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講《太極圖解說》得第二講 昨天,我講了易經之源 今天講太極圖說 (四)、太極之本 太極所講的是本體論。 太極一詞出自《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蹦敲?,什么是太極? 在中國古文獻里,“太”常常訓為大,《白虎通義·五行》曰:“太,亦大也”?!皹O”常??梢杂枮椤爸小保嵭鳌豆{》曰:“極,中也?!笨追f達《正義》中曰:“極之為中,常訓也?!?/span> “中”也是指標準、法度之意。所以,太極的本義就是大中的原則、法度的意思?!皹O”也有極致之意,太極也有最極致、最根本、最本源之意。 這是解釋太極之意 古人觀察發現,在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一種內在生命活力,一顆種子只要給于其適當的條件,它就能發芽、生根,并成長為植株,并開花結果。 是不是這樣?為什么如此 正是這種生命力造就了萬物各具形態、成長繁育、生長化收,使樹木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使我們的幼兒長大成人,能夠使我們身體內部、社會乃至宇宙天體維持自然的平衡與更新。 在自然界中也存在這種生命力,它能夠使天地按照晝夜、四季的規律不停運轉,能夠產生冰霜雨雪、雷電風云、暑寒燥濕的作用,是這種力量帶給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機。 是誰推動了自然變化 這種“生命能力”,佛家稱之為“心”,故有“心生萬法、萬法歸心”;道家稱之為“氣”,它緲無形象卻又無處不在;理學家稱之為“理”,也就是天理, 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卻又遍布所有有形無形的事物與生命體,這種能力在《易經》中就叫做“太極”,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這個“太極”本無形象,無可言說,非要用一個圖來表述的話,就是一個空心圓。見下圖所示。 這種生命力是萬物變化的能動之力,萬事萬物都具備這種“能動性”, 萬物因這個“能動性”而變化,變化就產生了“差別”,也就是陰陽。 也就是產生了兩儀圖示如下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span> 我們知道,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晝夜、寒熱,動物有雌雄,社會有治亂更替,人類有男女等等,這些都是事物變化所致。 古人就將天、日、男、雄、晝、熱等象征光明、溫暖、剛強、向上的現象都歸屬于陽,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陰柔、向下的現象都歸屬于陰。 陽性事物具有散發、活力、剛健、升華、創始等屬性特點,陰性事物具有收藏、靜止、柔順、承載、生成等屬性特點。有了相對性陰陽也就產生了。 事物的變化產生陰陽之后并不會停止,而是在陰陽的基礎上繼續分化,即陰陽本身也在變化,而又有新的陰陽,這就是四象。在四象基礎上繼續分化就是八卦,就這樣一個八卦周期的變化就完成了。 圖示如下 比如受精卵一分為二,而分為四,四分為八,……受精卵的分化是無窮盡的,是循環往復的,但是并非永遠是這樣簡單的循環復制而無改變,不同的細胞就會組合出不同的功能,會產生頭、身、四肢和五臟系統以及眼耳鼻舌筋骨皮肉等。 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 因此,萬物的變化符合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還會組合演化出三才、五行等系統(后面會講到)。 1,2,4,8,......只是變化的方式,在其基礎上還有內部的分化組合 不是永遠1,2,4,8,這樣簡單變下去的 接著講用傳統的卦爻演化八卦生成圖來表示就是如下圖所示。 若用邵雍的小橫圖來表示即如下圖。 若用邵雍的小橫圖來表示即如下圖。 太極八卦系統是研究事物總體變化規律的模型,而太極圖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以“圖像”的方式闡釋陰陽變化哲理的圖形,是探索宇宙社會人生變化發展規律的圖式。千百年來,悠悠流傳,博大精深。 這一小節講完了 (五)、世傳諸多太極圖 太極出自《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太極為陰陽之先兆,本無形象,然而古人為了形象地表達太極演繹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及其陰陽五行八卦的相生關系,開始創作太極圖式。 如果不算出土文物中的類似陰陽糾纏結構的線條圖案,最先有文字記載的準確稱之為“太極圖”的圖案,就是周敦頤太極圖。 傳說陳摶畫《無極圖》以明逆行修真之法,周敦頤改造之始傳《太極圖》以順行演繹造化之機,并將《洪范》五行融入其中,后世多種太極圖紛紛傳世,有分立式的,也有一體陰陽合抱式的。 如天地自然河圖、太極先天圖、周敦頤的周氏立式太極圖、來知德的來氏太極圖、景岳太極圖、左輔太極圖、胡煦所制的循環太極圖,然而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陰陽雙魚合抱太極圖,現在還有人制作立體太極圖,將太極陰陽關系引入到三維空間而成太極球。 下面簡要解讀一下流傳較廣的幾種太極圖,并說明這些太極圖存在哪些問題。 1.周氏太極圖 周氏太極圖作于北宋,是五層結構的立式太極圖(見圖示),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對該太極圖進行簡要闡釋,朱熹著有《太極圖說解》,有學者認為周氏太極圖脫胎于五代道士陳摶的《無極圖》。 