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年來,小葉病變譜(包括原位病變和浸潤性病變)在不斷擴大,病理醫生應該及時了解新增亞型及其鑒別診斷,以便為患者進行更恰當的治療。Maria Gabriela Kuba和EdiBrogi發表在《Histopathology》的這篇綜述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DOI: 10.1111/his.14829)我們將其重點內容編譯如下: ![]() (1)非浸潤性小葉瘤變 (LN):非典型性小葉增生(ALH)和小葉原位癌(LCIS)的診斷及其治療管理相關問題; (2)免疫組化的運用; (3)浸潤性小葉癌的幾種新亞型; (4)具有導管和小葉混合特征的浸潤性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命名; (5)浸潤性小葉癌的診斷及其臨床意義。 一 非浸潤性小葉瘤變 1.小葉瘤變(LN)組織學診斷標準如下 圖1 ![]() A:經典型LCIS, A型(右)和B型(左)細胞。 B:旺熾性LCIS伴壞死。 C:旺熾性LCIS伴大汗腺特征。小葉腺泡明顯膨脹,細胞有豐富的嗜酸性胞質,沒有明顯的核多形性。 D:多形性LCIS,被累及的小葉無明顯膨脹。 E:多形性LCIS伴大汗腺特征。 F:LCIS,經典型為主,散在多形性細胞。 2.組織學診斷中的幾點說明 3.主要鑒別診斷 圖2.LCIS與DCIS形態學的重疊與差異 4.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 5.生物標記與遺傳學 6.治療管理相關問題 表1.粗針穿刺活檢診斷小葉原位癌處理指南 ![]() 表2.手術切除非浸潤性小葉瘤變處理指南 ![]() 二 免疫組化的作用 三 最近報道的ILC新亞型 1、伴有細胞外黏液分泌的浸潤性小葉癌 (ILCEM) ![]() 圖3. 浸潤性小葉癌(ILC)伴有細胞外黏液(ILCEM) A:伴實性和經典浸潤模式的小葉癌,局灶見黏液池; B:腫瘤細胞核多形性,偶見印戒細胞形態; C:E-cadherin表達缺失或異常; D:P120胞質陽性,證實小葉分化。 (1)假腺型或假篩狀ILCEM可能類似于導管癌 (2)腫瘤可能具有無黏蛋白的大片實性區域,這可能與實性ILC甚至浸潤性乳腺癌-非特殊類型(IBC–NST) 混淆 (3)細胞外黏蛋白歷來與導管表型相關。 參考: 編譯/作者 ![]() 崔娜 住院醫師 上海長征醫院病理科 審校 ![]() 陳軍 主治醫師 上海長征醫院病理科 審校 ![]() 顏紅柱 副主任醫師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病理科主任 本文系NGDP新病理團隊編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