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是云貴高原上最大的內陸湖泊,被譽為“高原明珠”。昆明有句老話叫“滇池清、昆明興”,即滇池的水質還關系到昆明的經濟發展。但自20世紀80年代起,曾經水清魚多、風景優美的滇池卻成為了中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水質降為劣V類,水體迅速富營養化。 ![]() 在滇池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50年代以來的水質變化最為劇烈,原因值得深思。 滇池的生態變化滇池從“高原明珠”淪落為“臭水湖”,前后大約只用了30年時間。因為在50年代,滇池周邊的工業還不發達,人口密度較低,當時的滇池水質還是I類水,很多昆明居民直接用湖水淘米洗菜,水環境相當優良。 ![]() 進入60年代,滇池整體保持II類水,透明度達2米以上,湖邊仍有不少人游泳、娛樂。70年代的水質迅速惡化,到了80~90年代,滇池失去了當年的風光,透明度降至0.5m左右,棲息在湖中的滇池金線鲃、云南裂腹魚等土著魚也陷入了生存危機。 ![]() 滇池金線鲃 最能體現滇池水質變遷的,或許就是滇池中的魚類。據資料記載,滇池曾擁有24種特有魚類,1958年昆明地區還從武漢引入了青草鰱鳙的江苗,后續引入的還有太湖銀魚、麥穗魚、鱖魚、蝦虎魚等魚類,滇池的魚種因此超過了50種。“水清魚多”是對滇池漁業生態的客觀描述。 ![]() 在1970年代的開湖捕魚統計中,滇池漁民的年捕撈量高達3000~4000噸,魚產品中有70%~80%是云南高背鯽。這種鯽魚肉質細嫩,鮮美可口,只生活在滇池水域,年均增重150~200g,最大個體超過1kg。高背鯽豐產的原因得益于滇池優良的水質和豐富的餌料,但隨著水質的惡化,高背鯽產量驟降,滇池土著魚的自然增殖也受到嚴重影響,昆明鯰、金線魚、昆明裂腹魚、多鱗白魚、云南倒刺鲃等土著魚急劇減少,逐漸變為稀有魚種。 ![]() 除了魚類,滇池中的水生植物也有同樣的境遇。在60年代的滇池中,高等植物面積占全湖的80%,水深4m以上的開闊湖區仍有植被分布,有記錄的水生植物類群共有100余種。在每年8~9月,滇池的草海還會出現大面積的金黃色海菜花,這種沉睡植被對水質要求很高,曾是滇池湖畔的一大美景,如今卻消失不見。輪藻、黑藻、金魚藻等植物也在滇池湖區幾近消失,覆蓋面積急劇下降,水質變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 海菜花 滇池水質的變化是多種因素的結果,既有自然演化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二者相互作用,引發了滇池的水質危機。 滇池的自然演化滇池位于云南省中部,地處金沙江、珠江、紅河三大河流的分水嶺處,湖體呈南北向分布,南北長約40km,東西平均寬7.5km。以滇池北部3.5km長的海埂為界,湖區可劃分成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內海,又名草海,面積較小;海埂以南稱為外海,是滇池的主體部分,湖泊面積將近290平方公里。 ![]() 我國學者曾在滇池湖底鉆探沉積物巖芯研究滇池的演化,并結合地質學研究得出:滇池已有340萬年的演化歷史,最初的滇池是由昆明西側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在地質歷史上,滇池曾擁有廣闊的湖面和海量的水體,在輝煌的上新世時期,滇池的湖面比現在高出100m左右,湖泊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是現在面積的3.5倍。 在演變過程中,古滇池的湖泊面積逐漸縮小。在新石器時代前的晚更新世時期,滇池的湖面比現在高出10m左右,面積下降到約600平方公里,相當于現在的2倍。在隨后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滇池的湖面持續收縮,深度持續變淺。在入湖河流沖擊物的堆積作用下,湖盆淤填致使陸進湖退,特別是盤龍江三角洲一帶,入湖泥沙量最多,湖岸位置向湖面推進,湖泊的蓄水能力有所下降。 ![]() 當前的滇池已演變為半封閉性湖泊,面積僅有古滇池的25%,蓄水量降至古滇池的1.9%。作為老年期湖泊,滇池還表現出了沼澤化傾向,北部的草海出現了沼澤濕地,外海的湖底由北向南傾斜,中部較平,也是典型的淺水湖泊,平均水深僅有4.4m。 地質學家推測:未來的滇池將逐步縮小,以致趨向于消失,但中間將是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如果及時采取水質治理、清淤措施,滇池仍將是充滿生機的生態湖泊。 滇池的“老大難”:國家花費700多億治理,效果怎么樣?從水質凈化的能力看,滇池湖區內沒有大江大河的良好水源補給,湖水通過地表徑流、自然降雨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盤龍江、東白沙河、洛龍河、東大河等等,出水口是滇池西南部的海口河。由于建設節制閘等原因,滇池的年均出湖流量只有1.49億m3,相當于總蓄水量的11%,這意味著滇池的換水周期很長,湖水流速慢,污染物質循環不暢,大量沉積物淤積在湖中形成內源污染,治理難度大。 ![]() 從污染源的角度看,滇池背負著巨大的排污壓力。滇池流域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是云南省人口密度最高、人為活動最頻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整個滇池位于昆明盆地的最低洼處,客觀上成了昆明市區的“納污湖”,面源污染廣,這種地勢特點為滇池的治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在污染最嚴重的90年代,滇池流域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并沒有得到充分治理,以1995年為例:僅這一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就高達1.85億m3,其中生活污水占比45%~58%,工業污染源占11%~32%。到了2000年時,排污量不降反增,提高到2.4億m3,相當于給滇池注入了1.4萬噸氮、1487噸磷。在各個水質指標上,彼時的滇池均劣于國家V類水質標準,全湖超過70%的水體處于重度富營養化狀態。 ![]() 我國為了治理滇池,先后投入了大量資金,從1996~2020年,滇池治理工程以5年為一個階段,25年間累計投入超過700億元,重點項目有興建污水處理廠、構建雨污分流管網體系、源頭截污和入湖河流治理、清田清塘還湖、清淤疏浚、牛欄江引水-滇池補水工程、新建排水管網、恢復擴建濕地等等。 ![]() 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滇池的治理成效并未立竿見影。在2015年的水質調查中,滇池草海、外海的水質指標整體仍處于劣V類。在2019年,全湖水質恢復到IV類水質,水質狀況轉為輕度污染,水環境開始出現好轉跡象。 但滇池的治理現狀依然嚴峻。在2023年3月份最新的調查中,滇池湖體的10個監測位點顯示:全湖整體仍為輕度污染。與去年同期相比,滇池的水質無明顯變化,在單獨評價總氮時,全湖整體仍為劣V類水體,其中草海為劣V類,外海為V類。針對營養狀態評價時,全湖整體為輕度富營養狀態。 ![]() 這表明目前的滇池仍面臨著污染困境,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水質治理力度。這也警示我們,30年的治理無法“彌補”30年的污染,兼顧經濟性和生態性的做法無疑是在污染前就未雨綢繆,守住綠水青山,讓生態滇池發揮長期效益。 總結滇池的水質變遷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滇池作為老化湖泊,本身存在凈水能力低、生態功能退化的特點,關鍵是50年代以來的人為污染,導致滇池的生態問題日益突出,“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風光不再”的歌謠就是對滇池變化的真實寫照。 “五百里滇池”孕育了繁榮的滇中文明,對昆明乃至整個云南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護好滇池這顆“高原明珠”,就是在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也是在保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
|
來自: 新用戶25253672 > 《知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