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生老師簡介:李家生,男,醫圣故里鄧州人,河南中醫學院畢業,從事教學和臨床工作近五十余年,一直從事《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專業教學,原張仲景國醫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南陽市首屆名老中醫。李老師認為六經皆有表證,擅長應用經方治療感冒、無名發熱、哮喘、肺結核、慢性鼻炎、小兒疳積、月經病、產后病、中風后遺癥。疑難雜癥。) 六經皆有表證是李家生老師重要中醫學術思想之一。善用解表治療常見病、疑難病、跟師侍診發現許多疾病,李老師通過解表法治療每獲良效。此法雖然是老師從事近五十在教學和臨床中總結而來,但是李老師不認為此法是自己發現的,李師認為此法醫圣早已說明,只是許多臨床中醫謂仔細斟酌體會應用罷了。李師這樣講之所以醫圣把書名命名為《傷寒論》,不單純因為古人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傷于寒而發于熱”有關,主要是一傷寒古代認為是大病,導致人死亡率最高的一個疾病類型,限于那個時代,中國統一也就是也就四百多年時間(據歷史記載兩漢四百多年,秦朝15年。)這個時間醫學也是一個百家證明的時代,加之漢朝穩定這幾百年時間思想文化和人類對于自然和科學的認知也在不斷的完善,到漢朝末年中醫的學術思想也上升到一定層面,仲景由于漢末的戰亂和自己的學識,在親身經歷親人,朋友、以及故里和工作地周邊百姓因疾病而歷史的痛苦,不斷總結臨床經驗終于書寫形成千古著作《傷寒雜病論》。在這經驗和學術積累的過程中仲景已經認識到六經皆有表證的學術思想,只是限于當時社會,書籍主要以竹簡形式保存,并且是以刀刻文字,因此在六經病篇以中風的形式表達了這個主題思想。 ![]() (本文作者我的老師秦立志,祖傳中醫,三十年臨床經驗,善用經方,能做到講傷寒,用傷寒,在中醫方面經常冠以“臨診碎玉”在公眾平臺發表自己觀點。今將秦老師給我們講解的內容發表供大家學習。) 在《傷寒論》中表證是后世給與的中醫名詞概念,一般多以傷寒或者中風這兩個詞匯來代表表證。表證是由于外邪侵襲人體后所發生的疾病。從六經病來分,首先三陽病為表證,三陰病為證。另外還有一種辨別方法太陽病為表證,陽明病為里證,少陽為半表半里證,這是陽經疾病。單純陰經疾病,太陰為表證,少陽為里證,厥陰為半表半里證。 就太陽病而言太陽傷寒、太陽中風為表證,太陽蓄水和太陽蓄血為里證。 而少陽病因為經絡氣血之特性只有中風證,264 條指出:“少陽中風 , 兩耳無所聞, 目赤 , 胸中滿而煩者 , 不可吐下。”265 條 :“傷寒 , 脈弦細 ,頭痛發熱者 , 屬少陽。”少陽篇只提到疾病診斷標準和疾病分型,治法和禁忌,沒有明確疾病治療方劑,后世多采用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和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但是相對柴胡桂枝湯證而言,柴胡桂枝湯證為表證,小柴胡湯證相對層次較深因此是少陽里證。另外對應小柴胡湯證而言,143條“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婦人熱入血室證是里證。 對于陽明病,194條:“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明確提出陽明中風概念。234 條指出 :“陽明病 ,脈遲,汗出多 , 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235 條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 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明確提出了陽明表證中風的概念,只是沒有陽明傷寒和中風理論區別,還是根據脈證采用桂枝湯和麻黃湯來治療。上二條是陽明表證,而三承氣湯證為陽明里證,相對與蓄血而言為陽明里證,白虎湯證為陽明表證。 在太陰病篇第274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277 條指出:“太陰病,脈浮者 , 可發汗 , 宜桂枝湯。”