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文人因詩名震爍古今,卻鮮有人知,他們的弟弟在當時權重一時。這三對兄弟分別是王維與王縉、白居易與白敏中、蘇軾與蘇轍。 ![]() 王縉:為兄贖罪,兄弟情深 王維因詩風平淡清新、富有哲理,兼具畫意美、音律美、禪意美,有“詩佛”之稱。蘇軾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王維已經成為“唐朝第三大詩人之爭”的核心人物,可見詩名之盛。 王維至今存詩約400首,其弟王縉作為散文家兼詩人,作品留存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冊等體七篇,唐玄宗死后曾作哀冊文。詩作存有8首,與其兄王維風格相似,具有一種平淡清新之美。 ![]() 王縉詩名雖不入流,不過做官相比王維還是略勝一籌。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王維任尚書右丞(四品),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后所任之職。 王縉在“安史之亂”中頗有功績,為輿論所重。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王縉以黃門侍郎同平章事任宰相職。 王縉不僅做官有一套,而且對兄長王維也頗有情誼。“安史之亂”平息后,其兄王維因被安祿山俘虜授官而接受審查時,王縉誠懇地要求免除自己的官職來為兄長贖罪,幫助王維得到從寬處理。這對兄弟之間的情誼,頗受世人稱贊。 蘇轍:救兄狂魔,并駕齊驅 蘇軾作為文壇領袖,無論是在宋代還是在現代都是詩名傳天下。不過,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弟弟蘇轍并沒差太多。 世人只知蘇軾因口無遮攔、針砭時弊而屢遭貶官,卻不知蘇轍早年也火藥味十足。 嘉祐二年(1057年),兩兄弟一起參加會試,雙雙進士及第,蘇軾第二名,蘇轍第五名。 嘉祐六年(1061年),兩兄弟參加制科考試,蘇軾的對策被評為第三等(一、二等虛設,第三等為實際上第一等),之前宋朝只有一個吳育中過這種制科的第三等,因此蘇軾中第三等被稱為“百年第一”。 蘇轍則不顧宋仁宗的面子,大膽議論政事得失,言辭鋒利激切。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不過最后被列為下等。事實上,蘇轍的成績也足以值得驕傲,因為這次考試最終只錄取了四人,蘇軾和蘇轍兄弟就占了兩個席位。 世人只知蘇軾累遭貶官,卻不知蘇轍儼然一個救兄狂魔。 蘇軾上書談論新法弊病為新黨不容,此后自請外放任職。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即烏臺詩案),被責授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牽連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五年不得升調。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舊黨當政。蘇轍步步高升,先后任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尚書右丞、代理太尉、太中大夫、門下侍郎,后來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為護軍,晉爵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戶。 當時,蘇軾對舊黨盡廢新法和腐敗現象進行抨擊,引起了保守勢力的反對并遭遇誣告和陷害,于是自請外任。蘇轍為救兄長,連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獲準許。此后,蘇軾相繼被貶到杭州、惠州、儋州。此時,新黨得勢,蘇轍已被貶知汝州。 ![]() 總體來講,蘇軾詩詞冠絕天下,蘇轍則以《六國論》等政論、史論文章流傳于世。而且,蘇轍不僅在政治上屢次救兄長,在經濟上也接濟蘇軾不少。蘇軾與蘇轍關系,簡直就是王維與王縉兄弟情的升級版。 白敏中:因兄升遷,死得惡謚 史料記載白敏中自幼喪父,隨堂兄白居易等人學習,后考中進士,先后擔任河東、鄭滑、邠寧三鎮節度掌書記,又試任大理寺評事,此后一直做著小官。 會昌二年(842年),名滿天下的白居易卸下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的職務,以刑部尚書的職銜致仕。此時白居易已到古稀之年。 可唐武宗打算起用白居易,宰相李德裕進言道:“白居易年邁多病,恐怕不堪擔負朝廷重任,其從弟白敏中學問不低于他,可加以任用。”唐武宗便任命白敏中為知制誥、翰林學士,后又改任中書舍人。 會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繼位。白敏中以兵部侍郎之職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改任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此后,白敏中又升任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太原郡公。他在五年之內,歷經十三次升遷,由員外郎官至宰相。此后,白敏中因鎮撫地方、抵御黨項而到地方任職。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懿宗繼位。白敏中被召回京師,擔任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輔政,不久升任侍中。 白居易與白敏中兄弟二人,官都做得很大,白居易名垂青史,而白敏中卻為后世詬病。 ![]() 據《新唐書》記載,李德裕執政時,推薦白敏中為翰林學士。后來,唐宣宗繼位,李德裕失勢。白敏中趁機極力排擠李德裕,并指使人揭發李德裕的罪行,使得李德裕被貶為閑官。當時輿論都對白敏中大加鄙薄,李德裕也在著書時斥責白敏中以怨報德。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宣宗讓白敏中為萬壽公主挑選駙馬,白敏中選中了狀元鄭顥。當時鄭顥已與盧氏聯姻,正前往迎親,被白敏中派人追回。鄭顥為此深恨白敏中,多次在宣宗面前詆毀于他。之后,白敏中長期在外地任職,擔任節度使的職務。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白敏中病死,終年70歲。太常博士曹鄴給白敏中擬定了“丑”的謚號,并得到了唐懿宗的批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