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黃芪生四兩(120g),當歸尾二錢(6g),赤芍一錢半(4.5g),地龍一錢(3g),川芎一錢(3g),桃仁一錢(3g),紅花一錢(3g)。 本方出自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和痿癥的有名方劑,將補氣和活血化瘀結合運用是王清任對臨床治療法則的重要發展。 王清任認為,中風半身不遂之本源于元氣虧損。元氣充沛,則充滿于周身經絡之中,運行不息。元氣一虧,經絡不能充滿而出現空隙,此時流動不息之元氣向空隙之處歸并。當元氣虧損至全身只剩下五成之氣時,所剩之元氣將歸于一側,則另一側無氣之肢體就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癥。此外,王氏還指出,中風多種伴隨癥狀亦多與氣虛有關,如口角流涎是由于氣虛不能攝津,舌強語謇是由于舌之半邊無氣。基于此,王氏論治中風,主張以大補元氣,兼以活血化瘀通絡之法。補陽還五湯是其治氣虛血瘀諸證的著名方劑,使氣足,血行,瘀去,絡通而還將缺“五”歸還補齊,氣行周身則“十”全矣,故名。 本方特點為重用黃芪四兩。意在補氣為主,扶正以固本,并兼顧血瘀之標,方中選用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而不滯,當歸尾、川芎養血行氣不傷正,地龍搜剔經絡,使瘀祛絡通,本方乃王氏在上方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基礎上,對葉天士久病入絡學說多有發揮所創制,在補氣血基礎上加用蟲類搜剔、芳香通絡,對中風后遺癥尤其中風偏癱尤為有益。 臨證時方中生黃芪宜從30~60g開始,逐漸加量至120g。本方需久服方能顯效,愈后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文中提到的中藥方子,僅供作為中醫文化學習交流,不可擅自作為臨床使用經方! |
|
來自: 昵稱6582038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