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生物圈 公眾號ID:bnubiology 請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描繪了育人藍圖,增強了思想性,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增強了科學性,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注重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增強了時代性,注重體現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增強了整體性,注重學段縱向銜接、學科橫向配合;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課程實施指導,做到好用管用。為了幫助廣大生物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北師大出版社特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優秀教研員及骨干教師編寫《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初中生物學》一書。“京師生物圈”將于近期持續發布《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初中生物學》的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如何在義務教育生物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堅實的生物學科內容基礎,密切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等教育領域新成果,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這是生物學課程的設計宗旨和實施中的基本要求。 一、生命觀念是學習生物學課程的 標志性成果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這樣描述生命觀念:“生命觀念是從生物學視角,對生命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生命活動的過程和規律、生物界的組成和發展變化、生物與環境關系等方面的總體認識和基本觀點,是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的提煉和升華,是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現象、分析和解決生物學實際問題的意識和思想方法。生命觀念主要包括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生態觀等。” 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有賴于日積月累的課上和課下的主動學習。以生命觀念為目標的學習過程,更加注重以科學探究、工程學實踐、積極求索、合作交流為特征的主動學習。學生應在這些參與性的學習中,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的概念性知識,在此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并能用這樣的大觀念解釋生命現象,不斷探討和認識生命世界。 對教師來說,實現這樣的教學任務是一個新的挑戰。教師要進行課程知識結構的分析,即根據學期的教學計劃對學習主題中不同單元教學內容及生物學大概念、重要概念在單元教學內容中的分布和邏輯架構(或認知架構)進行分析,并基于這樣的分析完成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教學進程的安排。 在課時教學計劃階段,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機會,使學生的參與和高階思維都要指向相關概念的形成或理解,指向特定的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要素;設計并積極采用形成性的評價方式,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在生命觀念的維度上,淡化對“碎片知識”的記憶而聚焦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是教學實踐層面的要點。通過教師的努力,生命觀念應成為學生可長時間保留并終身受益的學習結果,能用于現實生活中對生物學問題的思考和決策。 二、科學思維的顯著特點是 基于證據和邏輯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這樣描述:“科學思維是指在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尊重事實證據,崇尚嚴謹求實,基于證據和邏輯,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建模等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對既有觀點和結論進行批判審視、質疑包容,乃至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格。” 從學生學的角度看,加強科學思維的教學有三個基本點:一是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和態度;二是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獲取證據的能力、評價證據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全面性、深刻性和流暢性。在此基礎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且結合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辯證思維和復雜思維。 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加強科學思維的教學,第一要加強概念的教學,因為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也是思維的工具,概念教學本質上也是思維教學,要將二者統一起來而不是進行割裂,注重引導學生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等思維建構概念。第二,要將思維教學與科學史的教學、探究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科學家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的事例,讓學生感受批判質疑精神的啟迪;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及親身參與探究活動提升學生在獲取證據、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第三,通過難度較大的思維訓練活動,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討論交流,并且針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暴露的思維問題進行有效指導。科學課程的學習,與其說是學習一種知識體系,不如說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從核心素養的視角看,生命觀念的形成需要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的進行需要科學思維,社會責任的擔當也需要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可以說是包括生物學課程在內的理科課程的核心。 三、探究實踐包括科學探究 和跨學科實踐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這樣描述探究實踐:“探究實踐是源于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現實需求,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或完成實踐項目的能力與品格。探究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主要環節有:發現問題或提出任務,制訂方案,實施方案,獲得證據或形成初步產品,分析證據或改進設計,得出結論或物化成果,進行表達、交流或展示等。” 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較多的機會進行科學探究與跨學科實踐活動,不斷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發展探究實踐素養。科學探究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跨學科實踐是拓寬視野、增強本領的重要途徑,探究實踐素養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標志。 探究實踐素養包括科學探究和工程學實踐兩個方面的能力與品格,科學探究指向尋求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和解釋,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工程學實踐指向設計和制造自然界沒有的產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對于“怎么做”的問題,現實中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是單一某學科的知識能夠解釋和解決的,實踐產品的設計與制造也可能不是僅靠生物學科的方法、材料和工具就能解決的,這就需要結合跨學科的知識,可以采用項目式實踐活動來完成。課程內容中的“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主題,貫穿于其他六個學習主題的重要概念傳遞和學習活動。《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議拿出總課時的10%的授課時間用于學生親身參與動手實踐。 生物學技術實踐活動是跨學科實踐的一個接口,與“五育”教育高度關聯。生物課不是勞動課,但是在跨學科實踐的學習主題中,學生動手實踐進行制作或者栽培,本身就是一種勞動,是一種有意義的勞動教育。