程中。美國國會最終堅持兩軍必須聯合研發下一代近距空空導彈,于是 AIM-9M 型導彈成為下一代近距空空導彈研發的基礎。作為各方妥協的結果,下一代導彈沒有像海軍的 Agile 導彈那樣刻意追求離軸發射能力和追蹤動目標能力。然而天有不測風云,貝卡谷地大空戰中 AIM-9L 導彈大獲全勝大大刺激了蘇聯的神經。蘇聯大大加強了自己在空空導彈方面的投入。1985 年,原蘇聯研發了新一代近距離格斗空空導彈——AA-11/R-73“射手”空空導彈。它的技術指標十分接近原先的 Agile 導彈。蘇聯在近距空空導彈方面開始占據上風,同時蘇聯還在大力研發 IRCM 技術——紅外干擾/對抗技術,打算以此來削弱 AIM-9L/M 導彈的作戰效能。嚴酷的事實面前,西方陣營認識到只有認真評估下一代近距空空導彈的技術標準才能有效面對蘇聯同行的挑戰。

    文章圖片31
    文章圖片32

    AIM-95 Agile 導彈外形圖

    文章圖片33

    AA-11/R-73 的問世引發了新一代空空導彈的軍備競賽

      上個世紀 80 年代后期,歐洲軍火集團牽頭研發了 ASRAAM——先進短距制導空空導彈系統。其中英國主要負責導彈后半部分——主要是動力段部分;而德國則負責導彈的導引控制段的研發(畢竟德國在對 AIM-9J/F 型導彈導引頭改進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有益經驗)。然而到 1990 年,ASRAAM 項目卻迫于技術和資金雙重壓力而受阻,而此時蘇聯的 AA-11 導彈已經開始列裝部隊,蘇聯導彈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了!此時美國終于確定了下一代近距空空導彈的定位——必須有效對抗 AA-11 導彈的威脅,同時在對抗紅外干擾方面的能力需要有明顯提高。技術需求稿(第一版)于 1991 年公布,而此時主要的競爭者只有兩家——美國雷聲公司和美國休斯技術公司。正當兩家公司緊鑼密鼓地進行競爭時,英國為了繼續推進 ASRAAM 導彈的研發,選擇了休斯公司提供的先進導引頭,該導引頭采用具備高的離軸發射能力的紅外焦平面陣列技術,導彈的離軸發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不過英國并沒有因此趁熱打鐵去繼續提高 ASRAAM 導彈追蹤動目標的能力,以此來對抗 AA-11 的威脅。而作 為AIM-9X 導彈招標的流程之一,美國軍方參考了歐洲公司對 ASRAAM 導彈導引頭的測試結論,并肯定了其技術能夠達到美軍對于其下一代近距導彈的要求,且采用該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導彈追蹤動目標的能力。最終休斯公司贏得了 AIM-9X 型導彈的設計權,并且其設計的先進導引頭也將被運用到 AIM-9X 型導彈的設計中去。

    文章圖片34

    F-16 試射 ASRAAM,可以看到導彈一脫離發射架就開始改變方向。由于英國人的拖沓作風,ASRAAM 失去了先機

    “響尾蛇”的故事:ASRAAM

      然而后來形勢的變化卻出人意料:1997 年,為了給空間業務發展讓路,休斯公司將旗下負責飛機和導彈業務的分公司出售給雷聲。雷聲公司抓住這一戰略機遇,通過與麥道公司的較量,終于將丟失的 AIM-9X 導彈發展的主導權又重新抓在手里。

