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汪受傳是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長期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多年,有著豐厚的中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對小兒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的診斷治療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研讀汪受傳的病案及臨床侍診,獲益良多。現將汪受傳診治ITP的經驗總結如下。 臨證治則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新診斷及持續性ITP多以實證為主,汪受傳認為臨證一般可分為風熱傷絡和血熱妄行證。肌衄,熱淫于內,治以咸寒,方中當增入咸寒之味。故熱邪為病總體治法為清熱涼血解毒。風熱傷絡證以皮膚瘀點為主癥,伴有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外感兼癥,宜用銀翹散加減,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薄荷、白芷、桔梗、牛蒡子、赤芍、虎杖、敗醬草、生甘草,共奏疏風清熱涼血之效。血熱妄行證,無外感之象,但一般有外感病史,熱象較風熱傷絡證明顯,如舌紅、口干、大便干等癥,方選犀角地黃湯加減,藥物常選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參、虎杖、玄參、白芍、蟬蛻、生甘草,達清熱涼血化瘀的功效。若齒衄、鼻衄者加用茜根、白茅根涼血瀉火解毒;尿血加用木通、小薊涼血止血;大便出血加用地榆炭、槐花、白及收斂止血。 溫補脾腎填精益髓慢性ITP多以虛證為主,多由于素體虧虛或病程日久或激素傷陰,汪受傳認為臨證可分氣不攝血證,陰虛火旺證,氣陰兩虛證及陰虛及陽的兼夾證。《溫病條辨·治血論》:“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氣不攝血證以脾氣虛為主,如紫癜色淡,面色萎黃,易出汗,乏力,舌淡脈弱,治以補脾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減,藥物組成有生地、全當歸、玄參、白芍、雞血藤、龜板膠(烊化)、紫草、炙黃芪、黨參、丹參、生地榆、生茯苓等;陰虛火旺證癥見鮮紅出血點或無活動性出血,手足心熱,口干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之象,治以滋陰降火涼血,方用知柏地黃丸、二至丸等,常用藥:生/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丹皮、補骨脂、知母、龜板膠、黃柏、阿膠、牡丹皮、山茱萸。病程日久,陰虛火旺證合并氣虛之候,如多汗、氣短等癥,宜加入補氣之品,如四君子湯、玉屏風散等補氣固表。汪受傳認為,隨著激素的停用,陰虛日久傷及陽氣,故臨證時應仔細鑒別,酌加淫羊藿、鹿角膠、補骨脂等補陽之品,溫脾暖腎,生火以滋陰。 養血活血化瘀貫穿始終《血證論·吐血》曰:“存得一分血,便得保一分命。”汪受傳認為,ITP屬中醫學中的“血證”,本病的急性期主要臨床表現為活動性出血點,離經之血即為瘀血;慢性期患兒雖少見出血點,但可因虛致瘀血,出血仍是潛在的危險癥狀,故疾病過程中應注意活血止血,使出血得止,瘀血得化,止血不留瘀。常用藥:川芎、丹參、赤芍、仙鶴草、白及、雞血藤。汪受傳在治療ITP時,常用養血補血之品,如阿膠、鹿角膠、紫河車、龜板膠等血肉有情之品,使血液有生化之源,疾病得愈。 固表防感調免疫外感是ITP反復發病的重要誘因,約有20%的ITP患兒有前期病毒感染史,也可發生于一些疫苗接種(麻風腮疫苗被認為是發生ITP的高風險因素)及細菌感染(如Hp感染),故汪受傳認為ITP的治療過程中要始終注意防外感、調免疫、抗病毒的治療,故ITP治療都要酌加虎杖、甘草、銀花、連翹等疏風清熱解毒藥及黃芪、白術、防風等益氣固表之品。 典型醫案 劉某,男,6歲,2019年3月患者因無明顯誘因雙下肢有出血點,無皮膚及關節疼痛,查血常規血小板(PLT)低于正常值,最低為1×109/L,經骨髓穿刺,確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曾就診于當地醫院,給予人丙種免疫球蛋白靜滴及潑尼松治療后,血小板升至正常而出院,服用潑尼松片治療,15mg/天,平均每半月減半片,在撤減激素時血小板再次下降,再次予人丙種免疫球蛋白靜滴,2天后血小板指數位于89×109/L,就診于我院。 6月18日首診:小兒感冒不多,出汗正常,口干,無惡心嘔吐,無發熱咳嗽,大便1次/2天,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細數。查體:全身皮膚黏膜未見活動性出血及瘀斑,心肺聽診音正常以及腹部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PLT89×109/L。 