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焦慮障礙譜系;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強迫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能再攝取抑制劑(SNRI);苯二氮卓;三環類抗抑郁藥;舍曲林;帕羅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蘭;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氮平;阿戈美拉汀;曲唑酮;阿米替林;多慮平;丙咪嗪;丁螺環酮;普瑞巴林;勞拉西泮;氯硝安定;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齊拉西酮最近筆者關于焦慮癥治療的系列文章發布后,得到了不少朋友的關注。 有些朋友希望能更詳細的了解目前國內主流抗焦慮藥物的使用情況,每個藥有什么優缺點,使用方法是什么。 下面我就相對系統的談一談。 第一部分 抗焦慮藥物的種類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代表藥物】
SSRI在中國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指南中都是焦慮障礙的一線用藥,短期與長期治療均有顯著療效,身體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相對輕微。 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易激惹、胃腸道不適、失眠、性功能障礙、體重增加、焦慮水平增加、困倦、震顫。 為減輕胃腸道刺激,建議飯后服藥。 抗焦慮效應通常在2~4周后出現。 建議以小劑量起始,緩慢加量,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 5-HT和NE再攝取抑制劑(SNRIs)【代表藥物】
SNRI的抗焦慮效應2~4周后出現,對焦慮障礙伴抑郁癥狀和軀體癥狀者療效較好。 不良反應與SSRIs類似,其身體耐受性較SSRIs稍差。 三環類藥物(TCAs)【代表藥物】
這類藥物因存在明顯的抗膽堿能副作用,耐受性欠佳。 過量時可能出現致死性心律失常,存在嚴重自殺風險者避免使用。 苯二氮卓類藥物【代表藥物】
此類藥物抗焦慮作用強、起效快、療效好、副作用小。 可與SSRIs、SNRIs合用,尤其是在病情急性期,SSRI、SNRI類尚未起效時,短時應用此類藥物有較好療效。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鎮靜、困倦,長期治療可能影響注意力和記憶力(尤其老年患者)。 易產生耐受性,存在交叉耐受現象;長期應用會產生依賴性,包括精神依賴及軀體依賴。 過快或突然停藥,可能出現戒斷癥狀(焦慮、易激惹、失眠、疲倦、頭痛、肌肉抽搐或疼痛、震顫、頭暈、出汗、注意力集中困難等),大多可以耐受,但突然停用較大劑量的此類藥物,可能引起癲癇發作。 聯用其他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如酒精、巴比妥類藥物、阿片類物質、抗組胺藥),可能增強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所以存在物質使用障礙患者應慎用。 老年人應用時因精神運動性損害,跌倒、骨折風險增加,應當非常慎重。 5-HT受體部分激動劑【代表藥物】
無耐受性、依賴性,停藥后無戒斷反應,與苯二氮革類無交叉耐受現象。 鎮靜作用輕,不易引起運動障礙,無呼吸抑制作用,對認知功能影響小。 起效較慢,需2~4周起效。 常見不良反應:頭暈、頭痛、惡心、不安等。 NE和特異性5-HT能抗抑郁藥(NaSSAs)【代表藥物】
耐受性較好,無明顯的抗膽堿能、胃腸道不良反應,對性功能幾乎無明顯影響。 常見不良反應為鎮靜、嗜睡、頭暈、疲乏、食欲和體重增加。 適用于合并睡眠障礙者。 5-HT受體拮抗和再攝取抑制劑(SARIs)【代表藥物】
具有較強鎮靜作用,常見不良反應為頭痛、鎮靜、直立性低血壓、口干、惡心、嘔吐、乏力等。 褪黑素MT1/MT2受體激動劑和 5-HT2C受體拮抗劑【代表藥物】
