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7月3日,重慶合川區高代聞主任一行四人,2020年國慶節期間,貴州銅仁高方周董事長一行三個人,均分別持家存老譜上的江西吉安府泰和鵝掌大丘、鵝頸大丘前來泰和尋根。這是我在多年修譜生涯中最難忘的事, 十多年來,特別是2017年在中華全國第四屆姓氏大會期間,我接觸過本姓及全國各地各姓氏的人,向我打聽江西吉安府泰和鵝頸大丘、鵝頭大坵、鵝掌大丘”,或“廬陵鵝頸大丘”類似這樣的古地名。僅湖南一省就涉及“李、劉、龍、唐、蕭、謝、王、張、孫、周、胡、文、歐陽”等20多個姓氏,在云貴地區,甚至一些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也自稱發源自泰和。這是近年來民間推動或興起的修譜尋根熱,目的就是要來泰和尋根問祖。 泰和鵝頭大坵、鵝頸大坵、鵝公大坵、鵝掌大丘、還有“廬陵鵝頸大坵”等古地名,它出現在湘、云、貴等很多地方的由江西遷出的上百個姓氏家族的族譜上面。說明地域廣泛,不可能是一個地名,應該是不同的多個地名或地域。身為泰和人,我也一直想弄清楚究竟在那里?于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尋求查證。 一是地域管轄:泰和是廬陵文化的起源地,廬陵始于戰國末年,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廬陵建縣,縣治所在今泰和縣境內,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廬陵縣改稱西昌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治所西昌縣,轄石陽、遂興、吉陽、興平、陽豐、南野、贛縣、雩都九縣。隋開皇(591)西昌更名“泰和縣”。元朝把廬陵郡改稱“吉安府”。泰和為“吉安府”治。說明:古泰和與今泰和縣域更大,周邊縣萬安、永新、蓮花、吉安、吉州、遂川、興國、贛縣等都有過泰和管轄過的歷史;泰和自宋淳熙年間起設坊、鄉、里、巷,全縣劃分為若干個鄉,鄉分為里;泰和城內則為坊,坊下為巷。此后歷宋、元兩朝二百余年沿襲未改。明初坊改為廂,鄉分為都,都再分圖(圖又稱里)。全縣共劃分為6個鄉兩個廂,6個鄉再分為70個都,從東至西依次為:仁善鄉(1-8都)、仙槎鄉(9-18都)、云亭鄉(19-36都)、縣城分為東西兩廂(直屬)(37-48都),縣城中心位于四十五都。千秋鄉(56-62)、信實鄉(49-55都)和高行鄉(63-70都)。按數字順序命名,此后歷明、清兩朝,除有少量的增減外,沿襲未變。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據其《文氏族譜》載,文天祥之孫,'宏,字季謙,行三系升公之三子,配本府城南白馬廟下胡氏。卒,合葬泰和十八都石硯坪文家山。而泰和十八都'石硯坪'就屬仙槎鄉,仙槎鄉轄九至十八都。其范圍為今天的灌溪鎮、中龍鄉、小龍鎮。結合《文氏族譜》中'泰和十八都石硯坪',在今天泰和縣小龍鎮的正南方。 我在江蘇1575年的皈仙高氏族譜上發現,泰和早禾市治岡高氏曾代表當時的泰和縣高氏參加全國皈仙高氏修譜。1995年期間,貴州大方高元凱、高祥勛等五人和2015年大方作家高致賢,持老譜上的鵝掌湖州高氏兩次到泰和尋祖,尋找到了祖先在現泰和橋頭高市(現南車水庫內)。此地域當時屬高行鄉治,所以我認為:圳上鵝掌大丘應是今天泰和縣的橋頭、禾市槎灘陂、井岡山機場地段和螺溪爵譽地域應該就是鵝掌大丘。 二是交通運輸:泰和地處贛江黃金水道中游,在唐、宋、元、明、清古時期的交通主要是靠水運,水運就要有渡口和碼頭,源于贛江自此往東流,而贛江在此灣如鵝頸且水流平緩,生成了永昌市的深水港。加上位于縣域中心的優勢,移民在此集中南下,北上或西行,是中原氏族南遷的重要途經地與中轉站的不二選擇。移民遷入地主要為湖北、安徽、山東等省市。 而在眾多人員遷徏中,一個碼頭是難以承負重荷,因此,源于井岡山脈的(六七、六八江)牛吼江水,形成了當時信實鄉(現螺溪鎮)南岡市,按南罔市康熙志作墟,查南岡墟古市南岡市,在現南岡口的螺塘村(曾經是吳越王錢謬的戰地)傍的牛吼江有一個碼頭叫津渡口,上接碧溪,橋頭,早禾市;經周矩修成的槎灘陂下游,在這個津渡口(對面曾是戰國時期的金山嶺遺址)上下十五公里轄區內,曾經有過上車、下車、坤塘、爵譽、石(沙)江口、螺塘、老官洲,王家坊、郭瓦共九個渡口,其中坤塘渡口主要是加工糧食、儲運戰備糧(留有遺址)。