      AIM-9X 導彈,由雷聲公司研制,于 2003 年 11 月進入美國空軍服役,最初裝備 F-15C 戰斗機;海軍則配備于 F/A-18C 戰斗機上。與前輩相比,AIM-9X 導彈進行了大量改進,基本上是重新設計了一遍:導引頭采用像增強紅外焦平面陣,其離軸發射角達到 +/-90 度,并且其數字化控制系統可以選擇攻擊目標的薄弱部分,而不是像普通紅外制導導彈那樣直奔目標發熱量最大的發動機尾噴口。通過與最新型的美軍聯合頭盔瞄準系統(JHMCS)系統交聯以及配備新型三維噴氣矢量控制系統,導彈具備比配備傳統控制系統的導彈優異的多的轉向能力;利用頭盔瞄準具,飛行員只要注視著敵機就可以控制 AIM-9X 導彈飛向目標,從而大大提高了導彈的空戰效能。而 AIM-9X 導彈的推進器和戰斗部則未作過多改動,仍舊沿襲 AIM-9L 和 AIM-9M 導彈上的配備——MK36Mod11 火箭發動機、DSU-15A/B 激光近炸引信和 WAU-17/B 連續桿戰斗部;由于導彈整流罩經過重新設計,降低了空氣阻力,導彈的射程和飛行速度有了提高;為了保證導引頭正常工作,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 AIM-9X 導彈在發射架上配備了氮氣瓶,而空軍版的 AIM-9X 導彈則依靠導彈內部安裝的氬氣瓶;導彈本身還安裝了安全控制電路,其安全發射距離得以縮短;此外導彈的反紅外干擾能力也有了提高,可以對抗最新型的紅外干擾裝置。AIM-9X 導彈初步具備發射后鎖定的能力,不但可以在現役戰斗機上使用,還可以裝備 F-35、F-22 等四代戰斗機。模擬空戰顯示,當與裝備了不具備高離軸發射能力導彈的戰斗機交手時,與頭盔瞄準具交聯的 AIM-9X 導彈擁有 50:1 的勝率。

    文章圖片35

    AIM-9X 大量使用現成部件,研發速度驚人

    文章圖片36

    配合 JHMCS,AIM-9X 在空戰中可以取得極大的優勢

      此外導彈的彈體結構也有了加強,其彈翼和尾舵都采用鈦合金制造,能夠承受更大的過載,所以具有很強的近距離機動作戰能力。轉彎速率達到 100 度/秒,是 AIM-9L 的 7 倍!最新的 AIM-9X 型導彈的尾翼和控制翼面比起它的前輩來,面積小了很多,因為在初始設計時軍方就明確提出必須滿足 F-22 猛禽戰斗機的彈倉容量限制。因此 AIM-9X 的控制翼面被放到導彈尾部——和響尾蛇最初的設計完全相反,而導彈前部的翼面則被用來保持導彈的飛行穩定性。此外 AIM-9X 采用了先進的噴氣矢量技術來提高導彈的敏捷性——四塊導流翼片被放在發動機噴口后方,通過四塊翼片的擺動來控制噴氣方向。而在 AIM-9X 的最新批次中引入了總線技術:新型的 MIL-STD-1760 數據總線允許導彈在 F-14B/D、AV-8B 飛機和 AH-1W 直升機上使用;而 MIL-STD-1553 總線則允許導彈在 F-15/16/18 和最新型的 F-22/35 戰斗機上使用。

    文章圖片37

    AIM-9X 引導頭成像質量,傳統干擾彈已經不能干擾新一代紅外成像的空空導彈了

    文章圖片38

    響尾蛇家族族譜

    “響尾蛇”的故事:戰爭中的響尾蛇

    戰爭中的響尾蛇

      1956 年 AIM-9B 導彈正式進入美軍服役,此后北約各成員國也開始成批裝備該武器,最終成為北約空軍的標準裝備,當時的主承包商——福特航宇通信公司總共生產該型導彈 4 萬枚以上。

      響尾蛇在戰爭中的表現究竟如何?飛行員對響尾蛇如何評價?這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而且因為各種原因,很多資料之間存在矛盾。筆者只能根據公開渠道得到的部分資料來簡單介紹一下響尾蛇和其他紅外制導空空導彈在歷次戰中的表現。

      空空導彈在實戰中的運用歷程,筆者認為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萌芽期(1956-1967 年,包括臺海空戰、印巴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完善期(1967 年-1973 年,包括越南戰爭和第四次中東戰爭)、成熟期(1980 年-1991 年,包括馬島戰爭、黎巴嫩戰爭和海灣戰爭)、跨越期(1991 年-至今,包括科索沃戰爭)。

      第一階段是導彈運用的萌芽階段,導彈本身的技術指標、可靠性都很落后;搭載導彈的戰斗機也多屬于臨時改裝;指揮方式還是十分落后的地面語音引導方式;由此導彈空戰的戰術條令根本沒有出現,各國空軍都在摸索導彈空戰的基本原則。