可改善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急性期癥狀,并防止復發。 與SSRIs、SNRIs類藥物比較,對性功能影響較小,不易出現停藥癥狀。 適用于合并睡眠障礙者。 噻奈普汀該藥有良好的抗焦慮、抗抑郁作用,長期使用可減少焦慮、抑郁復發,對老年患者療效較好。 鎮靜、抗膽堿能、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較少。 常見不良反應為口干、便秘、失眠、多夢、頭暈、惡心、激惹或緊張。 圣約翰草提取物主要藥理成分為貫葉金絲桃素,對5-HT、NE、DA再攝取均有抑制作用。 適用于各種焦慮患者及伴輕、中度抑郁者,可改善睡眠。 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頭暈、疲勞、鎮靜,較嚴重的是光過敏反應。 氟哌噻噸/美利曲辛(黛力新)該藥為復合成分:
該藥物適用于輕、中度的焦慮及伴發抑郁患者,尤其是以下情形:
長期使用應注意錐體外系反應,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 β受體阻滯劑【代表藥物】
用于治療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焦慮患者,可減輕軀體性焦慮癥狀。 但是單獨使用對于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作用有限。 當事人存在以下情形者禁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代表藥物】
此類藥物一般不單獨用于焦慮障礙治療,通常是與一線抗抑郁藥合用,本身則僅作為二、三線藥物使用。 應注意鎮靜、體重增加、糖尿病、血糖、血脂異常或其他代謝反應、錐體外系反應。 抗癲癇藥【代表藥物】
這類藥物有心境穩定作用,可以緩解焦慮障礙的情緒激越癥狀。 一般不單獨使用,僅作為二、三線藥物使用。 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癥狀、體重增加、嗜睡、震顫、皮膚、血液系統的副作用。 使用時建議定期監測血藥濃度、肝功能。 普瑞巴林用于廣泛性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的急性期治療、預防復發。 僅作為二、三線藥物使用,一般不單獨使用。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困倦、頭暈、體重增加。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代表藥物】
此類藥物對于驚恐障礙、社交恐怖的療效非常突出,但是不良反應也同樣突出。目前僅作為二、三線藥物,一般不單獨使用,或者作為難治性焦慮障礙的應用。 不良反應包括睡眠障礙、頭暈、頭痛、口干、震顫、惡心、出汗、心悸等。且服藥時應忌服高酪胺飲食(煙熏、陳年或發酵的肉類和魚等)。 抗組胺藥【代表藥物】
鎮靜作用較輕,無依賴性、可用于廣泛性焦慮障礙。 第二部分 抗焦慮藥物治療的幾個特殊問題抗抑郁藥在兒童青少年中使用的自殺風險警示2004年FDA簽署了一項警告:抗抑郁藥在短期治療兒童青少年抑郁癥和其他精神障礙研究中增加了自殺觀念和行為的風險。這是依據24項安慰劑對照的9種抗抑郁藥治療兒科患者的臨床研究進行匯總分析的結果。 雖然隨后陸續發布的多項更大規模的臨床觀察,對上述警示持有不同結果;但是這個印象已經流傳甚廣,在醫生和患者家屬對抗抑郁藥的決策中,趨于保守和謹慎態度。 因此,此類藥物在兒童青少年中的使用,應該在嚴格評估療效和風險后決定,且在治療中應仔細監測。 但是也無需一概否定,因噎廢食,該用還是要用。 停藥反應常發生于長期治療基礎上突然停藥,甚至藥物減量后1~2周內,癥狀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可在1天至3周內消失。 停藥反應需要與疾病潛在的癥狀鑒別。比如失眠和緊張不安,既可能是停藥反應,也可能是焦慮癥狀在藥物失去壓制效應后原有癥狀的反跳。 醫生需要仔細詢問當事人感受的變化,并且和以前定期隨訪的癥狀表單進行檢核。 如果確定是停藥反應,應盡快恢復原治療。 合適的減量策略,是減慢減藥速度或逐漸停藥,甚至需要2~3個月的停藥過程。 苯二氮草類藥物的依賴風險臨床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作用時間短的藥物更易發生戒斷癥狀,可能停藥后很快發生,比如勞拉西泮、阿普唑侖。 作用時間長的藥物戒斷反應可能發生在停藥后2-3周,比如氯硝安定、地西泮。 |
|
來自: 新用戶4721rhvj > 《焦慮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