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涉臺文物基本情況研究 寧波市是涉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區域,也是涉臺名人集中、地域文物豐富,研究意義重大的涉臺城市,為推進涉臺文物的研究與進一步深化調查研究,本文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本數據作為研究基礎資料,經過認真分析與梳理,逐步理清了我市涉臺文物的基本家底,以及與涉及臺灣相關的遺產人物之間關系等情況,現將有關研究報告如下。一 、涉臺文物基本概況(一)數量與分布情況根據寧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的初步統計,我市現有涉臺文物約174處,其中海曙區10處,江東區1處,江北區3處,鄞州區7處,北侖區3處,余姚市9處,象山縣9處,奉化市131處。在這些文物中,以建筑類遺產為主,約占93﹪,共161處,其中,清以前古建筑76處,近現代建筑遺產85處,其它為墓葬11處,摩崖石刻1處。(詳見附件:涉臺文物統計表)(二)分類情況經對全市涉臺文物分析與研究,涉臺文物與涉臺人物的主要關系可分以下七類:1、以奉化蔣氏集團為代表的軍政人員、知名人士的紀念地(A)。根據涉臺文物的文化遺產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又分為兩類,一為直接與蔣氏相關遺產,如蔣氏故居、蔣氏家廟、蔣介石出資建造的文昌閣、武嶺學校等遺產11處;二為民國時期軍政要員紀念地58處。如孫鶴皋舊居,宅主人孫鶴皋早年追隨孫中山,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事、津浦鐵路局局長、鐵道部參事等職。目前尚存孫鶴皋當年組織集資建造的青云孫氏宗祠和其建造的青云藏書樓及議事廳。如愛日廬,宅主人俞濟時為蔣介石最寵信的侍衛長,解放前隨蔣離開大陸到臺灣,曾任“總統府”第二局局長、戰略顧問等職;還有位于鄞州區云龍鎮頓岙村的徐本生(曾任國民黨陸軍少將)故居、位于鄞州區石碶街道西楊村前岸自然村79-85號的張其昀(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故居、位于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古雅巷10、12號的何志浩(曾任國防部第一廳副廳長、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席等職)故居、位于奉化市江口街道下柱石村中心的下柱石陳茂房(陳引舟故居,陳引舟曾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50年前后離開大陸輾轉去臺灣),等等。此類文物共69處,其中民國時期占大多數,約45處,清及以前24處。2、與蔣氏父子關系密切人士的史跡,如宗親關系、師生關系、摯友等(B)。宗親關系類遺產,如位于海曙區月湖東岸6號的月湖蔣宅,為蔣介石同父異母兄長蔣介卿宅;又如位于鄞州區東吳鎮勤勇存小盤山彌勒寺的蔣摩訶墓,相傳墓主人為蔣介石遠祖蔣宗霸;另還有分布于奉化,有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原配毛福梅、胞妹蔣瑞蓮等親屬相關的遺跡等共約12處。師生關系類遺產,如位于海曙區費家巷11號的顧清廉舊居,宅主人顧清廉,是蔣介石早年老師,他的思想對蔣介石后來的人生影響較大,蔣介石還曾將8歲的蔣經國托于自己十分推崇的恩師顧清廉教育,蔣在自傳中多次提及這位敬佩的業師顧清廉,足見師生誼深。又如位于奉化西塢遷到王家匯村的王家匯老祠堂和王家匯和房東邊閶門,兩處建筑遺產與蔣經國老師王新夫有關,其孫王嘉安解放前隨所在部隊到臺灣。再如位于奉化溪口的五林吳氏五家祠堂和五林前宗房,為與吳宜卿相關聯的建筑遺產,吳氏被蔣介石尊為恩師,其女在解放前隨夫赴臺。還如位于溪口鎮巖頭村東街東段的毛思誠舊居和毛思誠祖居,主人毛思誠為蔣介石訓蒙老師,也是蔣介石最尊敬的老師,曾任黃埔軍校秘書處少校秘書、廣東潮陽縣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校秘書等職,編有《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蔣介石大事年表》,另著有《評注國文》、《性靈詩》等,此類遺產共6處。