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的愿景:讓學校成為師生真正生活的地方 文//胡艷杰 劉艷萍校長所說的話,是我們每一位家長、每一位老師所向往的。因為,就目前全國的中學來看,學生學著不開心,教師教書不幸福,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如果你想要學校改變,想要創造教師幸福、學生快樂的校園生活,可以從哪些地方入手呢? 劉艷萍校長的思路是: 作為校長,首先明確自己的信仰,傾聽廣大老師的聲音,找到學校老師們共同的戰略目標。比如:建設一所受人尊敬的老百姓身邊的好學校。 其次,找到實現共同目標的路徑。 一是教師的高度。教師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水平,也決定著學生的成長水平。以學術的力量引領教師的發展。劉艷萍校長說的一句話令人醍醐灌頂:當一個學校行政力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學術就沒有了成長的空間。 看看我們的周圍,是不是行政管理的權力過大到窒息?上次有個網友在“今日頭條”我的一篇文章下面評論說:管理致死。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管理的弊端。若不是有切身的體會,怎會一語中的? 在這種管理之下,老師們如同籠中永不停歇的小倉鼠一樣,日復一日地疲憊、煩躁。漸漸失去了個性,也沒有時間去創新、鉆研教法、研究課堂。 劉艷萍校長說,取消那些無意義的過分干預教師的措施之后,教育沙龍、讀書沙龍、教學沙龍紛紛出現。教師們開始聚焦課堂,研究課程。 二是學校成立一系列課程項目組,讓老師們參與到課程的研究當中,用課程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畢竟學校應該是靠課程吸引學生的。 比如說,前幾天我在北京四中的公眾號里看到的戲劇節。現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話劇。可以開發出與之有關的課程,讓學生選修。 我想起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的一篇文章《開發課程與開發自己》。學校安排學法律的小解做法律顧問,同事還讓他教一門法律選修課。他提出用自己的專長帶學生搞了一個“模擬法庭”。他不僅從社會上選取一些案例模擬審理,還把校園里發生的一些矛盾作為審理研究的對象。學生們參與的熱情很高漲。 李希貴校長也做過“語文實驗室計劃”的研究。首先幫助學生確定“階段閱讀數目”,不同的年級讀不同的書籍,不同的階段讀不同的文章。裝備特色閱覽室(配備的有書籍、刊物、報紙)、自修室。然后還有一些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寫作的沖動。比如,記者團的學生把采訪莫言的過程寫出來,足球隊的學生把挫敗的原因分析出來,都成了真實自然的好文章。 李希貴校長在“語文實驗室計劃”之后,英語課、歷史課緊隨其后。自修理念、泛讀的收獲,讓學生不僅收獲了語言層面的知識,更收獲了文化層面的積淀。后來,其它學科都提出了建立學生自修室的要求。 高密一中學生自修樓使用規則:
我們從這些實例可以看出:課程無論怎樣改革,如何創新,一定要必觸及教育真諦,接近學生成長規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