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極”、“太極”源流考
“太極”乃易學基本概念,初見于《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漢代易學著作《易緯》之《乾坤鑿度》將《易傳》的這一思想發揮為:“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 ,乾坤行。”鄭玄注之為:“太易,無也;太極,有也。太易從無入有。”首次把“易”與“太極”區分為“無”、“有”。亦即易者太易,謂無極,無者也;太極有者也;無極生太極,從無入有,無中生有也。
“無極”概念源于《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老子》二十八章)”。可知,老子持一種循環宇宙觀。
莊子《逍遙游》云:“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為無極乃無邊無際,無窮之外亦無窮。
宋明理學之發端者,“濂學”始祖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太極圖說》有三種版本,區別主要在首句:(1)九江本:“無極而生太極”。即無極是本體,太極是被創生的。(2)延平本:“無極而太極”。對此,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3)國史本:“自無極而為太極”。顯然,太極是由無極創生的結果。分 析歸納這三個版本可區分為兩類:第一類:“無極而太極”,即認為無極、太極是一物。第二類:無極是本體,太極是由本體創生的。
對三個版本的不同理解導致了易學史上著名的“朱陸之爭”:陸九淵兄弟持“無極而生太極”觀,朱熹則持“無極即太極”觀。朱熹主張,太極乃“合宇宙萬物之理”,只是其存在形式為無器無形故曰“無極”,即他將“無極”注之為“太極之無形”,故有“太極本無極”之說。爭論無果而終。
朱熹如此解釋實為其理學服務,同時給“道”騰出空間,但這種解釋實為勉強。倘若考察《太極圖說》延平本未必能有此種含義。延平本之關鍵在“而”之意義,從語法上考察,“而”作為連詞在連接前后兩名詞時 ,表示從前者到后者之順序,隱喻一種因果關聯,可以解釋為“無極而生太極”。再者,所謂“太極本無極”亦菲“太極本系無極”之意,而是“太極本于無極”或“太極之本乃無極”。
基于上述考察,我們采納九江本之意:“無極而生太極”。即“無極”為“太極”之本 ,乃宇宙萬物之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