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治療方法多樣,除口服湯劑外,中醫外治療法在中醫治法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成就了當今中醫養生館蓬勃發展。 中藥臍敷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的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歷史悠久,它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敷貼于患者臍部,通過經絡傳導、滲透入體內,從而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用以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 臍位于腹部中央,曾是連接母體與胎兒血脈的紐帶,是胎兒時期的遺跡,此處皮膚較薄,缺乏脂肪組織,皮下血運豐 富。藥物直接透皮吸收,易于滲透、彌散,作用較直接,是皮膚用藥較理想的部位。 ![]() 臍部 最重要的是中醫認為臍是經絡的重要樞紐,“神闕穴”即位于此處,神闕即神氣通行的門戶,歷來被醫家視為治病要穴,具有溫通經絡、調理胃腸、益氣固脫、調和氣血的功效。 同時臍為任脈的重要腧穴,又為沖脈循行之地,沖脈乃經脈之海,任、沖二脈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臍部用藥可通過經脈分布全身。 中藥臍敷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其不但治胃腸疾病,也治全身性的疾病。 結合中醫的經絡特點,目前中藥臍敷療法主要治療以下疾?。?/p> (1)腹痛:若為虛寒型腹痛,表現為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等,可選用丁香、肉桂、細辛、高良姜、小茴香、吳茱萸、白 芥子等藥物溫中散寒止痛。 若為氣滯型腹痛,表現為腹部脹滿疼痛、竄痛,疼痛常隨曖氣、腸鳴、矢氣等而減輕者,可選用木香、烏藥、延胡索、制香附、川 楝子等藥物行氣止痛。 (2)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大 便 ??; 甚至呈水樣,可選用石榴皮、生地榆、五倍子,如是慢性腹瀉,伴有脾胃虛寒者,可用丁香、肉桂、細辛、高良姜等。 目前市面上所售的腸胃散貼劑主要藥物有肉桂葉、吳茱萸、艾葉、砂仁、丁香、陳皮、茯苓、崗松、大葉桉葉。主要功效溫中散寒,燥濕止瀉。本品用于寒濕蘊結所致的泄瀉,腹痛腸鳴。 ![]() (3)腹脹:腹脹多由氣機阻滯,引起腹部脹滿不適,可選用烏藥、沉香、木香、大腹皮、萊菔子、川楝子理氣消脹。 (4)便秘:大便干燥、排出困難,數日一次、腹脹、腹痛等癥狀,可選用大黃、芒硝、枳實、木香、厚樸、檳榔等理氣通便。 (5)急性胰腺炎腸麻痹:可用大黃、芒硝等量,共研細末,用生理鹽水攪拌成糊狀,置于肚臍上,外用膠布蓋住,每24小時換藥一次,三天一療程。 (6)肝硬化腹水:可取甘遂 、甘草 、車前草、水蛭等利水。 (7)失眠:可取酸棗仁、夜交藤、柏子仁等養心安神藥物。 ![]() 臍部 敷臍療法的注意事項: (1)選藥應辯證論治,品種應少而精,劑量也不宜太多,一般以芳香走竄、溫通透絡之品為 主,取芳以化濕,香(竄)以循經、醒脾,溫以散寒的功效。 (2)用醋、酒、蜂蜜等溶劑調成糊狀,直接貼敷于臍部,貼敷之前應清洗臍部,讓其干燥,藥應用膠布或膏藥予以固定,一般保留數小時即可,每天1-2次。 (3)臍部容易在敷藥時發生皮膚損傷,發生潰爛,應注意保護。 (4)在臍部敷藥的同時,應積極尋找病因進行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