摯友關系類遺產,如位于吳家埠太極房(房主人吳瑞耕為蔣介石早年同學)、位于錦屏街道北門路95號的鳳麓別墅(蔣介石摯友胡為乎出資建造),位于錦屏街道北街村的劉祖漢(蔣介石“鳳麓十兄弟”中最小的一個)舊居和錦屏街道山東首山麓的周淡游(“鳳麓十兄弟”之一,對蔣介石影響較大)墓等共約9處。其它與蔣氏關系較密切人士類遺產,如陳漢章故居和陳漢章墓,陳漢章之子陳慶麟的次子陳昂解放前去臺灣,與蔣緯國等臺灣知名人士交往密切。蔣緯國為陳漢章題詞“綴學流長”。臺灣學術界也出版了漢章先生的部分著作,并把陳漢章先生列入名人館。此類遺產約7處。此類遺產共34處,其中民國時期占多數,約22處,清及以前12處。3、在臺灣的工農商等業界做出過重要貢獻的知名人士的紀念地(C)。如位于月湖街道桂井社區共青路79號的煙嶼樓,樓主人同時也是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外婆家。張忠謀(1931年7月10日出生)是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有“芯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另如位于石碶街道西楊村前岸79-85號的張其昀故居。張其昀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1954年出任臺灣“教育部部長”,先后主持建立了“南海學園”,“恢復”了“中央圖書館”,并設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學館”、“藝術館”、“教育資料館”,此外又創辦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等,被稱為臺灣的“文化之父”和“教育之父”,又因經其手完善了臺灣的高等教育體系而被臺灣學界譽稱為“博士之父”。再如位于余姚蘭江街道沈灣村西二區76號的沈宗瀚、沈君山故居。沈宗瀚為民國時期農學家、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農業行政管理專家、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回國后,執教金陵大學,育成金大2905小麥良種。執掌中央農業實驗所。抗戰期間,對發展大后方糧食生產,實行田賦征實,支援軍糈民食,殊多貢獻,后去臺灣,仍堅持農業建設工作,著述頗多,在國際農業學術界有一定聲望。沈君山為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馬里蘭大學美國物理博士,曾任職于普林斯頓美國太空總署太空研究所及普度大學。1973年回臺灣后,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理學院院長,后曾擔任行院政務委員,并于1993年當選第一屆民選校長。此類遺產共12處,清以前7處,民國時期5處。4、臺灣同胞在大陸的史跡,大部分為解放前夕赴臺人士的故(或舊)居(D)。該類涉臺文物建筑大部分分布于奉化,如居敬后畈閶門(主人鄔荷仙,其夫在上海經商,解放前夕隨夫赴臺)、西仲玉泉閶門(主人仇定海,蹕駐人,是蔣介石專職理發師,解放前夕赴臺,長子仇丁夫因在西塢替人放牛而留在了大陸,現居此)、西塢照相館(主人泣珠生,1946年考入國民黨青島海軍新兵團,1947年赴臺)、另周永昇舊居(周永昇其次子周光南抗美援朝戰爭,被美軍所俘送臺灣)等。此類遺產共43處,清以前24處,民國時期19處。5、體現兩岸民眾共同信仰、習俗、文化傳承和經濟往來的文物(E)。如位于江東區江東北路156號的慶安會館、象山丹城東門天后宮、北漁山島如意娘娘廟、石浦東門島天后宮等,體現了兩岸民眾對媽祖的共同信仰文化;海曙區觀宗寺,體現了兩岸在佛教文化上的交流等等。此類遺產共約10處,清以前9處,民國時期1處。6、歷代對臺灣的開發和治理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物留下的史跡(F)。如位于海曙區馬衙街30號、44號的榮祿第,房主李涵,官至都督,曾參與姚啟圣平定臺灣而得功。《四明談助》記載:“值三藩變起,遂仗劍入閩,以策干總戎,設伏掩賊于江東橋上,殲擒無算。大佐總督姚啟圣平臺灣,以功授漳浦游擊。”另如位于奉化黃家埠華家村后蔣63-65號的蔣夢麟故居。蔣夢麟(1886-1964),著名教育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到臺灣后,以蔣夢麟為首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主導了包括土地改革在內的戰后臺灣農村的變革與進步,為臺灣的政治穩定及經濟復興奠定了基礎。