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女山山城 上古城子墓群 上古城子墓群和米倉溝墓群為國6并入國4,屬于“五女山山城”子項。上古城子墓群在永桓高速口收費站往前(到桓仁縣城方向)百余米處,路邊還有明顯的標志牌,它距離另一個國保“下古城子城址”也不遠。 這里屬于高句麗早期(約三世紀末)墓群,而國保名錄中將它斷代為“唐”,墓群控制地帶很大,一直向東延伸到渾江邊,而核心范圍已經建成了一個小遺址公園,里面無人管理,鐵欄桿的寬度,足夠讓人游刃有余出入,而無須飛檐走壁爬高上低的。 這一片大概有墓葬30余座,多為較大的方壇積石墓,以及小型積石墓,條石、鵝卵石堆筑。《后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載:“金銀財幣盡于厚葬,積石為封。”高句麗這種風俗沿用了六七百年,有磚家推測墓主可能是下古城子城址的居民。 冬日晨陽下,墳冢寒瑟,野草凄迷,在風中搖曳,遠山亙聚如屏障,南面工廠的大煙囪在肆無忌憚的噴冒,好似一炷香,霧氣飄在空中,虛化成輕云。地下的石頭不朽,墓主的悲喜已沉沒在歲月的輪轉中。 換錦花拍 “ 五女山山城 —— 米倉溝墓群 米倉溝墓群共有15座墓,分布在雅河鄉米倉溝村北面的小山坡上,一問位置村民們都知道。墓群北面是渾江,其余周圍都是農田。將軍墓最為高大,兀顯在平地上,為4世紀高句麗時期的墳冢。墓主失考,可能為貴族等身份。 將軍墓是封土石室墓,原為覆斗型,歲月的風吹雨打,變成了今天的饅頭型,封土高約8米,它是一款壁畫墓。將軍墓的東邊木柵欄圍住的還有4座墓,只有一墓標有編號M13,再往東有疑似的墳包,但都不像有高句麗特色的積石墓。 換錦花拍 “ 望江樓墓地 望江樓墓地,一個漂亮名字的墓地,它和下古城子城址都在渾江的西岸,大概曾有一樓,可眺望悠悠江水。導航到一個廢棄的游樂場,往左小路走到頭,就國保碑,碑四仰八叉倒在地上,質量不錯,沒有摔得四分五裂。 望江樓墓群是桓仁最早的高句麗時期的積石墓群,時代約一世紀前后,一共有6座墳,不遠處有個房子,不知是梨園還是墓地的看守房,里面無人,房子邊直接上去,積石墓南北方向一字排開。 上面樹草纏繞,好在冬日無樹葉干擾,否則低矮的墓很難發現。墓覆蓋不規整石頭或圓滾的鵝卵石。墓葬上世紀七十年代遭到盜掘,后來也考古過,從出土的器物判別,當為高句麗時期的貴族墓。 “ 雅河流域墓群 —— 聯合村 大雅河發源于桓仁、本溪縣交界處的草帽頂子山,從桓仁雅河口村匯入渾江,其流域有高句麗早、中期的墓群,包括普樂堡鎮的大青溝墓,雅河朝鮮族鄉的彎彎川村墓、聯合村墓、雅河村墓、董船營村墓等,它們均為大小不一的積石墓。 順G201國道先去了聯合村,問村民石頭墓在哪里,指著說:“這面沒有,在村的外面,你看那不就是,可多了,村里也有,那個有牛的院墻旁邊就是。”村中的這片平地大概有5座積石墓,被村道和農家所包圍,墓的間隙處是村民可利用的菜地。 有的積石墓只露出兩塊石頭,有的覆蓋著草,有一座石墓裸露在地表,可見石墓壁,上面壓著青石和鵝卵石,這些小型墓應該屬于低等級的平民墓吧。 “ 雅河流域墓群 —— 彎彎川村 從G201國道返回到彎彎川村,墓地在村外,通灌鐵路高架下就是,國保碑也立在國道邊,這一片約有10幾座積石墓、方壇積石墓,其中M3、M4兩墓相連,長約35米、寬約5米,是彎彎川最大的兩款墓,墓主估計是身份比較高的人。 積石墓的周圍還有幾座現代墓混雜,墓群的那邊就是大雅河,冬日里寂寂寒水成明鏡,冰凌斜撐只待暖春,河水直視無礙,是像九寨溝一樣泛著清澈動人的顏色。現代墓還有人名,多少年后,它們和這些高句麗墓一樣,最終都融化在無名的過往中。 換錦花拍 “ 雅河流域墓群 —— 雅河村 雅河村墓偏離省道,也有國保碑立著,前面看見有蒼松翠柏,以為是積石墓,過去一看是新墓。這一片都是農田,只看見一座積石墓,打卡走人。■ 陽春召我以煙景 與同好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