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例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姹紫嫣紅開遍 滕肖瀾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天還未亮,項憶君便被父親的唱戲聲弄醒。她爬起來,輕手輕腳地開了門。客廳里,父親項海把四周門窗關得嚴嚴實實,拉上窗簾,穿一身褶子,舞著兩只水袖,身段裊裊婷婷。頭一扭,眼神再一桃,翹個蘭花指——便活脫是杜麗娘了。 聲調壓得有些低,好幾個音該往上的,都被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項憶君知道父親是怕影響隔壁鄰居。不夠盡興了。但也不要緊,客廳不是舞臺,父親不是為了博得臺下的喝彩,只是自娛罷了,為的是一剎那的迷醉,像魚兒游回大海,鳥兒重歸林間。那一刻,是另一個世界,只需微微閉上眼,周圍便是良辰美景。 項憶君又輕輕關上門,重新躺回床上。項憶君的曾祖父早年是上海灘赫赫有名的琴師,父親項海從小跟著研習京昆,嗓子好,扮相也好,早年是京劇團的臺柱,專演梅派花旦。后來嗓子不行了,改唱昆曲,漸漸地便不唱了,賦閑在家。 吃早飯時,項憶君看到,項海的胡子依舊刮得干干凈凈,下巴上青灰一片。這還是演花旦時的規矩,胡子要刮徹底,胡碴也不能露個一星半點。早年落下的習慣,至今如故,每次刮完胡子,還要翹起蘭花指輕撫一遍,再朝鏡子里拋個眼風,定個格,才作罷。 項憶君吃完,站起來,拿上包,說聲:“爸,我上班去了。” 項海微微點頭,舉起一只手,優雅地揮了揮。 “去——吧。”也是京白的韻調。 項憶君在機場海關上班。 高中畢業時,項憶君原先想考戲曲學院,一是自己喜歡,二來也是想讓父親高興。她長相跟父親有些像,瓜子臉,五官不算出眾,卻是清清爽爽。父親說過,這種臉型飾花旦最好,平常看著普通,妝一上,眉眼便活了。她以為父親肯定會支持。 從還未懂事起,她便聽父親唱戲,起初是咿咿呀呀覺得好玩,漸漸地,便融了進去。確實是好,到興頭上,整個人“嗖”地躥了出去,只一瞬間,便似穿越了幾百幾千年,到了不知名的所在。戲里的人,都活生生地在旁邊呢。輕擺羅衫,眉眼含春,一顰一蹙,都是美到了極致。項憶君也愛聽流行歌曲,可跟京昆比起來,便完全是兩碼事了。一個像嘴里嚼的話梅,另一個,卻是泡得釅釅的茶,光聞那香氣,便已醉了三分。一個是聽了便忘, 一個是直落到心里,曲罷了還兀自傻傻的。 項憶君小的時候,到雜貨店買醬油,手拿瓶子,嘴里哼著“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免,玉兔又早東升,那冰輪離海島——”腳下踩著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詞,癡了似的。路過的人便笑地是個傻丫頭,長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樣。 項憶君唱戲時,項海便在一旁坐著,兩指間夾支煙,隨節拍在桌上輕輕敲著。項憶君的嗓子比父親亮,身段也好。項海說,如今的角兒,再沒有像當年那樣樣出眾的了,總是少了些什么,也是世道的緣故,能出電影、電視明星,卻出不了拔尖的名角兒。 項憶君有天賦,沒受過專業訓練,單靠父親的指點,小學時便得了全市京劇票友賽兒童組的冠軍。上臺領獎獎時,主持人問她長大了要做什么,她想也也不想便回答說“名角兒”。 項憶君的母親死得早,舅舅心疼外甥女,便常過來看她。舅舅是生意人,見的世面多,眼界也寬。高考前一個月,項憶君把填好的志愿表給父親看。那天舅舅也在,一見志愿表,便跳起來說:“幫幫忙,唱戲會有什么出息,有幾個唱戲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戲,你也唱戲,你看看你爸爸,就曉得唱戲好不好了!到了緊要關頭還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變成什么樣了,你還以為是戲里的世界呢!”舅舅確實是為項憶君好,以至于到后來都有些失言了。項海沒作聲,端起桌上的茶,掀開蓋,輕輕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 那天晚上,項海沒有睡覺。房間的燈始終亮著。關著門,煙味卻還是源源不斷地飄出來。項憶君也是一直睡不著。 第二天,父親讓項憶君把志愿改了——改成工商管理專業。那日,項憶君第一次看到父親竟忘了刮胡子,胡碴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兩頰。父親長長地嘆了口氣,“唉——”,轉身進屋了。 項憶君穿上海關制服,在父親面前一站,項海朝她的肩章看了又看,半晌,才道:“女孩子穿這身衣服,有些武氣。” 項憶君說:“是刀馬旦的路子。” 項海笑了笑,不吭聲了。 日子一天天地過。項憶君還是愛唱戲,每天總要抽個半小時,讓父親指點。這半個小時,與另外二十三個半小時,像是隔著幾個世紀。