1964年病逝于臺北。再如位于碶街道星光村的沈氏宗祠。族人沈光文1661年曾協助鄭成功光復臺灣,為復興中華國學,創辦了臺灣第一所漢語學校,推行漢文,后被譽為“臺灣文獻初祖”,現后進大殿為沈光文紀念館。再如位于江北區莊橋街道馬徑村的馬徑后新屋和張氏祠堂,相關人物張斯桂是晚清時期開發臺灣地區的重要人物,其對臺灣開發的貢獻主要在于:一是完成了涉臺事項對日交涉,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二是主持測定繪制第一份包括釣魚島在內的臺灣地圖,便利了臺灣地區開發,也成為釣魚島等臺灣附屬島嶼歷來屬于中國領土的鐵證;三是對臺灣地區煤礦等礦產資源進行勘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此類遺產共5處,年代均為清代。7、國民政府執政時期的相關組織機構舊址(G)。寧波中山路徐宅1處,抗戰勝利時曾為“國民黨軍委局”所在地,建造年代為民國時期。(三)保存與利用情況1、保存情況1.1、大部分建筑整體保存情況較好(初步統計91處)。首先,一部分遺產為對外開放旅游單位,保護單位級別較高;在旅游開放前,對這些遺產都進行了整體性維修,在使用過程中日常保養工作也及時到位,故保存情況較好。如江東區慶安會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媽祖文化和寧波航運文化博物館;慶安會館經全面維修后,于2001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為寧波市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建筑形制和風貌格局保存狀況較好。又如,蔣氏故居—豐鎬房、玉泰鹽鋪、小洋房、武山廟、蔣母墓等,1996年被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溪口旅游區內一重要人文景觀,保存情況較好。其次,大部分宗祠建筑結構穩定性較好。大部分祠堂的祭祀功能已衰弱,但還發揮著婚、喪、壽、喜和聚會功能的場所。為了維持使用,村民會自發組織對祠堂進行維修或日常加固保護。如位于江北區馬徑村的張氏祠堂,根據祠堂內碑刻記載,張氏祠堂曾于清光緒二十八年由族人集資重修,2006年族人又再一次集資進行了維修,排除了結構隱患,建筑整體穩定性較好;又如位于溪口鎮五林村中心的五林吳氏五家祠堂,祠堂現作為村民辦婚喪喜事之用,建筑結構穩定性較好,只部分構件存在槽朽等現象;再如溪口鎮榆林村村中心的榆林下祠堂,現為老年活動中心,建筑整體基本無安全隱患。此外,部分建筑逐漸得到有效利用,也陸續進行了工程維修。如位月湖歷史街區的月湖蔣宅、顧廉清舊居、榮祿第等,作為待開發的商業區重要歷史建筑,已進行了整體工程維修;鄞縣縣立女中教學樓已于2009年經過了維修,繼續作為寧波二中學校用房;阮氏宗祠,1998年進行過維修,現保存情況較好;沈氏宗祠的后進建筑作為紀念館對外開放,保存情況較好。1.2、部分建筑保存情況一般,有一定程度的結構安全隱患(初步統計約46處)。此類建筑一般為民居,現房主人大都無力進行整體維修,只維持暫時使用的小幅度整修,建筑大部分年久失修,存在如屋面漏雨、梁柱等局部槽朽、瓦件、屋脊和門窗等構件部分缺失、地面石板大面積缺失、碎裂、油漆脫落等現象;并且在維修過程中,由于居民缺乏文保理念,建筑群改建添建現象較普遍。如鄞州區張其昀故居,因年久失修,局部結構松動,建筑穩定性較差,2004年3月又因火災,后進建筑大部被毀,為改善居住條件,火毀場地新建了兩幢現代建筑,對建筑整體的歷史風貌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又如位于奉化西塢街道的居敬后閶門,除東邊偏屋已毀,建筑格局基本完整,改建現象嚴重,前廳兩側大房在“大躍進”時改升為兩樓,后堂東側大房改建成兩樓,東廂房局部被改建,現因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構件損壞,如屋脊、圍墻壓頂均已殘缺不全,磚雕、門窗、窗栿部分被偷盜,門廳屋脊已殘,寶珠正面裝飾模糊不清,八字墻磚雕部分已殘損。再如位于西塢街道孔峙村堂前的孔峙后門面民居,格局保存基本完整,東次間改建成兩層樓房,年久失修,屋面滲漏,導致部分建筑構件槽朽變形,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隱患,堂前現為村民舉辦婚喪喜事之用,安全隱患較大。