此二條是太陰表證,對應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為太陰里證。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技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技加大黃湯主之。雖有表證但是間雜有理證,這里主要說明單純表里證,因此不過多敘述。 少陰篇301 條指出 :“少陰病 , 始得之, 反發熱 , 脈沉者 ,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02 條 :“少陰病 , 得之二三日, 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以二三日無里證 , 故微發汗也。”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為少陰表證,附子湯證、桃花湯證、黃連阿膠湯證、白通類方證、真武湯證均為少陰里證。 厥陰病篇第327 條指出:“厥陰中風 , 脈微浮為欲愈 , 不浮為未愈。”329 條 :“厥陰病 , 渴欲飲者,少少與之愈”。雖然沒有具體治法但是明確提出厥陰表證的診斷之標和概念。通過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相對而如烏梅丸證,四逆類方證、干姜黃連黃芩湯證、白頭翁湯證、吳茱萸湯證和厥陰熱結旁流證均屬于厥陰里證。 以上只是我在學習傷寒和從事傷寒教學和臨床中總結的理論型條文依據,在清代傷寒大家尤在涇已經在其著作《傷寒貫珠集》中這樣講“夫風寒中人,無有常經,是以傷寒不必定自太陽,中寒不必定自三陰。論中凡言陽明中風,陽明病若中寒及少陽中風,太陰少陰厥陰中風等語,皆是本經自受風寒之證,非從太陽傳來者也,學者辯諸。”尤在涇早在清朝時期已經發現這個問題,明確指出六經外感的概念,無有常經就是不是絕對就侵襲太陽之意,雖然多認為是六經直中,但是實際是一個感受外邪疾病的形成過程。另外對于表證和里證而言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層次區別,并非所謂表的疾病邪氣只是限于肌表,限于肌表的疾病多見太陽病,但是太陽病也有表里,這個容易理解。相對其它經表里我們可以理解為本經所屬層面的深淺或者這已經臟腑和所屬人體體表經絡循行線路之間的聯系,這就是我們學習《傷寒論》中六經疾病外邪直中的理論依據。臨床診斷表證還要依據脈證和癥狀綜合診斷,我們中醫經常說有“有一份惡寒便有一份表證”。李老師認為臨床太陽病脈可以出現陰陽俱浮、俱緊、或俱緩,但是關于脈象的緩和緊并不是以脈條至數區別,而是以脈跳緊湊與否區別緩緊。弦緊而脈區別一個是象形來區別,弦脈如按琴弦,緊脈如轉索之無常,但是不是所有的脈象均象書上所說,往往實際臨床由于邪氣所在經絡臟腑不同和人體氣血虛實之不同,出現細緊脈、細弦脈,浮緩脈、沉緊脈、弦數脈、總體來說多見緊脈、數脈、弦脈、或者單純一部或者兩部出現,并非如書上所言。 綜上所屬書寫此篇文章的意義在于,我們臨床辨清表證,從標論治,使邪氣從表而結,可以解決許多臨床所謂疑難雜癥,結合李師多年經驗并不像仲景在太陽篇所說一樣解表之法過汗亡陽、仲景在《傷寒論》中多次提到中風或傷寒過汗或者再汗、復汗、誤汗、再汗、或者再逆等導致疾病發生。又在桂枝湯條提出桂枝湯禁忌條文,以麻黃九禁條文,是為了合理科學的掌握汗法應用原則,并且在《傷寒論》后附上辯可汗脈證并治篇和不可汗脈證并治篇。另外晉·太醫令王叔和再整理《傷寒論》論過程中特別把八法證治禁忌可XX脈證并治和不可XX脈證并治整理出來的意義就是在于然后學者合理科學應用每一種中醫治療大法。因此仲景又在六經病每一篇列舉各經中風,一說明疾病發生與外邪的關系和對于外邪疾病的治療思路,貫穿六經皆有表證的理論指導思想。并不是太陽必須應用汗法,陽明必須用清法、下法,少陽必須和法、太陰少陰必須溫里,厥陰必須應用清上溫下之和法,關鍵在于辨病和辯脈證,并治,就是咱們后世所說的辯證論治。 學習上文思路結合李老師《河南中醫》1993年03期發表的文章《太陽中風傷寒證數脈辨疑》,和我發表的跟師筆記·論《傷寒論》“辨XX病脈證并治”臨床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