其含義大致如下: 這是周氏太極圖 最上一個圓圈代表“無極”,是無極至極、無邊無際、圓融周遍、無有終始的意思,這個圏也代表陰陽未分的混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第二圈為三輪黑白(陰陽)環互交合圖(該圖示類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離環交結構),“無極而太極”,太極是無極的顯現之機,是陰陽過程的展開與動靜變化,環互結構象征陰陽互變流轉,周而復始; 坎離結構象征陰陽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所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span> 第三圏為五行變合圖,由陰、陽、陰中陽、陽中陰變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五行之氣順布,四時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氣匯聚而凝和。 這個就是由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此時就是三才、五行所生處 第四圏為陰陽五行凝聚顯化,形成陰陽兩類相互對立、互補的事物。秉受陽氣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陽性特征,秉受陰氣而形成的事物呈陰性特征。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萬事萬物皆由陰陽而出,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有終期。 周氏太極圖以陰陽、五行理論依立式多層次形象地描繪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該圖示得到后世許多學者的推崇,周敦頤也被奉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 周氏太極圖的圖示對于一般人來說還是有些復雜,而且陰陽之間的關系缺少形象化的體現,陰陽與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圖示中似乎也沒有展示出來。 《周易·系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边@個八卦在周氏太極圖中也沒有完全體現(只有坎離二個卦象)。 2.來氏太極圖 來氏太極圖作于明代,來知德(別號瞿塘)潛居蜀地深山參研易理達29年,著有《周易集注》一書,來氏太極圖為黑白環互圖,黑者陰,白者陽。 陰者可分為二,即太陰、少陰;陽者也可分為二,即太陽、少陽。中央還有一圓,據來氏講:“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span> 何為“非中間一圈”?太極之本體又是指什么?這都是值得推敲的。筆者認為來氏太極圖在易理上是有嚴重問題的,既然稱作“太極圖”就應該符合《系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span> 實際上周氏的太極圖并不符合!如果將整個圓視為太極,那么太極生的不是兩儀,而是三儀(即陰、陽、中圓)! 如果將來氏太極圖分作陰陽兩半的話,中圓放到哪里? 周氏說“非中間一圏,為太極之本體”,太極本來就是陰陽的本體,太極的中央又出了個本體,豈不頭上安頭? 我前面談到了太極就是本體,來氏這里又出了一個太極的本體! 3.古太極圖(天地自然河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河圖”,古太極圖是在天地自然河圖的基礎上劃分出了八卦。 來知德太極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河圖”,古太極圖是在天地自然河圖的基礎上劃分出了八卦。 元末明初趙氏撝謙在《六書本義》中曰:“天地自然河圖,伏羲氏龍馬負之出于滎河,八卦所由以畫也。 世傳蔡季通得于蜀隱者,秘而不傳。趙氏得之于陳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后,此圖遂盛傳于世?!敝煺穑ㄗ影l)云“陳摶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而至邵雍”。則康節之學,實出自希夷?!庇袑W者認為這個太極圖出自陳摶。 古太極圖也是類似陰陽雙魚結構的太極圖,其特點是“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 今人郭彧先生(郭彧先生就在我們群內)在《孔子2000》網站寫過一篇短文《談所謂“陰陽魚的太極圖”的來源》專門介紹該圖由先天八卦簡約而成,其過程如下圖示。 我很敬重郭先生的治學精神 但是這里有個問題,看似古太極圖符合先天八卦圓周分布,但是,我們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太極圖是不是也應該符合圓周四象分布呢? 從圖示可知,古太極圖滿足了先天八卦圓周分布,卻不能滿足四象圓周分布。 我這里只是與郭彧就這個問題探討 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將古太極圖的魚眼換成圓點,認為是“最標準的太極圖”, 實際上沒有所謂的“標準太極圖”之說?,F在社會上還有一些人根據陰陽劃分八卦的方法造出了一些怪異“太極圖”,這些圖像難以表達中國古代哲學的境界。 4.陰陽魚太極圖(傳統太極圖) 目前,在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太極圖就是陰陽魚太極圖,這個陰陽魚太極圖應該是從,從孔廟到樓觀臺,從中醫到武術,從韓國國旗到玻爾勛章族徽等等,都有這個陰陽雙魚太極圖的影子。 