      響尾蛇首次投入實戰是在 1958 年的臺海危機中,當時搭載了 AIM-9B 導彈的對岸 F-86 戰斗機突襲了解放軍 MiG-17 戰斗機群,并取得了戰果。而解放軍根據參戰飛行員的描述,很快確定是遭到響尾蛇導彈的攻擊,連夜要求參戰部隊放棄大編隊、密集隊形,改用小群多路隊形與對手交戰,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同時要求各地不惜一切代價搜尋響尾蛇導彈殘骸,最好是啞彈。很快解放軍得到了一枚對岸發射卻沒有爆炸的啞彈,并組織專家進行分解研究,力圖盡快仿制。但是當時國家科技基礎薄弱,研究半天沒有找到頭緒,只好把導彈交給蘇聯方 面繼續研究。最終我國最早的紅外制導空空導彈——PL-2 是仿制“響尾蛇斯基”——K-13空空導彈出現的。但是由此我國意識到光電產業的重要性,最終建 立起了號稱“亞洲第一”的空戰兵器研究基地——河南洛陽光電技術研究中心,并研發出了 PL-2、PL-5 等一系列高性能空空導彈裝備部隊。

    文章圖片39

    臺灣空軍鯊魚嘴涂裝的 F-86F,第 28 中隊。翼下掛載 AIM-9B

      響尾蛇第一次亮相不但驚動了中國,也引起了世界各國軍界的注意。但是第一代響尾蛇的各項技術指標還很落后,對于當時的空戰還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要說作用,只能說對參戰飛行員的心理產生了無形的震撼。

      1966 年的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的 F-86 戰斗機群中只有四分之一具備掛載響尾蛇的能力,但是每次與其交手的印度空軍飛行員都異常小心,因為一旦與 F-86 交手,印軍都不得不假設對方可能攜帶了導彈。《世界軍事》曾經刊登過一起經典戰例——一名巴軍飛行員在很短時間內擊落印軍數架“獵人”戰斗機,而原因就是這數架印軍飛機都誤以為對方攜帶了導彈,慌忙逃竄中誤入巴軍的埋伏圈。整個 1966 年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發射 33 枚 AIM-9B 導彈,擊落印軍獵人 F.56 和蚊納 F.1 戰斗機 9 架。

    文章圖片40

    巴基斯坦博物館的一架 F-86F,掛 AIM-9B

      1968 年臺海空戰中最后一戰——一一三空戰中,攜帶了響尾蛇導彈的對岸 F-104 戰斗機群倚仗先進武器,大白天敢于深入大陸縱深進行攻擊,結果在返航途中被解放軍殲-6 戰斗機群迎頭攔截,擊落一架戰斗機。這也說明雖然擁有了先進武器也不能盲目輕敵,否則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反之劣勢裝備一方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戰術也能打出漂亮的伏擊戰。

    文章圖片41

    殲-6 擊落美軍 F-104C

    “響尾蛇”的故事:越戰

      第二階段是導彈運用的完善期,空空導彈開始成批投入戰場使用;專門為導彈空戰設計的戰斗機開始列裝部隊。這一階段經歷了兩場高強度的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戰爭雙方為了爭奪制空權展開了激烈的空戰,在緊張復雜的空戰實踐中,與導彈空戰配套的指揮體系(空中預警與電子對抗體系、反雷達作戰系統、地面防空與攔截機相結合的防空系統)也開始形成,交戰各方對于導彈運用技術日益嫻熟、對于導彈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階段是導彈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階段,是導彈運用技戰術條令全面形成的階段。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響尾蛇作為美軍的主力空空導彈開始投入越戰,但由于當時電子管電路穩定性差以及紅外導引頭容易被陽光云層干擾,影響了導彈的戰場發揮;加上當時很多戰斗機飛行員不能熟練運用導彈,不能很好把握發射導彈的時機,經常錯過戰機;還有就是早期 AIM-9 導彈還有第一代用于導彈空戰的戰斗機(F-4 鬼怪、MiG-21)都是為了攔截大中型戰略轟炸機設計,實戰中卻被用來和對方戰斗機進行空中格斗,奪取制空權,導彈和飛機的性能都和實際要求有距離,因此響尾蛇在越戰中的表現最初并不理想。

