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是李白的名句,白帝城,我們乘船游三峽過夔門大橋時就經過了,那么,江陵城又在哪里呢?就是荊州。荊州古稱江陵,離宜昌特近,坐動車組40分鐘可達,票價25.5元,十分方便。荊州是一座歷史名城,“禹劃九州,始有荊州?!鼻G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后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就是有名的郢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歷首輔張居正,據說,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真是人才輩出的福地?。〗裉煊袡C會到此,能不好好看看?那就先訪張居正故居。 ![]() 01 荊州古城墻雄偉壯觀、氣勢非凡,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02 荊州古城墻東門,也就是老東門,又稱“迎賓門”,上面的城樓稱“賓陽樓”??吹铰铮髠嚷放浦甘?,腳下的馬路叫張居正街。 ![]() 03 為了現代交通便利,新開辟的城門,稱之為新東門。 至此,地理位置就清楚了,張居正故居就在東城墻的旁邊。故居的南門靠近荊州新東門;故居的北門靠近荊州的老東門。我是先找到張居正街,沿街東行,幾乎走到街的盡頭,才看的其故居,從張居正故居北門進南門出,就來到此新東門。 ![]() 04 好,從北門談起。這就是張居正故居北門,離老東門很近。 ![]() 05 走近張居正故居北門。 大門上有副對聯,上聯:日月并明,九洲朝大明天子;下聯:丘山為岳,八方頌太岳相公。有意思的是,至今流傳下來這么一段故事:明代邱南鎮由亞卿降為藩參時為了重新升官,他自擬一副對聯“日月并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并用黃金制成,送給當朝宰相張居正。張居正號太岳,把太岳相公與大明天子相提并論,可謂拍馬屁拍到點子上了。目前看來兩副對聯略有差異,感興趣的朋友自行判斷。我想說明的是,從明代邱南鎮給張居正送禮一事不難看出,權錢交易自古有之,所以反腐要從制度上堵塞漏洞。 言歸正傳,其實,真正的張居正故居早就沒有了,加上日寇入侵,這一帶辟為機場,連廢墟都無蹤跡。因“江陵碑苑”地理位置處于張居正故居附近,正好利用其閑置資源重建故居。故居于2008年5月建成對外開放,門票20元,當然我免票。 ![]() 06 張居正故居,即張大學士府。 張居正故居占地10余畝,為仿明代四重院落,東房西園建筑格局,院內有明神宗御書樓名的“捧日樓”、“純忠堂”,有后人詠頌江陵的詩詞碑刻。院內主體建筑高低錯落,以中軸對稱,布局嚴整;小花園內有小橋、流水、假山等園林景觀,靈動精致。來此,既能了解先賢的傳奇人生及其歷史功績;又能飽覽南國古典園林的秀色,何樂不為? ![]() 07 進門的照壁上是萬歷皇帝賞賜給張居正銀印上的四個大字“帝賚忠良”。 明萬歷六年,張居正回鄉葬父,在他離開京城的時候,萬歷皇帝特賜其一枚“帝賚忠良”銀印,意思是皇上恩賜的忠良,是皇上依仗的股肱之臣。張居正病故后,萬歷皇帝就翻臉不認人,查抄張宅,推翻了張居正的改革措施,明朝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滅亡。張居正的命運正好印證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老話。 ![]() 08 照壁的背面是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作者熊召政作的《張居正贊》。 《張居正贊》中有一段文字,敘述了張居正的豐功偉績,我贊同,特轉錄如下:“公以一介寒士,躋位在三公臺上;身當八方風雨,柄國于五百年前。當其時也,城狐社鼠,播亂于明中葉;惟其憂哉,主少國疑,懸禍于紫禁城。公懷大悲之心,受命于危難之際;公以無我之境,理政于崩潰之時。清吏治、整驛遞;抑宗室,裁豪強;飭武備、興水利;改賦稅、丈田畝。每出一策,百姓為之歡呼;每成一事,天下為之一新?!币谎砸员沃瑥埦诱母锎胧┤〉镁薮蟪晒?,史稱“萬歷中興”。 ![]() 09 從這里去文昌閣。 ![]() 10 前面是文昌閣,近處是神龜池。 ![]() 11 文昌閣上聯:書閣憑城化育千秋名相。確實,從荊州城里走出一位中國歷史上的杰出宰相。 ![]() 12 文昌閣下聯:奎星垂象光昭百代來人。意思是張居正就是文曲星下凡,造福黎民,后代敬仰。 ![]() 13 站在對聯處回頭看,由近及遠,依次是香爐、神龜池、神樹和張文忠公祠。 ![]() 14 張文忠公祠大門上的文字解說詞。 張居正在世時,建有“世德慶源祠”,祭祀其先祖;張居正病逝后,謚號文忠,由其曾孫改為張文忠公祠。 ![]() 15 神樹,樹上掛滿了祈愿的紅布條。 神龜池旁邊有棵樹,據傳是張居正年幼時親手種植的女貞樹。此后張居正屢屢高升,父母健康長壽,當地人視這棵樹為神樹。常有人來此祈福、許愿,掛上自己祈愿的紅布條。 ![]() 16 神龜池中的白龜馱金磚。 傳說,張居正出生的前夜,其曾祖父在夜里做了個夢:夢見自家院內天井的水甕中落下一輪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之中有一只白色的烏龜從甕底浮上水面。道家將龜蛇奉為神靈,且歷代以來,許多高官的官印之上都飾龜紋。為此,這位老太爺作主給張家這個第四代新生兒取名“白圭”?!肮纭迸c“龜”諧音,“圭”是古代帝王諸侯舉行盛典時手持的一種玉牌。希望“白圭”長大后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 17 “捧日”樓里驚現古代美女,趕快過去看看。 原來“捧日”樓為上下兩層,二樓為“楚藝宮”,主要從事演藝活動。明代風格,古色古香,楚歌楚舞,供游客邊品茗邊欣賞,給人以美的享受。顯然,上面鏡頭捕捉到的盛裝美女是“楚藝宮”中人。 ![]() 18 “捧日”二字系萬歷皇帝手書賜予張居正。 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朱翊鈞繼承帝位后,以張居正等閣臣輔政有功,進爵加恩,疊頒獎賜。張居正屢辭不受,朱翊鈞乃親書“元輔”、“良臣”大字賜給他。張居正上《謝御筆大書疏》申謝。數日后,皇帝又書“爾為鹽梅”、“汝作舟楫”兩幅大字相贈。意思是說,做羹湯時是不可缺的調味品;過江河時是不可缺的船槳,萬歷帝以此夸贊張居正是不可或缺的輔政大臣。張居正則誠惶誠恐,為表示對明神宗的忠心和擁戴,特在荊州老家恭建堂樓,以供奉萬歷賜給他的御筆大書。萬歷元年(1573)六月,堂樓建成,神宗又為其堂樓題名“純忠”、“捧日”,并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拿出一千兩銀子給與資助,張居正上《謝堂樓額名并賜金疏》謝恩。 ![]() 19 中間是張居正于隆慶二年(1568)向明穆宗上的《陳六事疏》。 在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張居正一向注意觀察和思考社會現實中的諸多難題,悉心探究歷代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他曾于隆慶二年(1568)向明穆宗上了一封《陳六事疏》,試圖革除嘉靖以來的各種弊端。張居正提出的改革主張主要有“省議論”(禁絕空言,講究實際)、“振綱紀”(整肅風紀,嚴明法律)、“重詔令”(令行禁止,提高效率)、“核名實”(嚴明考課,選拔人才)、“固邦本”(輕徭薄賦,安撫民眾)和“飭武備”(訓練軍隊,嚴守邊防)等。雖然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主張還未能付諸實施,但我們從中可以窺探出張居正改革的最初藍本,可以說,這是張居正全面改革的前奏。 上方的匾有“宅揆保衡”這四個大字,是萬歷皇帝書賜張居正的?!罢瘛保傤I國政之意;“保衡”,是商代官名,師保之官,即任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意思是贊揚張居正既是帝師又是首輔。 兩邊的對聯“一等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據稱為張居正所撰并書。在封建社會“忠孝兩全”、“耕讀之家”,是儒家所推崇的。 ![]() 20 張居正故居中的“純忠”堂。 “純忠”、 “元輔”、“良臣”、 “爾為鹽梅”、“汝作舟楫”,皆為明神宗朱翊鈞手書。可以看出,這位萬歷皇帝有點賣弄學問,他的楷書、草書、隸書、行書功夫都很深,稱他為書法家不為過,但是論當皇帝的本事卻很蹩腳,忠奸不辨,害人誤國。而且,這個萬歷皇帝不上朝達30年之久,創造了中國帝皇缺勤率最高的記錄。在把張居正為大明帝國辛苦積攢的家底敗光后,明朝也就玩完了。
