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江蘇省地級市,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 常州境內水系發達,從古至今,能工巧匠在這里縱橫交錯的河流上,修建了眾多各式各樣的橋梁。不僅便利了交通,如今更加彰顯出常州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 兔年的正月初七、初八 ,尋訪了常州城內的幾座古橋,收獲滿滿。 一、新坊橋 單孔石拱橋,位于和平南路中段東側,始建于南北朝蕭梁大同元年(535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修。是常州市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被譽為常州眾橋之祖。 ![]() ![]() 二、琢初橋 鋼筋混凝土平橋,位于青果巷東首,跨古運河,橋呈南北向,與新坊橋平行。始建于民國時期,由常州慈善家伍琢初先生捐款建造。 ![]() ![]() ![]() 三、飛虹橋 單孔石拱橋,位于東坡公園門口西首古運河與市河交匯處,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每當夕陽西下,橋身像彩虹一般倒影水中,故民間俗稱“飛虹橋”。 ![]() ![]() ![]() 四、廣濟橋 三孔石拱橋,原在市區西倉街,俗稱西倉橋,跨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由江南巡撫周忱倡建。1986年拓寬運河常州市區段,按原樣從城西移建于東郊艤舟亭公園。 ![]() ![]() ![]() 五、文亨橋 文亨橋,又稱新橋。系三孔石拱橋,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新橋與西倉橋(廣濟橋)相距不甚遠,堪稱姐妹橋。 每當秋夜時分,明月倒映,三個洞環中均能看到,景色迷人,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文亨穿月'之景。 ![]() ![]() ![]() 六、中新橋 單孔梁架式平板橋,采用青石和花崗巖條石構筑而成。 位于青果巷與東下塘間的南市河上,始建于民國7年(1918)。此橋建于清朝滅亡和民國開始之時,以“中新”寓意“中興”之意。 瞿秋白、張太雷、趙元任、史良等許多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都曾泛舟此河和登臨此橋。 ![]() ![]() ![]() 七、天禧橋 天禧橋,又名弋橋(驛橋)。始建于宋代。橋東北為青果巷,橋西北為西瀛里。登橋遠眺,兩岸垂柳碧波,河邊有“星云”、“白云”兩亭分列其中,頗有江南煙月之勝景。 ![]() ![]() 八、紅杏橋 原址在東下塘附近,民國時修建。其時的東下塘,老運河兩旁風景如畫,尤其到了春天,桃花、杏花爛漫時,游人甚多,故百姓為其取名為“杏花橋”。 ![]() ![]() 九、覓渡橋 覓渡橋又名舜宜橋,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常州知府李嵩主持建造,初為單孔石拱橋,后多次重建、修建。20世紀70年代,覓渡橋隨子城河的填沒而被拆除。 覓渡橋的橋北,便是瞿氏宗祠。少年瞿秋白經常走過覓渡橋,“覓渡”一詞,仿佛是瞿秋白一生行跡的隱喻,瞿秋白的一生都在“覓渡”。如今,“覓渡”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常州人的心中。 拍了一張覓渡橋小學的照片,聊以自慰,也算是一種懷念吧。 ![]() ![]() 每一座古橋,都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種情結。 滄海桑田,這些幸存的古橋是每一個常州人的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