    文章圖片42

    VF-111“流浪者”中隊的 F-4B 準備從“珊瑚海”號航母上彈射起飛執行轟炸北越目標的任務。由于高溫環境,造成“鬼怪”的外掛能力下降,僅掛 4 枚 MK82 炸彈和兩枚 AIM-9D 導彈

      最初美軍 F-4 鬼怪戰斗機只搭載導彈,沒有安裝航炮,但是實戰中卻發現無論是響尾蛇、獵鷹還是麻雀,可靠性都很差,發射出去的導彈接連脫靶,輕則貽誤戰機,重則給自己帶來危險(美國海軍航空兵的一支 F-4 戰斗機 4 機小隊在于中國海軍航空兵殲-5 戰斗機群的空中摩擦中甚至發生自己發射的導彈擊落了友機的事件)。結果只好心急火燎地重新安裝上航炮。

    文章圖片43

    美國空軍的 F-4E 上增加了一門航炮,以提高任務的靈活性

      而越南空軍的飛行員也遇到了尷尬,他們原本對剛拿到手的 MiG-21 戰斗機和 K-13 空空導彈滿懷信心,可是實戰中卻大失所望——最初空戰中連續發射了 14 枚導彈全部失的不說,甚至還損失了一架 MiG-21!無奈之下也只好重新裝上了空空火箭彈。

    文章圖片44

    越南空軍的 MiG-21 機群,翼下掛載 K-13 空空導彈

      交戰各方都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分析改進:越南空軍在仔細研究了 MiG-21 的技戰術特點后,放棄了在 MiG-15/17 上使用的低空纏斗的打法,轉而采取“掠襲”戰術——利用 MiG-21 高空高速性能攻擊對方機群,高速脫離后再第二次攻擊。而美軍除了加緊改進響尾蛇的性能外,也積極改進空戰技術,開設了 TOP GUN 這樣的空戰技術培訓學校,由此受到了明顯效果。

      1972 年 4 月 6 日,美國恢復對越南的大規模轟炸——這就是著名的“后衛”戰役,經過差不多 2 年修整的美軍飛行員得到了很好的空戰訓練,空戰水平有了明顯提高:1 月 19 日,海軍 VF-96 戰隼中隊的“公爵”科寧漢姆中尉使用 AIM-9 擊落了一架 Mig-21;5 月 8 日他又用 AIM-9 擊落了一架 MiG-17;5 月 10 日是他的幸運日,一天里大開殺戒——擊落 3 架敵機,全部使用 AIM-9 導彈。10 月 13 日美軍的柯蒂斯.威斯特法爾中校駕駛 F-4 也用空空導彈擊落一架米格,他成為越戰中最后成為王牌的飛行員。

    文章圖片45

    Philip West 所作“Showtime 100”,描繪公爵在這天擊落第二架米格的情景

      而越南方面,7 月 5 日,927 中隊的兩位飛行員發射 K-13 導彈,各自擊落一架 F-4。值得一提的是后衛I戰役中,兩位越南飛行員聯手使用 K-13 導彈擊落了一架 B-52 轟炸機。1972 年 12 月 27 日夜間,越南空軍飛行員潘贊駕駛 MiG-21 連續發射兩枚導彈擊落了一架 B-52。

      越戰中 1972 年是空戰水平最高的一年,雙方大量投入超音速戰斗機,不分白天黑夜大打導彈戰。越南飛行員甚至學會了駕駛 MiG-21 勇敢的接近大型目標,使用 K-13 擊毀對方的 B-52 轟炸機。導彈開始取代航炮成為空戰重要武器。

    文章圖片46

    美機照相槍記錄的被擊毀的北越 MiG-21PF

    “響尾蛇”的故事: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冷戰中繼越南戰爭后又一場高強度高水平局部戰爭。由于交戰區域地處沙漠地帶,地形空曠,掌握制空權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阿以空軍都投入大量精力。與越南空戰不同的是,由于地形導致地面野戰防空系統無法完全覆蓋整個空域,整個中東戰爭中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和要地防空作戰從未出現過,更多的是前沿上空空中格斗和淺近縱深地帶的對地打擊,最多是對對方縱深重要軍事目標的空中打擊,因而雙方空軍都非常重視如何在地面或者空中消滅對方空中力量。因此中東空戰中空戰水平可以說是戰后歷次局部戰爭中水平最高的。

