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一生中有大量的時間都在表達,而有效的溝通卻很少,表達是溝通的基礎,同時也是溝通最大的障礙。如何提高我們的表達質量,SCQA結構化表達工具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 ![]() 比如你想申請提前轉正,可以這么說:領導,你看我來公司有一段時間了,也能自己獨立帶項目了。但最近我感覺自己帶項目總被卡流程,我想了一下這跟我還不是正式員工有很大關系。如果我能夠提前轉正,那么現在手里這個項目推進起來會更加順利。
![]() SCQA為什么能運用地那么普遍,因為有效。而為什么有效呢?那是因為相比較于講道理,人們更喜歡聽故事。八卦是人類的天性,再小的故事永遠比精彩的道理更讓人聽得津津有味。從故事中獲得啟發也比直接講道理讓人自己去聯想更有效。情景+沖突=小故事,問題+解答=小啟發。 當你聽到有人開發布會演講、匯報;甚至兩個人聊天開頭說了個故事,那么借著這個事兒說出了他想表達的東西,那么他就是在用SCQA模型傳遞信息。
![]() SCQA盡管是出自金字塔原理,但嚴格來說它并不算金字塔(原理)的一部分。而是在核心結論前引出核心結論的一種表達技巧。 ![]() 有人會說,看起來這個模型和金字塔原則有點沖突,如果核心是答案,我們反而還需要前面用情境-沖突-問題去引出它,是不是啰嗦了。這個要分情況,什么模型都不是萬能的。如果是寫文章做演講的觀點輸出或者會議中你有自己單獨的時間陳述,你有你自己的表達節奏,那么先用情境帶入會更容易讓人聽進去,并且更容易認同你的觀點,缺點就是墨跡。 如果是基于彼此了解的雙向溝通或者追求效率和結果的談判辯論,那就少廢話,直接說結論更合適。所以用什么就看我們怎么選:吸引、認同更重要就SCQA;嚴謹、效率更重要就金字塔。
SCQA其實也有更多的架構靈活重組來應對不同的表達需求。
![]() 這個結構適合工作匯報,領導沒有時間聽長篇大論,所以第一句話要抓重點,把答案放在第一位。比如領導項目審核不達標,因為上面突擊檢查,我們來不及反應。
![]() 這個結構更強調沖突,引起對方對情境的關注和對答案的興趣。比如,領導我們的項目,根本來不及準備啊,上面突擊檢查,這個項目的審核結果怕是不合格了。
![]() 這是直接拋出疑問表明情境和沖突,最后說出答案可以突出解決問題的信心。比如,您猜怎么著?我們做了突擊檢查,他們根本來不及反應,結果讓我們查出了很多問題。 參考資料:圓中的貓頭鷹:SCQA結構化表達工具 |
|
來自: blackhappy >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