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 山 濱 江 實 驗 學 校 教師介紹 | 羅云笛老師 長沙市麓山濱江實驗學校音樂教師,曾任音樂特長班日常教學及聲樂指導,所帶學校合唱團及班級合唱團多次獲得省市一、二等獎并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多篇教學論文及教案獲省市一、二等獎。 教育信條:教育應該關注人生的境界問題。 作品分享 “文學性的評述” 之內涵及其在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張前、王次炤曾在書作《音樂美學基礎》中提到:“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內容,更多的是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聽眾從音樂中獲得的具體感受是不可信的,也不意味著理論家對音樂作品所作的文學性的評述是臆造的。”在一線音樂教學中,師生們會接觸或運用“文學性的評述”來表現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尤其是音樂欣賞課,然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們往往會面臨如何選擇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或交流作品的內容及獲得的感受等難題。故本文將從“文學性的評述”這一角度切入,結合音樂教學中的實例,探討“文學性評述”的內涵及價值。 一、“文學性的評述”之內涵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評述”一詞指“評論和敘述”,而“文學性”一詞筆者更傾向于俄國形式主義流派的理解:“他們所說的 '文學性’主要是指文學作品語言形式的特點,即打破語言的正常節奏、韻律、修辭和結構,通過強化、重疊、顛倒、濃縮、扭曲延緩與人們熟悉的語言形式相疏離相錯位產生所謂'陌生化’的效果。”這句話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成,具有“文學性”特質的語言是一種具有修飾性的有別于日常生活的用語。而關于“文學性的評述”一詞,目前學界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也許可以借用《音樂批評學》中一段話來闡釋——“'藝術性’就是在基本分析的基礎上,以批評家個人的豐富情感,對批評對象做出富于個性特色的評述。……由于音樂批評與音樂創作一樣,也是需要采取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方式來實現藝術性的特征。所以在批評的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對批評對象進行各種形象化的描述,甚至會以詩化的語言與心靈去展開,這樣就會使音樂批評具有豐富的文采,這也是導致許多音樂批評文本自身就可以作為美文來欣賞的主要原因。”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領會出“文學性評述”即基于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對討論對象進行形象的描述或者詩化的語言,最終提出富于美感和個性化的一種評述;我們同樣也可以感受到“文學性”和“藝術性”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綜上,“文學性的評述”不僅具有形象細膩的特征,且具有一定的體驗與審美功能,能夠貼近主體的個性感受,故將其運用在具體音樂課堂中也許能帶來一些好的教學效果。 二、“文學性的評述”之實例 我們可以從課堂音樂教學中常出現的一些場景來舉例說明。比如德國音樂家舒曼曾經這樣評價肖邦:“如果北方的專制君王知道在肖邦的作品中,在他的瑪祖卡的樸素的旋律中有一個多么危險的敵人在威脅著沙皇,他會禁止肖邦的音樂的。肖邦的作品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法國大作家、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把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評價為“花崗石河床的溶巖的巨流”,他在聽了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響曲》后,以“全人類抬著英雄的棺材”的比喻來評價該曲。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對肖邦的《第六b小調前奏曲》的感受是“使人想起落在寺院屋瓦上的雨聲”。蕭伯青評劉天華二胡名曲《空山鳥語》:“風格優雅,情調愉快,簡直是一首田園詩,一幅風景畫,使聽眾沉醉于曲調之中,猶如西山爽氣撲人眉宇,精神為之一振。”這些優秀的文學性的評述要求評論者有深厚的文化修養,用生動形象的表述與讀者進行溝通,帶領他們進行想象和聯想,獲得審美。 當然,優秀的文學性評述也不僅僅出現在大家之手,當學生審美經驗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對樂曲的理解也更為成熟時,他們同樣能寫出符合音樂作品的文學性的評述。比如,某位學生對二胡作品《二泉映月》的欣賞評述——“遠處依稀見得,阿炳夾著竹竿,在紛飛的雪中,咿咿嗚嗚的拉著,發出凄慘的聲音,他意志堅強,骨氣剛硬在坎坷的人生里,向生活挑戰,對命運掙扎反抗。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以冷對冷,如泣如訴,大徹大悟,蕩氣回腸。”又比如另一位學生在聽《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一部分時的真切感受——“優美的旋律從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讓你覺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藍天白云、青草綠樹、鳥語花香的美景當中。一切都顯得恬靜而完美,預示著梁祝二人即將開始的歡樂生活……”從這兩段評述可以看出學生的描述雖然過多追求語言形式的美,但對作品的感受理解是真實貼切的。 三、“文學性的評述”之意義 優秀的文學性評述拉近了評論者與學生的距離,潛移默化中傳遞了信息,比如前文所提的《空山鳥語》這段評述,放在課堂前部分也就是審美感知的初期比較合適,為之后“深入化”的理性分析與觀點闡述作鋪墊。而舒曼評肖邦的這段評述則適合課堂后半部分有了一定的審美體驗后從審美感知進入文化理解的層面,能達到別有洞天,更上層樓的境界。“文學性的評述”讓學生獲得了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新課標在課程內容部分提出“3-9年級在音樂學科課程中設置'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編創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6項學習任務”,這是“新課標”首次把“評述”加入到課程內容。筆者認為,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表層情緒,更需要移情和內化,要把對作品的理解變成自己的情感去表達、交流和創造;但感受是抽象且模糊的,而顯化這一過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語言和文字。我們所提倡的“文學性的評述”之運用,是情感浸潤與自主體驗基礎上的理性思索,是身心特點與個體音樂經驗上的理性提煉,不是與感性經驗割裂而獨立對作品進行純理性分析、概括和評判的文字,而這恰恰對相較于小學生而具有一定感性音樂經驗且理性抽象思維快速發展的中學生來說十分的“友好”。因此,培養學生寫“文學性評述” 能鍛煉思維、豐富情感,有益于青少年音樂能力的提升和音樂素養的發展。 四、結語 在音樂課堂中使用“文學性評述”,教師們可以通過它提升音樂課堂功效,以滿足學生自主音樂需求、獲得音樂情感體驗、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最終培植出學生社會文化的涵養與素質,以實現音樂學科“真”(實事求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善”(善于進行價值導向),“美”(文化底蘊傳遞美感)的核心價值。然而在實際運用中,“文學性評述”既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也不是編造出一些戲劇情節來“講故事”或“角色扮演”,我們仍需與戲劇課、語文課有所區別,仍應以音樂為本體進行教育教學,體現音樂學科真正的意義。 圖文:羅云笛 審核:李 進 編輯:謝藝琳 |
|
來自: 新用戶5690995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