![]() 21 近看,明神宗朱翊鈞的楷書真不錯,但是這位萬歷皇帝卻是個口是心非、很不厚道的人。 萬歷皇帝朱翊鈞對張居正很尊敬,見了他從來不叫名字,張口“先生”,閉口“先生”。朱翊鈞還親自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寫的是:忠可格天,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體光播于百年。意思是說,您的忠誠跟天一般高,您的功勞象太陽那樣明顯,必將流芳萬世百年??蓮埦诱∷啦坏蕉辏祚粹x聽信讒言,就派官兵們把張家抄了個凈光,還餓死了十好幾口人。張居正的兒子們全被罷了官,轟回家里,嚴刑拷打,非逼著他們交待還有銀子“存在朋友家”不可。張居正的幾個兒子被打得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大兒子實在受不了,自殺死了;還有的兒子幾次自殺都沒死成,后來被流放到邊疆充軍去了。萬歷帝的大功臣張居正一家,最后被害得家破人亡。萬歷皇帝貪財,以為天下人都貪財,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抄家就抄家嘛,抄不到銀子,還拷問銀子藏在哪里?所以我說萬歷皇帝為人很不厚道,雖然貴為帝王,卻似小人。萬歷帝于1620年病死,直到那個“木匠皇帝”明熹宗即位,1622年為張居正平反。回顧歷史,令人感嘆唏噓! ![]() 22 張居正回鄉辦理父親喪事期間,住在這里。 西廂房是太師居,張居正回荊州時的居所。明萬歷六年,張居正回鄉葬父,因當時萬歷依賴其主持朝政,凡是國家大事,都要快馬加鞭報送到荊州,就這樣,張居正在此處理朝政47天。 ![]() 23 張居正故居南花園,有張居正銅像,有碑亭。 在庭院中間塑立張居正銅像,銅像基座后面刻有明·王啟茂的七律詩《謁文忠公祠》:“袍笏巍然故宅殘,入門人自肅衣冠。半生憂國眉猶鎖,一詔旌忠骨已寒。恩怨盡時方論定,邊疆危日見才難。眼前國是公知否,拜起還宜拭目看?!蓖跸壬脑娮詈蠖湟馕渡铋L,當下的國家事務是否處理得公正合理,瞻仰拜謁文忠公祠后,還要拭目以待。 ![]() 24 張居正親筆題書的七律詩。 左側碑亭為,隆慶辛未夏,張居正親筆題書的七律詩《送年兄初幼嘉還郢》“燕市重來二月初,翩翩意氣曳長裾。金門未售甘泉賦,玄室何人問子虛。太乙夜燃東壁火,天池時化北凕魚。乾坤歲歲浮春色,環佩將相侍禁廬?!?/p> ![]() 25 張居正13歲時即席所作的《題竹》五絕詩。 右側碑亭為,張居正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13歲時,在武昌古得勝橋至戈甲營一帶,即今武昌實驗中學和武漢幼師學院所在地,參加鄉試時,湖廣巡撫顧璘為讓張居正得到進一步的磨勵而故意把他壓下來,未被錄取,在楚王宮陪他散心聊天。時值深秋,萬木凋零,惟竹挺拔,枝葉青翠。顧大人命他即席作詩,少年張居正馬上作了首五絕《題竹》:“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毙⌒∧昙o以竹詠志,盡顯這位少年才俊的遠大抱負。顧大人讀之,贊賞不已,并對周圍的人說,此子乃將相才也。 ![]() 26 近看張居正銅像。 太岳堂是張居正生平事跡陳列室,堂內四周墻上的圖文,再現了張居正的一生,分為荊州神童、初涉政壇、休假三年、步步高升、榮膺首輔、銳意改革、選任名將、治理水患、恪守節操、鞠躬盡瘁等板塊。從這些展板上我們了解到,張居正出生在荊州城內的一個平民家庭,2歲識字,5歲入學,10歲通六經大義,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踏入仕途,43歲入內閣當上大學士,48歲成為內閣首輔(宰相)。擔任內閣首輔之后,他通過10年的中興之舉,扶大廈于將傾,使明帝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多行進了72年。