陰陽雙魚象征陰陽之間本為一體,然相互對立,互動消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關系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與古太極圖一樣難以表達陰陽、三才、五行的內在聯系。 按照今人李申在《易圖考》中的說法:“《陰陽魚太極圖》還是以它簡明而流暢的線條表達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太極、陰陽學說的主要成就,只是還未能表達太極、陰陽學說的最高成就。”“比如《周氏太極圖》中的五行觀念,《陰陽魚圖》就沒有反映出來?!薄疽娎钌曛兑讏D考》(北京大學出版社)第94頁】 既然這些太極圖都有一定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有 (六)、郭氏太極圖 筆者2007年在《國學論壇》首次傳出了這個太極圖,是筆者近二十年對太極圖參悟的成果。 該太極圖比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多了一個中圓(見圖示), 這個中圓表示陰陽多方面運化致和而生(陰陽和合則生,如男女交合則生)的境界。這個太極圖在社會上已有廣泛傳播。 這個太極圖也屬于陰陽魚結構,只是陰陽雙魚有魚背與魚腹之別(意象)。 陰陽魚分開來看“中圓”在陰魚或陽魚中變成了“魚腹”,陰魚、陽魚本身也具有了陰陽屬性,陰魚的魚眼與陽魚的魚眼分別是陰與陽的核心(即主要點)。 陰陽雙魚 這個太極圖在陰陽魚太極圖基礎上形象表達了三才、五行、八卦等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構成了統一于太極基礎上的多元互動、中和與均衡關系。 也就是說,將傳統陰陽魚太極圖著重描述的陰陽對應關系,發展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間的互動協調關系。 從本質上講,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于陰陽,而陰陽本于太極。 現在社會上流傳的“古太極圖”也好,還是所謂“標準太極圖”也好,這些陰陽魚太極圖都僅僅是以圓心為中點在圓周上進行八卦化分,從而達到與先天八卦圓周分布的“形似”,而忽略了四象的“形似”。 除了周氏立式太極圖外,所有陰陽糾纏的太極圖都不能揭示三才與五行(多元)與陰陽之間的關系。 下面是郭氏太極圖的演化分解圖。 大家在這里可以注意到朱熹與陸九淵所激烈討論的關于無極與太極之關系,我認為無極、太極本質是一,是不同角度所言,不是說太極之外還有個無極。 無極是說萬物之本體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無往無來、無任務我,然包含一切可能;太極是說這個本體具有“能動”之性,太極一動就產生陰陽,就生化出了萬物。 無任務我,改為“無人無我” 如果用爻位表示陰陽、四象、八卦標注這個過程,就是下圖。 郭氏太極圖將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為一體,將孔子《易傳》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與《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歷史上這兩個生化模型學者引用的最多,但是通常解釋不清兩者的關系,更談不上將兩者結合起來。 傳統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之間的關系演繹的惟妙惟肖,但是對于三才、五行等多元關聯則難以表達,這一點反而是周敦頤的立式太極圖更勝一籌,然而周氏太極圖卻沒有陰陽魚太極圖的生生運化的動態體現,也沒有直觀揭示陰陽、三才、五行之間的統一關系。 在郭氏太極圖中,兩儀、四象、八卦的劃分符合“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邏輯,四象八卦沒有采用古代太極圖示中的八卦(或四象)圓周分布的“形似”(趙撝謙在《六書本義》中的天地自然河圖),而是采用“加一倍法”的倍加數理模式。 這樣的八卦劃分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將三(三才)、五(五行)、六、七、八等各種易數關系體現出來,并將中國文化強調的“中”(中道、中行、中庸)體現出來,這是其它太極圖所沒有的。 太極圖中的每一部分也包含了太極圖,也就是說八卦中復有八卦,故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 下面是對太極圖的深入解讀 郭氏太極圖符合三極合一之道,是將《易傳》中的太極與《洪范》中的皇極合一之圖?!断缔o》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人處于天、地、人三才之中位,故人應該恪守中道,中道又可稱為“皇極”(或稱之為“人極”),周氏《太極圖說》有“立人極”之說。 《易》曰“太極”而《洪范》曰“皇極”何也?太極表天道,皇極表人理,太極化而陰陽,皇極和陰陽而位乎中,太極顯體,皇極達用,即體而達用,故太極、皇極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極”,在人道曰“皇極”?;蕵O就是處中用和的根本原則,是《洪范》所強調的中道精神之所在。 如果將太極圖視為天道的運行規律的話,那么皇極圖體現的就是人道應遵循的規律。人道規律體現的是人間秩序,是修身、治國、安邦、平天下所遵循的大法則、大原則。 郭氏太極圖將所有的陰陽、三才、五行、八卦概念全都包括了,并且包容了三極之道,即無極、太極、皇極,三極分別對應天道、地道、人道。三極本為一體,然而化現為三。 “三極”也可以分別對應于中國主流文化的儒、道、佛三家,故佛家以“心”立論,有“心生萬法,萬法歸心”之說,佛家認為心的本質是因緣空性,認為人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證悟空性,即明心見性; 道家以“氣”立論,道家非常重視陰陽之道,故我們常常在電影、戲曲、文學、道觀、道書中看到道家的陰陽太極圖符; 儒家重人倫,故以“理”立論,這個理通“禮”,儒家重視仁義道德,期望通過“仁義禮智信”五常和五倫建立合理、和善的人際人倫秩序(禮),儒家重視平衡各種社會關系,因此五行平衡的概念在儒家十分重要,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儒家學派的《五行》一書,說明五行在漢代乃至先秦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 最早記載五行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尚書》,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人人成為圣人君子。當然道家也重視五行,主要用于中醫、天文、丹道和吉兇禍福的禨祥推算等等。 中國自唐宋以后佛、道、儒三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支撐起了中國文化大觀園,特別是中國的儒家深具融合力和創新精神,在吸收了儒道思想之后, 實際上也是來自佛家和道家的理論壓力 宋代及之后的儒家出現了理學派(代表人物朱熹、程頤)、心學派(代表人物陸九淵、王陽明)和氣學派(代表人物張載、王夫之),“心”、“氣”、“理”分別成為陸王心學、程朱理學、張載氣學關于世界宇宙的本體與本源。 “心”、“氣”、“理”可以分別對應郭氏太極圖中的無極、太極、皇極,三極本為一體,然化現為三。 心學的“心”具有“空靈”、能動、“至善”、無象、無所不包的特點;氣學的“氣”具有“太虛”、“玄妙”、氣化、聚散變化的特性(偏向于物質本源說); 理學的“理”是將天地運行法則與人倫規范抽象化、本體化,成為世界宇宙的本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天地自然運行規律,維護社會人倫秩序,當然也會有許多偏頗。 從心學、氣學、理學三家的本源上來講,“心”、“氣”、“理”同為一體,只是從不同視角各表其說。 宋明理學清末以后走向衰落。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回歸,本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我將“心”、“氣”、“理”合三為一稱之為“元”。 元,是易經中乾卦卦辭“元亨利貞”的第一個字。 元有原始、初始、本原之意; 元有原來、本來之意;元也有萌動、萌發之意; 元,也指元氣;元有大之意;元有善之意; 古代“元”通“玄”,具有玄妙、玄奧之意; 元有首、頭、第一之義;元有“天”之義;元有“道”之義; 元有根源、原則、法則之內含;元有元素之意;…… 元,這個概念幾乎概括了心學、氣學、理學,乃至科學的關于宇宙本源的所有內涵,因此,我將元作為宇宙的本源。 如物理中的元素 (七)、太極圖應用 太極圖理論可以說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其用至精至深,至廣至大,小可修身齊家,大可安邦治國平天下,然太極之理大家往往是“日用而不知”。 研究《易經》和太極圖最核心的就是要“知行合一”,不能只將《易經》文本和太極圖作為一種知識,而是要化作一種能力、一種修養。 還要化作一種世界觀,一種思想方法 要通過對太極圖所傳達意境的理解和認知,把握不斷變化中的世界,掌握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變化的大局與趨勢,作出正確決策。 郭氏太極圖在繼承傳統太極圖精華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提供了一種觀察事物變化的多元關系模型,提供了一種世界觀、方法論,也具有本體論意義。 由這個太極圖延伸出的理論體系博大精深,當然,我只是參悟、揭示出其中的一部分內涵。 郭氏太極圖的最大特點就是在繼承陰陽魚太極圖的基礎上,發現了由陰、陽、陽中陰、陰中陽匯聚和中而形成的“皇極”。 這個皇極與多方(陰、陽、陽中陰、陰中陽)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將陰、陽、陽中陰、陰中陽看作多邊關系的諸方,那么這就意味著,要使各方達成共識,只要把握這個“共同點”即可,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的形象化體現。 “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協同與合作。 太極圖的中圓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圓外就是差異部分,這個中圓(皇極)體現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稱之為中庸,道家成為中和。 太極圖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陰陽)關系變化的動態模型,在太極圖中央的這個圓圈(皇極),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系的最佳途徑,這個圓處陰陽之中位,且能夠兼顧到陰、陽、陰中陽、陽中陰,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義),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在多元關系中保持和諧與穩定。 太極圖的中圓也是陰陽雙方利益的共同關注點,是雙方溝通的基礎,所以溝通也是使雙方達到和諧圓潤的最佳途徑。