津渡口是個有航運燈塔坐標的航運碼頭,是泰和重要的移民集中出發地,南北通衢,物產豐富,移民遷入地主要為湖南、四川、重慶等云、貴各地。 三是人居幅員廣,泰和,地處江西省中部,有18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春秋戰國時先屬吳、越,后屬楚。秦漢屬廬陵縣,抗日戰爭時期(1939-1945年)泰和縣是江西省的臨時省會,省政府駐縣城西上田村。泰和屬吉泰盆地仍米糧之侖、“地產嘉禾,和氣所生”是全國糧食重要產地之一,農耕易聚人,泰和以農耕為主的普通村落密集,人員多!至唐以來泰和人文鼎盛,發達的經濟和興旺的文風造就了眾多的英才。位于縣城東門的泰和快閣便始建于唐代。黃庭堅、文天祥、楊萬里等均為泰和增添了人氣和才氣,因此泰和也是才子佳人匯聚之地,所以泰和素有“聲名文物禮儀之邦”的美譽。 四是遷徙條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明洪武年間開始,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據《明史》、《明太祖實錄》和大量家譜記載統計,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樹基合著的《中國移民史》里記述:洪武年間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到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蘇者達210余萬人。在這210余萬人中,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吉安等地民眾背井離鄉,太部分都是從泰和鵝頸(鵝掌)大丘遷出的。泰和鵝掌(鵝頸)大丘成為了移民聚散地。只是數百年,很多古地名隨朝代更換、人口遷移、戰爭災難而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認真分析考究一番,鵝頭大坵、鵝頸大坵、鵝公大坵、鵝掌大丘應該就是當時含許多村落集中移民的泰和縣境內靠渡口的聚散地。一是:當時的永昌市渡口,舊縣衙(如今的實驗小學);二是:當時的南岡市(現螺塘)津渡口。 按照中國的堪輿(風水),泰和舊縣署(今實驗小學處)就建在“鵝頸”之上,泰和城所在的大片洲地就是鵝頸大丘,鵝掌大丘則是位于縣城西南的另一塊螺溪洞洲地。(含今天的橋頭南車水庫、早禾市的槎灘陂與井岡山機場地域、螺溪洞的爵譽片)。當全縣各鄉、都(甚至周邊縣)的百姓,自發或被征發來到縣署之前安排地集中,再舟行、陸行離縣。泰和鵝頸(鵝掌)大丘與山西洪洞大槐樹一樣,是一個移民的集中出發地,而不是原居地。移民譜中的“圳上、十八都、早禾市”之類的小地名才是原居地。因為移民們遷出時,都會集中在出發地登記造冊,辦理手續,出發前在集中地領船票、編號和盤資,沿途須驗明身份。到達目的地落腳后,也須立清界限,報送登籍且移民們自已文化有限。不少移民離開家鄉時還很年輕,到了新的地方必須艱苦勞作才能安生。到了成家立業后,可能會向子女說過起老家在某某地方。過了五、六代甚至十幾代,分成多個家庭,人丁興旺了才會修族譜,可原籍故鄉在哪里?可能弄不清了。上輩人的口口相傳,說得最多的是集中出發的地點,于是就把“鵝頸、鵝掌大丘”當作原籍了。也許官府下令,所有移民到了新的居住地后,嚴禁用文字記下故鄉的村名,也不準互相傳播,只準說移民集中遷移點,違者嚴懲,為的是穩定民心,怕他們思念故鄉跑回去了。年代久遠,移民后代隨著傳說的遞減,逐漸淡忘了具體祖居地,將記憶的思路定格于“鵝頸、鵝掌大坵"了,似乎這就是原居地,這是一種思鄉情結的歸宿。 樹高千丈必有根,河流萬里必有源。鵝頸(鵝掌)大丘作為泰和移民的集結地與出發地,見證了無數先民的故土難離,承載了無數氏族的魂牽夢縈,歡迎各位有志尋根者,不妨來泰和一游。 參考資料:《泰和縣志》清光緒四年刊本,卷二輿地志;《泰和縣志》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輿地志;《泰和縣志》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輿地志載: 衷心感謝:泰和縣地名研究辦主任葉竣、貴州大作家高致賢,吉水科技員高秋根、湖北仙桃高成軍、山西大學歷史系老教授周征松、高級退休老教師周佐午,《井岡山報》李夢星先生的支持。 作者:高公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