難怪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斷言:“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 我認為,張居正的改革可以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相媲美。相同的是,他們改革措施都得到實行,并取得巨大的成效;不同的是,車裂商鞅后,秦朝繼續執行商鞅法,國家強大,吞并六國,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大一統帝國。而萬歷帝在張居正病故后,重用改革反對派,查抄張家,廢除張居正的改革新法,導致大明王朝病入膏肓,一命嗚呼。 ![]() 27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對張居正的評價:宰相之杰。 張居正改革措施很多,簡言之有兩個要點:一是抓干部。萬歷元年(1573年)六月,實行“考成法”,對各級干部進行考察、監督,獎勤罰懶,整頓吏治,提高行政效率,達到了 “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效果;二是抓稅收。張居正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重新丈量土地,萬歷八年(1581年),田地丈量完畢,比孝宗時的統計數字多出三百萬頃。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一條鞭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漏稅的現象,減輕了無田或少田農民的負擔,增加了國家的收入?!耙粭l鞭法”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一項重大變革。 張居正的改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穩定了明王朝的統治。在他執政的10年期間,“邊境義安”、“太倉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積金四百余”,“一時政績炳然”。因此,他也成為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和經濟理論家關注的“中國經濟第一人”,載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史冊。 ![]() 28 這是張居正故居南門。 故居南門有副對聯,上聯: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高日月; 下聯:狀元榜眼,二男登兩第,學冠天人。意思是說,張居正又是丞相又是太師,輔佐了三朝(指張居正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為官),功勞比太陽、月亮還高。張太師的兒子雙雙考中,一個狀元,一個榜眼。他們的學問超過了當時天下所有的讀書人。 上面的對聯顯示了光鮮的一面,其實,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張居正的三子張懋修自幼聰慧,好學上進。但是,懋修中舉之后,卻接連兩次分別于萬歷二年,萬歷五年參加禮部會試,均名落孫山。張居正親自給兒子修書一封,幫助他分析兩次科考失利的原因,并鼓勵他振作精神,正確對待,最終狀元及第。這說明,敗不餒、繼續努力十分重要! ![]() 29 站在故居南門口拍攝,是“荊楚雄風”牌坊,再往前,就是荊州新東門那條馬路了。 ![]() 30 站在馬路邊上,回頭拍攝,看到的是“江陵碑苑”牌坊和張居正故居南門。 到此,張居正故居游覽完畢,張先生的功績令人敬仰,張先生的遭遇令人感嘆;不禁又讓自己聯想到明末文武雙全、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的下場,這種“父傳子家天下”、“一人說了算”的極權制度,弊端叢生,真是要不得!近代中國落后挨打、割地賠款悲慘遭遇的病根也在于此。不變革,如何得了!明天繼續游荊州。 (此文2018年曾在新浪博客發表,今修改并歸入“三愛先生之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