1.3、部分建筑保存較差(初步統計有37處)。此類房屋基本為未定任何保護級別建筑,且長時間閑置,無人居住或無人管理,或租為外來務工人員,使用和保護不當,致使建筑保存情況較差。建筑群格局保存較不完整,基本僅存主體建筑,大部分建筑存在嚴重的結構安全隱患,如屋面長時間漏雨或局部坍塌,導致主要梁架構件槽朽嚴重;建筑大都年久失修,屋脊大部分坍塌,屋面瓦件缺失或松動碎裂,主要構件槽朽或嚴重損壞,門窗部分缺失,鋪地石板大面積缺失或碎裂等,新建、加建和改建現象較嚴重。如江北馬徑后新屋,年久失修,建筑單體破壞嚴重,房屋坍塌、傾斜、改建、搭建現象較為嚴重。北侖東岙山徐桴舊居,原有格局已不完整,建筑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總體保存較差,塔峙圃朝南正屋1980年被拆除,一間平屋已毀,朝西正屋局部已倒塌,私家庭園已變成菜園、竹林,格局極不完整。余姚謝和壽故居,整體格局尚算完整,但局部改制,保存一般,西首處圍墻已拆毀,主樓東次間、西梢間檻墻推到檐下,后墻東次、梢間后檐出挑,重檐改單檐,其余地面、門窗多有改制,前有違章建筑。蔣孝先舊居,解放后收歸國有,一度為武嶺中學宿舍,現廢棄不用,幾成危房,屋面漏水嚴重,地基下沉,建筑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損壞。芝珊洋房,現偏屋為后竺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用房、主樓有數間用于出租,建筑主屋墻體開裂嚴重,西北面圍墻大部分倒塌。2、利用和產權情況大部分為居住建筑,屬當地居民所有,如奉化鄉村的大部分建筑;部分建筑作為旅游開發單位,如奉化蔣氏故居建筑群、奉化武嶺公園、江東慶安會館、海曙觀宗講寺、象山陳漢章故居、鄞州區沈氏宗祠(沈光文紀念館)等約23處;大部分宗祠或多或少還維持原有功能,或在重要日子作祭祀使用,或作為老年人活動中心聚會場所,如鄞州蔡氏宗祠、江北張氏祠堂、奉化廟后周周氏宗祠和洪溪王氏宗祠等18處;其它如鄞縣縣立女中教學樓作為教育用房,法昌寺作為寧波軍分區軍事用房等,少部分建筑處于閑置荒廢狀態。部分建筑為公房,如海曙區煙嶼樓、翁文灝故居、載廬等為海曙房管處所有;海曙鄞縣縣立女中教學樓歸寧波市教育局所有,余姚市王守仁故居歸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有,江東區慶安會館歸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有,鄞州區沈氏宗祠由寧波市鄞州區文管辦所有,月湖蔣宅為寧波市政協所有,阮氏宗祠為余姚市臨山鎮文化站所有,青云藏書樓及議事廳為老年協會所有等約29處。部分建筑如宗祠為集體所有,如余姚陳氏祖堂、鄞州蔡氏宗祠均為集體所有,駐嶺學校舊址為集體所有等等約44處;開放景點一般歸開發旅游公司所有,如蔣氏故居歸溪口旅游集團公司所有,武嶺公園歸溪口旅游公司所有,約14處。大部分民宅為宅主私有財產,如象山陳漢章故居、北侖徐圣禪故居和奉化大部分民宅等約87處。二、現存主要問題(一)基礎資料有限,調研應加大力度目前涉臺文物研究基礎資料主要有寧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表、涉臺文物保護十二五規劃項目庫申報工作資料和當地文管辦提供的部分資料,完整性、翔實性和準確性均有所欠乏。在下一步工作中,應加強調研,一方面增大調查范圍,明確文物的內涵、位置和范圍等基本信息,爭取在數量上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以保護利用的角度,對涉臺文物的整體風貌(包括風貌特征、格局形式、結構特色、技術工藝等)、保存利用、產權和功能、居住人群及數量和已實施或計劃實施的文物保護利用情況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記錄,以促進涉臺文物保護計劃的及早制定和后續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二)文物認定概念欠缺 ,保存情況參差不齊涉臺文物有其特殊性,是指涉臺文物是指歷史上反映大陸和臺灣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體現兩岸同胞同宗同源的親緣關系,并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石刻和紀念性建筑等不可移動的文物。