診斷:(陰虛內熱型)紫癜(西醫稱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治則:滋陰清熱涼血。 知柏地黃湯合茜根散加減:知母10g,黃柏10g,山萸肉10g,生地10g,丹皮10g,水牛角25g(先煎),女貞子10g,旱蓮草15g,羊蹄根15g,仙鶴草15g,茜草15g,玄參10g,青黛3g,鹿角霜10g,甘草3g。 山萸肉補肝腎之陰,澀精固腎,玄參、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共為君藥。牡丹皮清瀉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溫澀;黃柏、知母助生地、玄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均為臣藥;茜草清熱涼血止血,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涼血止血,仙鶴草收斂止血,水牛角、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羊蹄根清熱通便,共為佐藥。鹿角霜,溫性藥,補益腎陽,陰陽互根互用,陰陽并補;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使藥。30劑。 7月18日二診:大便正常,夜寐欠安,多夢,舌紅,苔薄白。查體:全身皮膚黏膜未見活動性出血及瘀斑,心肺聽診音正常以及腹部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PLT89.4×109/L。方藥:原方加酸棗仁10g,茯神10g,安神助眠。其余治療同前。30劑。予醋酸潑尼松5mg配合服用。 8月16日三診:大便日行2次,不成形,苔微黃。查體:全身皮膚黏膜未見活動性出血及瘀斑,心肺聽診音正常以及腹部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PLT92×109/L。方藥:原方加仙靈脾8g,側柏葉10g,煨葛根15g。仙靈脾性溫,制約一系列寒涼藥傷脾胃;側柏葉涼血止血,使熱從小便而出;煨葛根善升發清陽,鼓舞脾胃陽氣上升而止瀉。30劑。予醋酸潑尼松2.5mg配合服用。 9月21日四診:口干,大便稀,舌紅,苔薄黃。PLT124×109/L。知母10g,黃柏10g,山萸肉10g,生地10g,丹皮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5g,羊蹄根15g,仙鶴草15g,茜草15g,仙靈脾8g,甘草3g。山萸肉補肝腎之陰,澀精固腎,生地、牡丹皮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共為君藥。黃柏、知母助生地、牡丹皮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均為臣藥;茜草清熱涼血止血,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涼血止血,仙鶴草收斂止血,仙靈脾性溫補腎壯陽,與山萸肉陰陽并補,并制約一眾寒涼藥傷脾胃,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30劑。醋酸潑尼松1.25mg配合服用。 10月18日五診:口干,大便略干,舌紅,苔薄黃。PLT132×109/L。 方藥:6月18日方去女貞子加石斛10g,淫羊藿10g,鹿角膠10g,石斛10g,善滋胃陰,治陰虛便秘,因激素停用加用淫羊藿、鹿角膠類激素藥物以溫脾暖腎,生火以滋陰。 30劑。患兒現PLT指數較穩定,停用醋酸潑尼松。 11月13日六診:大便可,汗多,苔厚黃。現PLT175×109/L。 方藥:前方加黃芪15g,水牛角25g,黃芪補氣固表,水牛角清熱涼血。30劑。 12月27日七診:納食一般,晨起口臭,盜汗,舌質紅,舌苔厚膩。PLT150×109/L。 方藥:10月18日方加黃芪10g,牡蠣20g,龍骨20g,檳榔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黃芪益氣固表,牡蠣、龍骨固澀止汗,檳榔行氣導滯,焦山楂、焦神曲消食化積。30劑。 2020年1月17日八診: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納食可,舌質淡,苔薄白。PLT163×109/L。 方藥:6月18日方加荊芥10g,防風10g,細辛3g,荊芥、防風、細辛共奏祛風解表,宣通鼻竅之效。30劑。 按患者家屬十分信賴中醫藥治療,依從性好,一直定時隨診。患者方證相應,效不更方,繼續予以原方服用至今,期間隨癥加減。并囑患者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并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否則易于誘發或加重病情。此后隨訪3個月,多次復查血常規,均提示血小板在正常范圍之內。(張天天 陳秀珍 戴啟剛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