      1967 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第一天,以色列空軍通過空中突襲一舉將埃及、敘利亞空軍主力摧毀于地面,少數殘存的阿拉伯戰斗機就算升空迎敵也很快被對手全部擊落。整場戰爭中空戰不算多。但是也有零星導彈空戰的實踐。

      戰爭第一天,當以色列空軍突襲埃及蘇威爾基地時,埃及飛行員 Awad.Hamdi 是極少幸存者之一,他駕駛一架沒有掛副油箱的 MiG-21 飛機使用 K-13 導彈打下一架以色列飛機。

    文章圖片47

    埃及 MIG-21 照相槍拍下的攻擊 F-4E 過程

      回顧第三次中東戰爭,空空導彈的實踐并不多(公開資料中多數空戰戰果都是航炮獲得的),一方面由于戰爭持續時間短;另一方面也由于當時空空導彈和機載雷達的可靠性有問題。當時的伊拉克戰斗機飛行員反映 MiG-21PF 的“雷達冷卻系統問題嚴重,導致 K-13 雷達根本不能在超過 1.2 馬赫情況下使用。

      而以色列飛行員也遇到相同的問題:幻影 III 裝備的 Cyrano 多普勒雷達系統性能是非常先進,可是當敵機出現在自己下方時,它就開始部分失靈了。此外這種雷達還很嬌氣,溫度過高時會死機。

      此外空空導彈在這場戰爭中表現也只能說欠佳:6 月 5 日下午兩架幻影 III 攔截了一架約旦空軍的獵人戰斗機,前者向后者一口氣發射了數枚國產蜻蜓 I 空空導彈 ——一種逆向仿制響尾蛇的導彈,結果全部被躲過。后者反而差點用航炮擊傷一架幻影 III。由此以軍高層對導彈的作戰效能產生了懷疑。

      而到了后來的消耗戰和 1973 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伴隨著性能更好的 AIM-9D 和 AIM-7E 空空導彈被提供給以色列空軍,空戰中空空導彈的實踐明顯多起來。

      第三次中東戰爭后,阿以雙方都認真發展空中力量,為下一場中東戰爭做準備。其中埃及和敘利亞為了重建空軍更是不遺余力,不但從蘇聯引進 SA-2/6 地 空導彈、性能更好的新型 MiG-21MF 戰斗機,甚至直接請來蘇軍教官協助搭建防空體系。而以色列則從美國引進 F-4 鬼怪戰斗機、新型響尾蛇導彈,還自研了新型的幼獅戰斗機和蜻蜓 II 空空導彈——也是一種紅外制導空空導彈,其性能比 AIM-9B 還有蜻蜓 I 有了明顯提高。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中東空戰的一個高峰,紅外制導空空導彈已經開始取代航炮成為主戰兵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空軍和以色列空軍都出動大批戰斗機進行空戰,同時對地面裝甲部隊進行火力支援,高峰時雙方投入空戰的飛機多達一百多架!而在這 18 天的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出動各型作戰飛機 11,233 架次,與阿機空戰 117 次。阿方共損失飛機 392 架,其中約 334 架是在空戰中被擊落的,并且大多數是被空空導彈擊落的。其中 101 架是被 F-4 鬼怪擊落的(56 架是被 M61 航炮擊落,7 架被麻雀空空導彈擊落,其余是被響尾蛇導彈擊落);另外 233 架被幻影戰斗機擊落(其中 151 架被響尾蛇和國產蜻蜓 II 導彈擊落,其余被航炮擊落)。空戰戰果中六成是由空空導彈創造的。而阿拉伯方面擊落以軍飛機至少 103 架(一說 200 架),不同的是這些戰果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地空導彈擊落,其中 6 架(4 架幻影、2 架 F-4)被 K-13 導彈擊落。