建議教師在執行跨學科實踐時,考慮科學、技術、工程學、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TEM)的策略,強調生物學、技術和工程學的融合,強調跨學科。既考慮科學的要素,又兼顧工程學的要求,同時也適當輔以數學等其他學科的要素。如建模策略,是數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方式,可以融入學生的跨學科實踐中。 四、態度責任重在強調 學生行為表現的立場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此維度的表述:“態度責任是指在科學態度、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責任擔當。其中,科學態度是指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具有嚴謹求實、敢于懷疑、理性包容的心理傾向;健康意識是指在掌握人體生理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基礎上,關注身體內外各種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社會責任是指基于對生物學的認識及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理解,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責任擔當和能力。” 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態度責任的養成有機結合,不斷提升科學態度、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立志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態度責任關系到知識和能力的正確運用,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 1. 關注跨學科知識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現實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涉及多個領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多個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注重生物學概念的形成和生命觀念的發展,還要更加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整合。現實問題往往無法單憑某一門學科的知識解決,必須依靠多學科的協同,讓學生自主地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喚起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意識。 2. 適當引入社會性科學議題,喚起學生的責任感 這里的社會性科學議題也可稱作生物學社會議題,當今諸多的社會焦點問題涉及了生物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在適當的生物學教學內容和環節上,引入生物學相關的社會性科學議題,讓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辯論、調查、角色扮演等方式,圍繞該社會性科學議題,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引入,能將生物學概念框架擴展到相關的社會問題,可提高學生對學習成果的保留度。 3. 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決策 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適當選擇一些科技新聞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的挑戰,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提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展討論、作出決策的參與度,強化態度責任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的落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介紹這些科技新聞背后的生物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人們面對的挑戰,討論可能的應對策略,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之間建立聯系,幫助學生改變對生物學和生物學學習的刻板認識,喚起責任感;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參與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如校園垃圾分類、校園流浪貓安置、外來物種入侵、傳染病防控等話題,都可用于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和方法,提出更好的建議、決策或宣傳方案,強化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提高學生運用生物學學習成果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新書宣傳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初中生物學 ![]() ★解析課程標準 ★理解核心素養 ★提升教學水平 本書內容 第一部分 新版課程標準概述 第一章 課程理念和目標解析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演變 第二節 核心素養解讀 第二章 課程內容解析 第一節 注重課程內容的結構化 第二節 凸顯課程內容的實踐性 第三章 學業質量標準解析 第一節 學業質量內涵描述 第二節 學業質量要求解析 第二部分 課程內容、學業要求及教學實施 第四章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一節 內容分析 第二節 教學建議 第三節 教學案例及點評 第五章 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 內容分析 第二節 教學建議 第三節 教學案例及點評 第六章 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 內容分析 第二節 教學建議 第三節 教學案例及點評 第七章 植物的生活 第一節 內容分析 第二節 教學建議 第三節 教學案例及點評 第八章 人體生理與健康 第一節 內容分析 第二節 教學建議 第三節 教學案例及點評 第九章 遺傳與進化 第一節 內容分析 第二節 教學建議 第三節 教學案例及點評 第十章 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 第一節 跨學科實踐綜述 第二節 跨學科實踐的設計、實施與評價 第三節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跨學科實踐案例 第三部分 難點問題解析與指導 第十一章 實驗教學 第一節 生物學實驗教學概述 第二節 生物學實驗教學策略 第三節 生物學實驗教學案例 第十二章 作業設計 第一節 作業與作業設計 第二節 生物學常見作業類型 第三節 生物學作業典型案例 第十三章 學習環境設計 第一節 學習環境綜述 第二節 學習環境創設策略 第三節 學習環境設計案例 第十四章 考試與評價 第一節 學業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第二節 試題命制體現素養導向 第三節 生物學科試題示例 參考文獻 主編簡介 ![]() 朱立祥 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國教研網總編,中國教師研修網副總編,曾任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中國教育學會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教材核心編寫組成員,《生物學通報》常務編委。 ![]() 喬文軍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生物學教研員,北京市特級教師,教育部課程中心“普通高中生物學科教研(北京)基地”常務負責人,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學新版教材副主編。 編者名單 朱立祥 中國教研網(全書規劃) 喬文軍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全書規劃統稿、第2、3章) 楊涌 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學院(第1章) 陳俠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第2章) 田樹青 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第3章) 杭躍男 北京市海淀教師進修學校(第4章) 雷明 北京市第四中學(第5章) 李紅菊 北京市第八中學(第6章) 王紅庚 北京市上地實驗學校(第7章) 程兆潔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朝陽學校(第8章) 全瑩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第9章) 李成廣 北京市十一學校石景山實驗中學(第10章) 劉穎 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第11章) 崔穎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第12章) 林亞 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第13章) 潘青 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學院(第14章) 購買方式 掃描二維碼進入北師大出版集團天貓旗艦店或微店購買本書。 天貓旗艦店二維碼 微店二維碼 本文版權為京師生物圈所有,轉載或引用請聯系授權。感謝您的關注! ![]() 京師生物圈 微信:bnubiology 一起走進京師生物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