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格認為, 人格變化主要發(fā)生在 35 到 40歲。 → 這一時期, 正是榮格和他的患者 經歷個人危機的時期。 → 在這一階段, 成年早期的【適應性問題】得以解決。 典型的【40歲的人的形象】 在工作、婚姻和社區(qū)中被建立。 → 榮格問道, 為什么在取得成功以后, 那么多人在這個年紀會難以逃脫 【絕望】和【沒有價值】的感受? → 他的患者基本上全都會告訴他同樣的事, 他們覺得【空虛】, 【冒險】【興奮】和【熱情】消失了, 生命失去了意義。 → 榮格發(fā)現 許多中年人肩負【工作與家庭的重擔】, 他們雖然在事業(yè)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有了美滿的家庭。 → 但他們重新審視和評價 【自己過去的選擇和走過的路程時】 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落感】, 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義, 心靈變得空虛和苦悶, 這時內部和外部相互對立沖突。 → 榮格認為, 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標活動之后 所出現的一種【心靈的真空】, 他稱之為【中年期危機】。 → 要使中年人振作起來, 必須通過【沉思】和【冥想】, 把【心理能量】 由【注重外部世界】 轉向過去所忽略的【主觀世界】, 由【外部適應】轉向【內部適應】。 → 用榮格的話來說, 對于那些已到中年, 不再需要培養(yǎng)【自覺意志】的人來說, 為了懂得【個體生命】和【個人生活】的意義, 就需要體驗自己的內心存在。 → 這也就是榮格所說的 人后半生的任務就是【發(fā)展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