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玲 | 平城燈如晝 照見美人心——大同地區出土北魏石燈賞析 
蓮花座素面石燈 大同市博物館王雅玲 燈具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照明用具,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而且是墓葬中常見的隨葬明器之一。北魏平城時期,大同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正處于民族大融合、經濟大發展、文化大交流的時代。該地區墓葬遺存中的燈具較為豐富,有陶質燈具、石質燈具、鐵質燈具、銅質燈具及瓷質燈具五類,以簡潔實用為主,同時兼具美觀、造型多樣、素樸精致等特點。始見于漢代的石燈,到北魏時期,隨著石雕工藝的進步,也在盛行起來。本文以大同地區出土的北魏石燈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搜集大量資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對北魏時期的石質燈具加以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和分析,按北魏石燈的造型樣式進行分類,并結合歷史朝代沿革探尋北魏石燈發展的演變狀況、裝飾特點和其所反映的社會背景。 我國最早的燈具源于陶豆這種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盤,由燈座和燈盤組成,中間以柱相連,所以有“瓦豆謂之燈”之說。有關燈具的確切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是出現在戰國時期。《楚辭·招魂》記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鐙”同“燈”,說明在當時燈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器具。到了秦朝,燈具已十分華麗精美。漢代燈具是我國燈具發展的鼎盛時期,石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石雕技藝的發展,石燈開始流行,尤以北魏石燈最為精美。石質燈具在平城地區出土數量最多,且無論是平民墓還是貴族墓葬中均有發現,這與當時人們普遍將石燈作為日常照明用具以及明器陪葬品有關。石質燈具在北魏平城時期如此盛行的原因與當時石雕工藝的發展有直接的聯系,加之平城地區多為砂巖,易于雕鑿,石燈尤為普及。北魏石燈題材豐富,造型多樣,圓雕、浮雕等技法運用嫻熟,力士人物紋、猛獸動物紋、蓮花紋、忍冬紋等各類紋飾躍然于石燈之上,是北魏高超的石雕工藝興盛的有力印證。 隋唐、宋及西夏都有大量石燈問世。此后,石燈逐漸衰落。 1.豆形燈:基本形制為豆形,由燈盤、燈柱和底座組成,造型渾厚敦實、古樸大氣。根據燈柄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類型: 1.1.1.圓柱形燈柱:如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蓮花座素面石燈。蓮花紋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紋飾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與佛教文化的盛行,蓮花圖案出現了藝術風格的多元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工藝品、盤碗類餐具、罐尊等琢器上,代表“凈土、純潔、吉祥”的美好寓意。 燈代表了光明和智慧;而蓮象征了至高無上的純潔,蓮花紋與燈的結合,其意不言自明。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素面石燈、繩紋(素面)石燈,砂巖,底座圓形,燈柄呈圓柱狀,上下各雕兩周凸起的綯索紋,燈盞呈喇叭口形。通體布滿豎向鑿痕。 恒安街北魏墓出土蓮花紋石燈,燈盤為圓缽形,燈柱為圓柱形,燈盤與燈柱連接處飾一周凸棱,燈座上部為圓形,刻有覆蓮花紋,下部為方形。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覆蓮花卉紋石燈,燈盤呈圜底圓缽形,外飾蓮花及方格紋一周,下托仰蓮蓮瓣。圓柱形燈柄,中部飾有一道凸棱絞絲紋,上半部分刻斜方格紋,下半部刻向上的三角紋。覆蓮瓣底座。 1.1.2.六棱形燈柱:大同市博物館藏六棱形素面石燈,砂巖,底座下部方形,上為覆盆式。