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重量級官媒: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等都在關注教育部的一個新文件《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教育部同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5個部門共同印發的文件。我的朋友圈也被《方案》刷屏。 我看了下,這些措施其實早已有并且一直在推行,《方案》只是匯總后成文件在全國鋪開而已。 方案目標
《方案》主要的目標是: - 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 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
- 建好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專業點、30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一些符合國家重大戰略要求的重要學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優勢學科專業集群。
- 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
- 到2035年,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看了這些目標,教育界以及關心教育動向的朋友會發現這些目標中的詞都不陌生。
調整的原因和歷史“優化調整高校20%學科專業布點”是很多人討論的熱點。這件事從2017年起就開始做了。在2017年2月,在復旦大學召開了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會上提出了“新工科”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一提出來就受到了官方和教育界的重視。2018年3月,高教司司長吳巖在南方科技大學明確提出,教育部將正式推出四個“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這就是俗稱的”四新“建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學校在不停調整專業,新開設專業或者撤銷某些專業。比如,2021年,新增了1961個專業點,撤銷了804個專業點。從2012年到2021年,增設了1.7萬個專業點,撤銷和調整了近1萬個專業點。因此,到2025年,優化調整20%的專業布點,不是大問題,大部分的工作已經做完。”四新“建設是應時而生,因為教育的發展一般說來都是落后時代,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高校,很多專業設置本來就比較急功近利。很多人說我們學習了蘇聯的教育模式,專業分工太細。但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不錯,培養出了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2000年后,我們開始學歐美大學的模式,寬口徑、重基礎。這方面的改動一直在進行。第二個原因,進入21世紀后,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少學科雖然名字沒變,但學科的內涵、基本理論要求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所以不少學科要重新調整,尤其是跟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三個原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貿易戰,對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從高考的選科開始,數理化等理工專業大大加強。全國上下拋棄歌舞升平的思維,重新撿起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還有疫情的影響,疫情凸顯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所以國家要大力建設公共衛生系統和培養人才。哪些學科被優化調整?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其實并不關心這些事情的起源和歷史,更關心的是,我該讀哪些專業,對我有何影響。優化調整分兩大塊。一塊是新增專業,一塊是撤銷專業。對于新增專業,有的是國家急需專業,有的是新技術、新科學理論的應用。這些專業總體來說是發展方向,但要注意,不是每個專業都非常好。比如,一開始是物聯網,現在的元宇宙,概念太新潮或者比較含糊,用人單位不知道如何招聘。還有,雖然專業不錯,但阿狗阿貓都上,有的學校師資力量不強,或者培養的人過多,社會容納不了,也不行。所以對于新專業,大家要小心辨別。對于撤銷專業,則非常簡單,肯定不太行,有的是專業就業不行,有的是專業名稱不符合實際。如果你對這些專業的升學和就業途徑不太了解的話,盡量避免這些專業。比如,2021年撤銷最多的專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服裝與服飾設計、信息與計算科學、教育技術學、行政管理、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廣告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廣播電視學、市場營銷、表演、工業工程等等。大家愿意的話,可以把這幾年撤銷專業的新聞仔細閱讀一下,就明白哪些專業不行。這些專業跟就業密切相關,只關心就業市場也能推出差不多的結論。其他的話”四新“建設確實挺好,我們很多專業設置,以及專業教學都很陳舊,需要更新。但是,名稱改變只需要一秒鐘,但老師還是那些老師,所以是不是實質內容都會發生改變?這需要打個問號,不同學校可能效果會不一樣。其次,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其實很費心思,不是簡單的加減法,需要做化學。現在一方面各課程的學時在縮減,但另一方面每個課程的內容在增加,主要的改革在給學生增加課程上了。現在的大學生功課緊張到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玩耍,談戀愛,了解社會等等事情了。因此,在優化調整課程時,需要更大膽和更本質的做法。第三,這幾年四新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等等新名詞層出不窮,希望這些提出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而不是官方為了自己的KPI而弄出來的政策。在政策實行中,切記一刀切,切記搞表面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