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亦能在寒冷的冬季給人以溫暖,無論是在外的游子還是歸家的兒女,家鄉的美食永遠最令人牽掛。來看!此刻冒著熱氣的山西美食正在向你招手。 一、“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刀削面 ![]() 面食是山西美食的精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對于南方對米的熱衷,山西人同樣將面食文化演繹的淋漓盡致。其中,山西大同的刀削面最為有名,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也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將面粉和成團,一把弧形的刀,把面片一片一片的削進滾燙的開水鍋里,出鍋的面條不像其他面條一樣又細又長,而是中間厚兩邊薄,像柳葉一樣。吃的時候配上各種口味的臊子,對喜歡吃面食的人來說絕對是一種享受。 二、“凡冬月客到,以肉及雜味置大碗中,注熱酒遞客,蓋以避寒風”—頭腦 頭腦是太原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滋補食品,頭腦位居太原名吃之首,從農歷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間,太原各飯店都爭相推出頭腦。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經常食用具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損的功效,晨起食用效果更好。 三、“賣刀買犢,賣刃買牛,游刃有余”—平遙牛肉 平遙古城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產自此地的平遙牛肉不僅是平遙縣的特產,更是中國國家地理的標志性產品,被稱為“中國金牌旅游小吃”,久負盛名的平遙牛肉早在明清時期就已譽滿三晉。平遙牛肉之所以好吃,離不開其獨特的制作工藝,不論是屠宰、切割,還是用鹽、用水,都極其講究,獨有的腌制配方,造就了美味的平遙牛肉。 四、“聞香下馬,知味停車”—豆面饸饹 豆面饸饹是山西西北部特有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常見的做法是用面粉和黃豆混合而制,煮好的饸饹面顏色微黃,水煮不斷,可以隨意搭配各種澆頭食用,除了具有湯清味美、冷熱均可等特點外,還具有利口開胃、增強食欲、解除便秘等特殊功效。 五、“三晉一味”—過油肉 過油肉是山西傳統名菜之一,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各地的做法配菜均有不同,但最著名的要屬大同、太原、陽泉、晉城過油肉。不管是從選料到刀工,從腌浸到烹飪都是與眾不同的,特別是在調味料的運用上,具有獨特之處,體現了山西人愛吃醋的特點。過油肉質感外軟里嫩,芡汁透明,不薄不厚,好吃不膩,既可佐酒,又可用來拌米飯和面食,是一道很美味的佳肴。 六、“恒山風來立夏寒,斬盡胡韃腹肌寬。幸有御膳粉宴餐,太宗將士皆得歡。”—渾源涼粉 渾源涼粉是大同市渾源縣一道特色小吃,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蠶豆為原料,是大同涼粉的代表。相傳,唐太宗李世民于立夏之日御駕北征至恒山腳下,饑渴難耐、乏困至極之時,隨從薛仁貴將薛家府秘制的涼粉奉上,李世民食用后,饑渴頓消,精神煥發,特賜封為渾源涼粉,薛仁貴遂賦詩一首《護駕翠屏峽》。渾源涼粉清亮、滑嫩、爽口,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涼絲絲”,樸而奇香、香而純正,堪稱北岳一絕。 七、“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莜面栲栳栳 作為山西高寒地區著名的傳統面食小吃,'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品,因其形狀象'笆斗',民間叫'栳栳”。它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制作精致,吃著有筋,耐饑抗寒,富有營養,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 八、魯迅《孤獨者》:“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是運城的特色甜點,它并非用水煮過,而是一種油炸點心,自古就以“香甜可口,酥沙不膩”而聞名,曾被列為貢品。相傳康熙皇帝巡行路經運城聞喜時,聞喜官紳為迎接圣駕,遍選名師治宴。席間,皇上覺得煮餅滋味獨特,為其命名“煮餅”。聞喜煮餅形似圓月,外皮粘滿白芝麻,吃起來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膩,久不變質,老少皆宜。 《舌尖》里有一句話說:“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的確如此,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看似平淡的一日三餐,卻成就了我們記憶深處最難忘的美味與溫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