項憶君知道,這半個小時,她其實是梳著髻化著油妝呢,水袖舞得花團錦簇,周圍是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一會兒“待月西廂”,一會兒又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這半個小時,比那二十三個半小時都要精彩,是點睛的一筆。 舅舅給項憶君介紹過一個男朋友,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父母都在國外,家里條件不錯。項憶君和他談了半年,感覺還行,他父母專門從國外飛回來看準兒媳。見面那天,小伙子的母親隨口問了聲“平常有什么愛好”,項憶君答道“唱戲”。兩個老人倒有些意外了,說:“那就來一段好不好?”項憶君便演了一段《貴妃醉酒》。 唱到最后,不知不覺竟落下淚來,眉眼間帶著說不盡的繾綣情意。兩個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來。項憶君以為給他們留了好印象,誰曉得過了兩天,小伙子跑來說——我爸媽講你身上有股妖氣,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項憶君是第一次被人這樣說,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 半晌,項憶君不覺唱起:“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父親在門外,舉起一只手,眼神一挑,輕聲…… (選自《人民文學》2007年第9期,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中項憶君長期浸潤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其審美品位決定了流行歌曲被她比喻成“嘴里嚼的話梅”,戲曲則被她比喻成“泡得醉醉的茶”。 B .小說運用插敘手法交代項憶君跟父親學戲的片段,不僅表現出項憶君的戲曲表演天賦及父親對她的影響,也豐富了小說的內容與主題。 C .小說對舅舅身份的介紹及其語言的描寫,既寫出了舅舅的庸俗精明,又自然地點出了項海父女生活的社會環境。 D .“準公婆”欣賞了項憶君唱的《貴妃醉酒》之后,“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來”,可見他們感受到了項憶君的非凡唱功。 2.小說的開頭與結尾引用了我國昆曲《牡丹亭》的經典唱詞,請結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 3.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故事離不開沖突。請談談你對本篇小說中“沖突”的理解。 答: 參考答案 1.A 2.①小說的開頭先亮出項海的唱詞,點出了人物與傳統戲曲的關系,引出了下文唱戲的情節。《牡丹亭》的這幾句經典唱詞原意表達了良辰美景無人欣賞的傷感與無奈,奠定了小說的情感基調,暗示了傳統戲曲文化式微的主題。 ②小說的結尾是傷心的項憶君唱出了這句唱詞,既表達了對自己不被欣賞的傷感落寞,也表達了一種自我認同感。③小說的開頭與結尾父女二人相同的唱詞,既在結構上首尾呼應,又在情感上形成一種遞進,表明兩代人在現實困境中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3.這種'沖突'是指項氏父女對戲曲的熱愛和堅守與當下人們不能理解與接受的矛盾。小說中具體表現為:①項憶君邊走邊唱戲的行為與路過的人對她的戲說,表現了旁人不理解、不認同項氏父女對戲曲的熱愛。②項憶君原來打算報考戲曲學院的理想與舅舅對此的強烈反對,表現了項氏父女對戲曲的熱愛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③項憶君見“準公婆”時,忘情地唱了一段《貴妃醉酒》,她以為給他們留下了好印象,但他們卻認為她不像好好的女孩,說明雙方的認知出現了錯位。 二、相關鏈接 (一)常見的矛盾沖突類型 1.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和斗爭 2.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和斗爭 3.人與他人的矛盾沖突和斗爭 4.人與自我的矛盾沖突和斗爭 (二)矛盾沖突的作用 1.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塑造典型的人物。 2.展現人物命運,傳達作者寫作意圖。 3.形成強烈對比,凸顯悲劇氣質。 4.為下文情節發展做鋪墊。 5.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影響讀者的情感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