燈柄為六棱柱狀,燈盞平沿直口。通體素面。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六棱形深盞素面石燈,砂巖通體素面,器表經磨光處理。底座下部方形,上為覆盆式。燈柄為六棱柱狀,燈盞平沿、直口、深腹,呈碗狀。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蓮花龍紋六棱形石燈,圓缽形燈盤,直口,平沿,弧腹下收盤口處飾一周繩索紋,繩索紋下浮雕一圈忍冬紋,忍冬紋下托仰蓮瓣紋。六棱形燈柱。燈座上部為圓形,刻覆蓮花紋及龍紋,下部方形,滿飾纏枝忍冬紋。四足,足部均刻有瑞獸。 1.1.3.燈座與燈柱相連,自上而下漸粗,呈喇叭形: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高足素面石燈,砂巖,燈柱呈喇叭口形,底足較大,頂端收縮,外表布滿豎向鑿痕,燈盞平沿直口,形似碗。 2.動物形燈: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獸面紋石燈,青灰色砂巖,燈座雙面雕獸首,眼睛貫通,大鼻闊嘴,露出三顆獠牙。頭頂燈碗,線條簡拙,頗有趣味。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瑞獸龍紋方座石燈,砂巖石質,圓形燈盞,四神獸(一殘)蹲坐于方形石座上,兩兩相對,四爪緊抱燈柱,口銜燈盞。方底方足,四周浮雕龍紋,蜿蜒盤繞,生動傳神。 這件石燈上的瑞獸應為獅子,獅子原產于非洲、西南亞、印度等地,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后,獅子隨之入貢中國,其形象也在考古發掘中多次出現。北魏時期,隨著絲路暢通和石雕藝術的繁榮,涌現出各種類型的獅子造型,如“胡人馴獅”“護法獅”等。 3.人物形燈: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人物紋石燈,砂巖,燈座方形,圓柱形燈身,方形圓弧底燈盞。燈盞外部四周飾有四組淺浮雕伎樂圖,樂人均剃發,圓形頭光,帔帛繞肩,清新飄逸,手持長琴、排簫、豎笛等樂器,或坐或臥進行演奏。燈盞下方四角裝飾四個童子,下部邊緣裝飾一周連續的三角形紋飾和一周覆蓮紋。座基四面皆雕飾一臥獅和兩名馴獅胡人,一人騎于獅背上,另一人立于一旁,一手彎曲至胸前,一手置于獅子頭部。 北魏樂舞在繼承秦漢樂舞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外來的樂舞,獲得了新的發展。同時,統治階級酷愛樂舞,這種社會風氣直接影響到世俗生活、佛教藝術、喪葬習俗。因而,在北魏墓葬的壁畫、雕塑、陶俑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樂伎、舞伎、童子伎等樂舞形象。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力士紋石燈,砂巖,石燈方形底座之上四個力士作蹲坐狀,上身裸,雙手上舉承托燈盞。 4.動物人物形燈:大同市博物館藏胡人馴獅石燈,圓形燈碗,方形座,燈擎之處高浮雕胡人馴獅,胡人深目高鼻,著胡服胡帽,右腿呈跪立狀,左腿半蹲,左手緊按獅頭,呈馴獅狀。雄獅大眼圓睜,張嘴作怒吼狀,勢欲掙脫,技法粗獷,生動傳神,極富感染力。 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力士鳥猴紋石燈,燈座形似北魏常見的柱礎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底部方形素面,上部為覆盆式,表面雕復瓣蓮花紋。燈柄中間飾一周聯珠紋與凸弦紋,將燈柄圖案分隔為上下兩部分:下層為四個逆發力士,蹲踞反手向上托舉;上層以四棵樹相間,各雕回首獅子、捧缽人物、母子猴相擁、抱膝蹲猴四組圖案,樹上有鳥兒、猴子、人面。頂部燈碗外壁雕蓮瓣紋。 北魏石燈是北魏王朝精湛雕刻技術的見證,是域外裝飾元素和佛教文化因子的聚合體,更是胡漢交融的生動演繹。它延長了生者的勞動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點亮了逝者的未來世界,寄托著生者的哀思與祈愿。 時光似光,生命如燭。燈芯已滅,燈盞猶存。從平城地區出土的隨葬文物來看,北魏石燈以琳瑯的造型、超凡的技藝、深刻的內涵,在我國古代燈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同時反映了鮮卑族從游牧到農耕,從單一奮進到民族共融的歷史進程,其雄渾豪邁的文化氣質也為漢文化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