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有史以來43次“黃河清”后,終于又迎來了第44次! 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到75.2萬平方公里,貫穿我國9個省區,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河的水一直都是黃而渾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黃河的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清,這次是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的第44次變清,黃河到底經歷了什么?黃河變清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黃河歷史上的災難歷史上的黃河兩岸以水災嚴重著稱,河流上、中、下游的居民經歷了無數次的水災和洪災,一到汛期,可以說是民不聊生。 尤其是河南、安徽等中下游地區,發生洪水時大水灌城,水深在一丈(約3.33米)以上,村莊被沖倒,禾苗被淹,人被大水沖走,生死不明。 “百年一改道,三年兩決口”就是古人對黃河水患最真實的評價。根據史料記載,黃河共決堤過1590次,黃河主河道經歷過26次改道和大遷徙,黃河中下游發生共發生過5次特大洪水。可想而知,對沿岸人民帶來了多大的災難。 1761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黃河中游發生的特大洪水中,河南省被大水沖走了多達十個州縣,十六個州縣的禾苗全部被淹。 1843年,黃河中游因暴雨發生了千年來最高洪水位,洪水上漲超過兩丈(約6.66米),導致河南、安徽省多達40個州縣被淹。 之后分別在1933年、1958年和1982年因暴雨侵襲,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生過三次大洪水,整個沿河地區洪水橫流,人畜飄沒,尸橫遍野,給環境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害。 經歷歷史性巨變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和各大分洪滯洪區工程的修建,黃河中下游才初步建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 黃河不再是一條令人談之色變的災難性河流,而是成為了一條對國家發展只有利大于弊的“母親河”。上從甘肅蘭州下至河南等黃河段,黃河的水也一次又一次的變得清澈,這樣的歷史性巨變到底是怎么產生的? 調控泥沙“王牌”---小浪底水庫。 2000年,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占地272平方公里的小浪底水庫,總蓄水量高達126.5億立方米,可以攔截78億噸的黃河泥沙。 下游河道的沖刷面積達到了20億m3,河道沖刷的深度也達到了2~3米,這使得河槽的攔沙和泄洪能力大大增強。 當黃河上游的水流下來時,先流入小浪底水庫,由小浪底水庫沉積泥沙,減少黃河下游的泥沙淤積。再利用小浪底水庫來制造洪峰,泄洪期時將小浪底水庫到黃河入海口河床沉積的泥沙借河水勢能沖入大海中。 每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都是小浪底水庫的泄洪排沙期,排沙前幾天,會先用清水沖刷河道,把河道沖刷得更加干凈、順直。開閘后,大量渾濁的泥水一泄而出,帶來千濤駭浪。深深的描繪出了古人詩詞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壯麗景觀。 每年都有游客慕名到小浪底景區觀看泄洪排沙的壯景。 小浪底水庫把黃河蓄清排濁和調水調沙的重擔發揮到了極致,對黃河水的變清功不可沒。 其次,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發力”。 除了攔沙減淤等工程之外,二十年來,黃河本身的含沙量也下降了80%以上。那么,黃河的泥沙為什么會突然減少? 先看看,黃河的泥沙從哪里來。黃河最主要的沙源來自于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坡地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每年因水土流失向黃河輸入的沙源超過1.6億噸,其中容易造成河道淤積的粗沙就多達1億噸。加上陜西延安、榆林等地區因為土地多為沙漠化和荒漠化,常年風沙漫天,也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近幾十年來,國家對生態環境逐步重視,隨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生態系統和措施的實行,沙土流失嚴重的榆林地區植被覆蓋率從0.9%提高到了34.8%,這是多么巨大的改變! 滿是風沙的黃土高原地區也被一顆顆樹填滿,逐漸由“黃”轉“青”。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2.27萬平方公里。中國因此也成為了世界上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與80年代初期相比,整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提升了將近一倍。 “采沙熱”挖走大量泥沙。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越來越加快,作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基建和房地產在幾年前可謂是發展的如火如荼,建筑材料需求量急速增長。 黃河的河沙作為天然的水洗沙,是最好的建筑沙,這也使得黃河兩岸的采沙場一個個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僅僅40公里的距離,中間就有將近32個采沙場。大約每天能挖600噸沙子,每年大約能挖走1億噸沙子。 正是因為人們在各個方面不斷的努力,黃河上游泥沙的源頭遏制,這才使得中下游地區,黃河水變得越來越清澈。 黃河變清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如今,黃河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大河。歷史上經歷過黃河決堤338次,淹城7次的河南開封地區。當清澈平靜的黃河水從城區流過時,也讓人們歡欣雀躍,再也不用懼怕黃河,不用擔心因為黃河帶來災難。 雖然,關于黃河水的變清的局面,到底對未來的影響有利還是有弊,依然存在爭議。 有的人認為,隨著泥沙的不斷減少,黃河作為最安全的大河穩定性非常高。黃河已經沉淀下來的泥沙也難再沖起來。 但也有人認為,水渾沙多是黃河本身的特點,一旦黃河庫容淤沙過多,被水土保持攔住的泥沙經歷超強降雨后,會以更大的量一次沖入河中。那時候,將會導致含沙量極大的特大洪水襲來。 持有兩種觀點的專家學者爭論不下,最后究竟會產生什么影響恐怕也要未來幾十年才能慢慢發現。 但不可否認的是,黃河水變清是我國生態環境在逐步變好的信號,也是幾十年來對黃河治理的付出帶來的成果,這一切都是因為世世代代人的不斷努力,才帶來了這樣一個海清河晏的太平盛世! (來源:禮縣融媒) |
|
來自: 草堂書屋libray >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