    文章圖片48

    被幻影的 30MM 機炮擊中的 MIG-21

    “響尾蛇”的故事:利比亞、馬島、貝卡谷地、海灣戰爭、科索沃

      回首整個第二階段,空中作戰理論通過實踐得到了完善和提高,通過越南戰爭的實踐,美國空軍初步掌握了以預警機為核心整合各軍兵種力量構建一體化空中打擊體系的技術,越南空軍則把地面雷達、地空導彈、攔截戰斗機一體化的防空體系作戰效能發揮到極致;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完善了攻勢防空理論,發展出靈活多變的戰斗機攻防技術;阿拉伯空軍則依托地面防空體系和戰斗機相結合的野戰防空體系一度給以色列空軍構成很大威脅。當然限于技術水平,這個階段里高技術兵器(導彈、預警機、電子對抗)技術還很不完善,空戰勝負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飛行員本身戰術素養、戰斗機性能優劣還有指揮員本身素養。

      反映到裝備技術上,正是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促使武器設計師們加緊改進導彈的作戰效能,提高導彈可靠性。使得導彈技術向更高的方向邁進。武器設計師們意識到,導彈的主要目標不是對方大型轟炸機,而是戰斗機,由此要求新型空空導彈有大離軸發射能力和動目標跟蹤能力,還要具備全向攻擊能力。
    第三階段導彈空戰進入成熟期。1981 年 8 月 19 日,美國海軍 F-14 戰斗機在印度洋上空與利比亞空軍 Su-22 戰斗機發生交火,前者使用 AIM-9L 導彈兩發命中,將對方兩架戰斗機擊落。這是三代響尾蛇首次參戰。同時整場空戰中雙方未打一炮,都是由空空導彈完成攻擊。

    文章圖片49

    擊落利比亞 Su-22 長機的 F-14 AJ107

      1982 年馬島戰爭是三代響尾蛇首次大規模參戰,由于戰前美國向英國提供了大約 100 枚新型 AIM-9L 導彈,使得英國在空戰中占據了上風。整個戰爭中英國空軍發射了 27 枚導彈,擊落 18 架阿軍飛機。

    文章圖片50

    戰爭期間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海鷂,除了兩枚 AIM-9L 導彈外,還掛載了機炮吊艙

      1982 年的敘以貝卡谷地大空戰是戰后空戰的又一個經典戰例,整個空戰中,敘利亞空軍的 55 架米格機中 51 架被 AIM-9L 導彈擊落,命中率達到 80%。同時敘利亞空軍也用空空導彈創造了一些戰果。空戰中,以色列空軍采用的以空中預警+電子對抗/殺傷+無人機技術構成的空中打擊體系給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一直不變的地面防空+空中攔截一體化防空體系以毀滅性的打擊。武器代差、敘利亞方面墨守陳規觀念落后固然是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不重視電子對抗導致體系被打散也是個重要原因。

    文章圖片51

    以色列 F-15 在貝卡谷地之戰中獵殺 MiG-21

      1991 年的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擊落伊拉克飛機 40 架,其中 38 架被空空導彈擊落。

      第四階段,導彈空戰向超視距方向發展。1999 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空軍使用 AIM-120 和 AIM-9L/M 導彈擊落擊傷南聯盟空軍戰機多架,包括先進的 MiG-29 戰斗機。

    文章圖片52

    科索沃戰爭中被擊落的 MiG-29

      回首第三和四階段,空空導彈已經完全取代航炮成為空戰中主戰兵器。同時以預警機為核心,電子對抗先行的空中打擊力量已經發展成熟。空中格斗的勝負不再簡單取決于戰斗機飛行員本身素質和武器的性能,還要看空中力量有效整合后綜合效能大小,關鍵是誰能提前發現敵機,提前進行攻擊,誰就能取得勝利。超視距將成為未來空戰的大潮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女婷五月99播放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日韩av中文字幕有码|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在线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A级日本乱理伦片免费入口|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少妇人妻vs中文字幕| 亚欧洲乱码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 亚洲色大成永久WW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精品免费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国产|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色在线视频WWW| 亚欧洲乱码视频一二三区| 四虎库影成人在线播放|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免费人成网站免费看视频|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 成人av午夜在线观看|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免费无码一区无码东京热| 亚洲精品爆乳一区二区H| 一級特黃色毛片免費看|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