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系和恩怨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的最好途徑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間要尊重差異、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尋求共贏。 人與人之間要不失時機的進行有效溝通,消除誤解,達成共識,營造良好的氛圍。而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兼顧對方,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不能相互諒解的結果。 太極圖中最基本的關系是陰陽,五行是在陰陽基礎上至中變合而形成的多元互動關系。 陰陽間互相依存相互消長呈現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對立統一”,五行間五種因素相生相克流轉往復呈現的基本規律就是“互動致和”。 因此,“對立統一”,“互動致和”是太極圖運化展現的根本規律。太極圖理論將陰陽(矛盾)規律與五行辨證原理有機結合和在了一起,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奉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五?!笔侵袊幕暮诵膬r值,是處理、協調、維持社會中個體與群體和諧關系的人倫原則,是大家應共同該遵守與營建的基本關系。 如依照這五常之道行事,則人與人之間相互融通,社會群體融洽和諧,反之人人不得安寧,社會失序。 我根據郭氏太極圖的三極之道提出了“平等、互容、合作”的符合現代多元社會的價值觀(參見《中國的“普世價值”》http://www./General/Blog/2012-8-15/923833.aspx】),引起了社會共鳴,已經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 太極圖理論不僅可以用于社會科學也可以用于自然科學,太極圖的哲學原理可以與現代科學自然哲學對接,比如物理學中正電荷、負電荷,質與能等都屬于太極圖的陰陽范疇; 物質聚變或裂變都會轉換為大量的能量,也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質能轉換,如果將物質和能量分別視作陰陽雙方的話,質能轉換也就是一種陰陽轉換,相對論中的時空關系也符合陰陽相對性。 再比如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揭示量子運動在測量之前具有不確定狀態,測量后才可確定二元態,這個非確定狀態也就是郭氏太極圖中的非陰非陽的中間態。 量子糾纏揭示的就是糾纏中的量子間的同步互動關系,說明微觀物質不是“死”的物質,是具有相互間的“靈性”關聯。 量子糾纏現象的驗證宣布了“唯物論”的理論困境,也意味著微觀物質間具有天然的“靈性”,這也是古人講的“萬物皆有靈”。 太極作為萬物的本源是“元”,是“心”、“氣”和“理”的混合體(見郭氏太極圖所述),“心”是指它所具有的“靈性”,“氣”是指它的玄妙莫測,“理”是指它的運動符合一定“規則”。 量子糾纏現象是量子所呈現的“靈性”特征,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呈現的“玄妙莫測”特征,量子運動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能為人類所利用就是量子呈現的“規則”特征。 太極圖的演化可以視作一個有機的、具有“靈動”的微觀粒子模型,太極圖所揭示的陰陽乃至五行運動規律,符合從微觀到宏觀的所有物質形式,這就是古人講的“一物一太極”、“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意境。 每一個物質單元都可以視作一個太極元素(物物一太極),眾多物質單元層層疊疊構成更大的物質單元(太極之中復含太極,一多互容),直至更大的宏觀結構,不可盡言。 很多學者認為,到了量子層級,或者更宏觀的物質形態(比如黑洞、暗物質等),只有中國的傳統哲學能夠解釋這個奇妙的世界,此言不虛。 前面講的是自然哲學,從辯證哲學層面來講,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與現代辯證法中所講的“矛盾”有一定對應性,太極圖理論中的陰陽辯證哲學包容辯證法中的矛盾論(馬哲)。 唯物辯證法中有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量變質變規律。 這三大規律在太極圖中均有呈現,陰陽魚兩儀的相對關系表達的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太極圖中的陰陽魚兩儀之間互動循環、彼此消長表達的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陰魚或陽魚由尾部到魚頭部生化出對立面,所呈現的就是由弱到強,再向另一方面轉變,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陰陽魚中的魚眼相當于事物的主要矛盾,魚眼分陰陽就是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太極圖理論中的三才、五行、八卦等事物多邊關系和運行模型體系是辯證法中所不具備的。 以上從諸多方面闡述了太極圖理論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太極圖理論還可以引入到現代政治哲學、企業管理等方面,我也有這方面的探索(參見《五行學說現代闡釋(三)三權分立與五權制衡》等), 這一方面的應用是將太極圖的象數再次引入到了政治哲學中,是對《洪范》思想的繼承與發揚,這一思想已經在中國近年來的改革中得到實踐驗證,具體內容就不展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