一方面,涉臺文物的認定主要側重文化內涵,凡與臺灣親情、血緣、情感等方面聯系密切的文物基本都予以認定。但就文物本身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文物風貌和建造藝術特色不突出,保存情況也普遍較差,有的甚至從文物角度看,已經失去了文物價值。兩者的反差會使人們對涉臺文物文物的認定產生誤解。此外,在認定的過程中,文物本體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占一個什么樣的分量?這些問題直接牽涉到涉臺文物的數量和分布等情況。故對涉臺文物的定義理解要深刻、全面。涉臺文物作為線路文化,整體性強,涉及范圍大,分布地區廣,保存情況參差不齊。少數文物由于當地文物部門比較重視或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已實施了保護工程,但大量文物尚處于無人問津的隨意狀態,保存情況堪憂。尤其大部門民宅,在涉臺文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約50%),大部分租給外來務農人員居住的房屋,格局凌亂,搭建改建現象較普遍,有的甚至將其中一間或幾間改為磚砌房屋,有的在原有房屋基礎上加建成為二層樓房,或在院落中新建偏屋等,這些現象對建筑的原有格局、風貌、結構和工藝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三)文物保護知識欠缺,文物建筑的維修和保護理念待加強除了建筑本體的安全穩定性,把握正確維修原則和實施合理利用計劃至關重要。在諸多的涉臺文物中,維修和利用不當的問題比較嚴重。例如,祠堂是家族的象征,當地村民較重視,一般會自發臨時加固或全面維修。建筑本體大多得到了有效保護,但在維修過程中,由于缺乏文物建筑維修知識和必要及時的指導,致使祠堂風貌和原有建筑工藝的保存受到一定影響,原真性被破壞。如位于江北區馬徑村的張氏祠堂,根據祠堂內碑刻記載,張氏祠堂曾于清光緒二十八年由族人集資重修,2006年族人又再一次集資進行了維修,排除了結構隱患,建筑整體穩定性較好,但在維修過程中,建筑原有格局作了微調,大殿與廂房之間的連廊未能得到恢復,對建筑部分缺失構件如戲臺部分裝飾性構件、大殿龍吻等進行了自主推測性復原,對大殿建筑風貌的原真性有一定影響。施工工藝比較隨意,又如位于溪口鎮五林村中心的五林吳氏五家祠堂,祠堂現作為村民辦婚喪喜事之用,為滿足使用需要,對建筑的格局進行了改動。對結構隱患部位進行臨時加固,如木柱腐爛以砌磚代替,已脫落構件采用木條打釘加固,缺失門窗用鋁合金門窗修復等等。對原有風貌損害較大,如象山阮氏宗祠于1998年重修,建筑整體改動幅度較大。(四)地下涉臺文物尚未涉及現在收集的涉臺文物資料中,基本都為地上文物。下一步應拓展地下文物的發現和研究,增加涉臺文物的調查范圍和類型。三、保護與利用舉措(一)摸清涉臺文物家底,建立翔實檔案進一步加強歷史和人文資料研究,確定涉臺文物名單,對文物的數量、分布、產權、類別和保存利用情況等進行詳細的記錄,形成完善而翔實的資料檔案。第一、拓寬思路,開展摸查,大力挖掘我市的涉臺文物。在現有數據和資料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調查,采取摸查的方法,打開思路,使我市涉臺文物在數量和質量上均有較大的突破。第二、對文物建筑的利用和產權進行詳細的記錄。第三、開展戶外調研,詳細調查文物建筑的保存情況,對文物建筑的整體格局、加建和改建情況、建筑主體穩定性情況、建筑構件情況、屋頂是否有漏雨、瓦片缺失情況、地面是否下沉、石板鋪裝等情況,進行詳細的文字和照片記錄。第四、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建議。(二)提升文物的保護級別,增加文物保護依據在我市涉臺文物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縣級文保點22處,約占總數的30%,70%為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多,保存情況差,并缺乏保護依據。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文物的價值內涵和建筑風貌等情況進行再勘察,首先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并提升部分文物建筑的保護級別,確定保護管理辦法。