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三月,大自然生機蓬勃,萬物始生,天地正式步入春的季節。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告別嚴冬,春天是人體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也是肝氣升發的季節。此時應季補陽,促進體內陽氣的升發,是個很好的養生方法。 春季艾灸補陽氣 很多人會選擇用艾灸來調理身體。艾灸是中醫居家保健常用的一種方式,一年四季都適用。尤其是嶺南地區,春雨綿綿,回南天濕氣旺盛,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濕邪入體而引發濕邪,艾灸溫陽祛濕最為合適。 艾灸是以“灸”為法,以“艾”為材料,把艾葉制成艾條或艾柱后點燃,靠近或接觸施術部位或穴位,通過溫熱刺激局部穴位,借助腧穴將治療作用沿經脈傳至身體各處,并發揮調整臟腑陰陽的作用,以達到一定治療效果。 艾葉性屬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扶助陽氣,升陽舉陷;另外,艾灸還有溫經寒邪、消瘀散結等功效。《名醫別錄》中說艾是“主灸百病”;《本草綱目》中也提到“艾葉苦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可走三陰,逐寒濕”。 艾灸也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未病施灸有防病保健、益壽延年的作用。《備急千金要方·灸例》記載:“凡入吳蜀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瘟瘧毒氣不能著人也。” 現代研究表明,艾灸通過光、熱及化學刺激等綜合作用,引起局部腧穴的反應,并沿經絡向遠方傳導,可調控神經、免疫、內分泌與循環等系統,從而發揮其抗炎鎮痛、調節代謝及增強免疫、改善循環及預防保健等作用。 居家艾灸方法多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因其簡單有效、操作性強,有針藥不能到達的優勢,艾灸法一直廣受大眾歡迎。許多方便、隨身使用的艾灸器具也應運而生。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艾灸工具有以下幾種: ①隨身灸盒。木制灸盒在臨床上更為常見,木制灸盒雖不及不銹鋼灸盒操作方便,但取穴要求無需十分準確,施灸孔范圍大,僅需要家人協助操作,把艾柱點燃扔進灸盒網格即可進行艾灸。 ②銅罐隨身灸。材質主要為黃銅,外觀華麗精致,系上綁帶能固定在穴位上,配合布套覆蓋能達到無煙效果,深受家庭喜愛。但需要注意的是,銅罐中含有銅和鋅等金屬元素,加熱過程中金屬直接接觸皮膚,容易導致過敏反應,因此建議配合布套使用。 春季艾灸,穴位很新的 春天肝氣升發,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而向上疏泄,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肝氣疏泄不暢,就容易郁熱或化火。 根據五行生克,肝屬木,木克土,而脾屬土,如果肝的氣機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加上春季濕氣重,濕邪容易困脾。 因此,我們在進行艾灸時應該多灸調理脾胃和補陽氣的保健穴位,而避免直接灸肝經的穴位。 大椎穴 大椎屬于督脈,為諸陽之會,人體所有陽經都經過大椎穴,與督脈相交會,故大椎又被稱為“陽中之陽”,可統帥全身之陽氣。艾灸大椎穴可助陽以散里寒,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定位: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后正中線上。 艾灸舉例:艾條懸灸距離皮膚2~3cm,灸15-20分鐘,每日1次。 足三里穴 《醫說·針灸》提出“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說明常灸強壯要穴能夠強身健體,抵御外邪,而足三里穴作為強壯第一要穴,取其艾灸,首當其沖。 足三里穴歸屬于足陽明胃經,陽明經多氣多血,足三里穴又為補虛要穴,可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正氣,從而起到強壯補虛保健的作用。 定位:位于小腿外側,犢鼻(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旁開1橫指。 艾灸舉例:在雙側足三里穴上同時施灸,艾條懸灸距離皮膚2-3cm,灸15-20分鐘,每日1次。 中脘穴 中脘穴在腹部的中上部位,現代解剖剛好正對胃的主體,對于調理脾胃疾病的效果是最好的,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 定位:位于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艾灸舉例:在穴位上方懸灸10-15分鐘,每天1-2次,可與神闕穴同時灸。 神闕穴 神闕當元神之門戶,有回陽救逆之功效。艾灸神闕穴具有溫通元陽、復蘇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的功效,自古即是保健要穴。 定位:位于肚臍2023。 艾灸舉例:在穴位上方懸灸10-15分鐘,每天1-2次,可與中脘穴、氣海穴同時灸。 氣海穴 氣海穴為任脈的首要穴道,為丹田之所在,稱為生氣之海,艾灸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之功。 定位:肚臍下1.5寸,位于肚臍和關元穴中點。 艾灸舉例:在穴位上方懸灸10-15分鐘,每天1-2次,可與神闕穴同時灸。 艾灸的禁忌癥與注意事項 因為艾灸操作簡單,容易上手,所以,很多人會自己在家進行艾灸保健。但其實,并非所有人都適合艾灸,甚至有些人使用艾灸后會導致病情加重的情況。 艾灸主要用于虛性、寒性病證,對于實熱證疾病就不太適宜。其次,孕婦下腹部及腰骶部、極度虛弱者、過勞、過飽、過饑、醉酒等人均應慎用艾灸。 另外,艾灸期間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艾灸前,休息平靜,運動后、飽飯后不宜立即艾灸。 艾灸時,請關小門窗,不開空調,避免吹風受涼;保持心情平靜舒緩。 艾灸后, 半小時內避免冷水洗手或時尚;可飲用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便于排毒; 如果你對推拿、針灸有興趣 如果你想系統學習中醫 如果你想改善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