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BOOK ![]() 遇見有感: 首先必須要說,這是一本有一定閱讀門檻的書。 不單單是因為這本書的總頁數有596頁、總字數48萬,而是馬庫斯·蘇薩克的寫作手法。對,就是《偷書賊》的作者馬庫斯·蘇薩克的蟄伏13年后面世的另外一部長篇作品。 全書一部有8個部分,第一部的標題是一個詞“城市”,第二部是兩個詞“城市+水”,之后以此類推,第8部有8個詞語“城市+水+罪犯+拱橋+故事+幸存者+橋+火”,看目錄就會讓你不由地產生困惑,標題為什么會這樣設置呢? 書名《克萊的橋》中的克萊是故事描述的鄧巴家5個男孩中的老四,就是他,在13歲時,看著患病已久的媽媽在他懷里死去,而不久后,爸爸一言不發地從家中消失了,默默扛起家中一切秘密的克萊。 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并不是克萊,而是五兄弟中的老大馬修。從第一部開始前他獨自去31年來從未踏足過的小鎮的一個院子地下,挖起來了一臺老打字機,一條狗和一只蛇的骸骨開始,故事緩緩拉開帷幕。 真正有門檻的地方在于馬庫斯·蘇薩克根本沒打算按常規套路講述鄧巴家族的故事,父親走后5兄弟野蠻生長的故事,與4年后已經被叫做“謀殺犯”的他歸來后莫名其妙的“造橋”的要求的故事,父親童年到成年的故事,與母親彭妮因為一架鋼琴結緣的故事,母親從波蘭以難民身份移居美國前后的故事,所有的故事似乎糾纏在一起,又似乎有一些敘事者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意識流味道。 這48萬字里,初一讀來感覺有縱橫交錯的無數條故事線,這些線構筑了一個神秘莫測的空間。一開始,你甚至不太容易進入,但是當你發現不同線索之間的奇妙關聯,它們互相呼應和補充,又有各種埋伏似乎隱藏在一個個體生命歷程中,然后綜合發力導致故事的走向,那種宿命感,那種豁然開朗,簡直是五味雜陳,又忍不住想拍案叫絕。 突然想起來史蒂夫·平克的“寫作之難,在于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而馬庫斯·蘇薩克似乎用拼命打磨的文字、用線性的文字努力呈現出“網狀的思想”的那個網狀,就用這樣的故事結構呈現。 在《偷書賊》中,馬庫斯·蘇薩克以死神視角創作的故事讓更多人因此記住了他。 而這本書沒那么好讀,可能甚至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如果就此放棄,那就真可惜了。 畢竟除了傳說中的“潮汐式寫作手法”值得見識一下之外,這一部普通而不平凡的家庭故事中有所有你能想到的豐富主題。 加星標,不失聯 豆瓣|春天的花開Iris 新浪微博|春天的花開Iris 更多單本書閱讀記錄,參見微博和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