涉臺文物整體作為線路文化遺產,應設置專門的機構進行保護和管理,落實專項資金,確保涉臺文物的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三)采取分級保護方法,確定保護工程方案涉臺文物數量大,保存情況參差不齊,利用情況千差萬別。如同時同級別保護會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效率較低。在保護的過程中,應確定分級保護理念,一方面應在整體認定的情況下,按照人文價值和文物現狀進行分級,可確定為特別重要文物、重要文物、一般文物等,并分別制定保護措施,分期實施保護。另一方面,應根據文物的保存情況,確定實施保護工程計劃,確定瀕危遺產名單,盡快開展搶救性保護。對保存情況較差,文物局部損壞較嚴重的建筑和部位,進行搶救性保護,保證建筑整體和局部的安全。其次,展開針對價值突出、保存情況一般的文物進行全面性維修工程,延長文物建筑的使用壽命。最后,對保存情況較好的文物建筑,加強日常保養性維護,要落實管理制度,做到日常隱患排查和修繕及時到位。(四)確定整體保護方法,編制保護規劃涉臺文物作為文化線路,應在深入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以整體的思路進行價值的研究和保護,并編制保護規劃。保護規劃要以線路文化的角度,對我市涉臺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利用和展示方法。(五)分析涉臺文物特點,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對涉臺文物的保護,許多省市都走在了前列。如福建省于2010年04月就出臺了《福建省涉臺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規定》;廈門已公布了涉臺文物名單,進行了立碑保護,并頒布了《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我市也應根據涉臺文物的具體特點、類別情況和線路文化的特點,總結其它省市的優秀經驗,確定涉臺文物的定義、保護原則、保護工程的實施、管理機構、施工辦法、獎懲措施、經費來源和支出等,及早制定和出臺相關保護管理辦法,確保涉臺文物得要有效而全面的保護。(六)整合涉臺文物資源,開辟涉臺旅游線路一方面,政府旅游行政部門應將開放利用的文物保護單位納入旅游線路,以成熟景點帶動新景點;另一方面,挖掘文物的文化內涵,加強對涉臺歷史名人的事跡精神研究,逐漸增加涉臺文物主題文物開放,完善線路旅游。此外,及早開辟涉臺文物旅游線路游,充分利用涉臺文物史跡,吸引更多的島內臺胞到寧波尋根訪祖、觀光旅游,推動甬臺兩地的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七)加大宣傳力度,建立涉臺文物古跡保護交流基地市宣傳部門應加強宣傳,采用多種方式如拍攝以有關涉臺文物古跡為題材的宣傳片和制作有關宣傳資料加以宣傳,并通過電臺、報紙等及新媒體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和群眾的認知度。邀請國際、國內和臺灣相關領域專家,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研討會,就涉臺文物古跡的認定、保護、利用等問題進行交流。利用涉臺文物原住民等民間力量,搜集涉臺資料,挖掘涉臺文物的內涵,促進涉臺文物保護工作。整合寧波市現有涉臺文物保護相關的民間組織力量,加強涉臺文物保護的公益性廣告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涉臺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使涉臺文物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促進保護。根據涉臺文物的實際現狀情況,我市大部分涉臺文物均為未開放的文保單位(點)。目前,應對未開放的涉臺文物,通過樹立統一的標識系統與標志牌,印發相關的宣傳品等公眾告知性的方式,使廣大民眾與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其價值,并依法采取積極有效的保護與利用措施,逐步對其價值認定和有效保護起來,使其成為社會與公眾利用的文化遺產。 課題組負責人:徐炯明 王玉琦 課題組成員:江懷海 張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