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十八 編輯丨張十八 前言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曾幾何時也是碧波蕩漾,然而近些年,這塊香火繁盛的湖區,卻被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所圍困。 ![]() 曾經的一湖碧水,變成散發陣陣惡臭的“臭水湖”,即便是耗資500億也沒能挽救。 ![]() 滇池到底為什么變成現在這樣?如今的治理又取得怎樣的成效? 生態罰單滇池位于云南西北部,海拔約1900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素有“北國明珠”之稱。這里四季如春,曾經吸引無數游人前來觀光。 ![]()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滇池逐漸從“北國明珠”蛻變為“綠蔭湖”,湖面漂浮著厚厚的青藻,散發出令人作嘔的惡臭。導致滇池變質的原因有多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工業廢水的排放,上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云南工業的發展,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被大量排放到滇池,嚴重超過了湖泊的自凈能力。 ![]() 滇池周邊興起了許多化工廠、造紙廠、造紙廠、冶煉廠等,雖然這些工廠為云南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也給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第二個原因是生活污水的排放,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抽水馬桶在昆明市民中的廣泛使用,大量生活污水經管網排入滇池,同樣超出了湖泊的承載能力。 ![]() 據統計,昆明每天向滇池排放的生活污水高達30萬噸,其中COD約占污染負荷的60%,第三個原因是雨季沖刷。 由于昆明地勢南高北低,每逢雨季,大量包含營養鹽的雨水將昆明的污染物沖刷到滇池,使滇池的營養鹽濃度進一步增加,導致嚴重的富營養化。 ![]() 這種“雨污同流”的現象在每年5-10月的汛期尤為嚴重,第四個原因是外來物種的入侵。大量外來魚類如鯉魚、鯽魚涌入滇池,嚴重破壞了滇池的生態系統。 這些外來物種缺乏本地的天敵,數量激增,擠占了土著魚類的生存空間。據統計,高達60%的滇池土著魚類面臨滅絕的威脅。 ![]() 第五個原因是滇池面積的縮小,由于長期圍湖造田,滇池的面積縮小了約75%,蓄水量僅為歷史峰值的5%,湖泊的自凈能力大為下降。 第六個原因是管理的缺失,長期以來滇池地區缺乏系統性的環保法規,缺乏統一的監管部門和監測手段,各行政區劃分割管理,導致污染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 面對滇池日益嚴重的污染狀況,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進行治理,上世紀80年代,政府開始組織力量對滇池污染問題進行治理,但當時技術水平有限,經驗不足,主要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層面。 進入21世紀后,政府加大了對滇池的投入,僅云南省和昆明市兩級政府近10年就累計投入了500多億元用于治理滇池。大力推進了工業廢水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湖岸帶治理、流域治理、魚類資源恢復等方面的工作。 ![]() 耗資500億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國家先后投入了超過500億元用于滇池的治理,污染的治理首先需要從源頭抓起。 昆明市建設了20多座污水處理廠,并對污水管網進行改造,實現生活污水的收集與處理。工業廢水的監管力度也加強了,新的污水處理設施要求達到更高的排放標準。 ![]() 這些舉措遏制了污染物的增長,但僅僅依靠端管治理是不夠的,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廢水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嚴格執行廢水排放標準,從污染源頭全面減排。 除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還需要采取積極的治理措施,工作人員定期在湖中打撈垃圾與過量藻類,并在湖岸栽植了大量綠化植物,以減少泥沙流失。 ![]() 此外,從牛欄江引水入湖,既增加了水量,又促進了水的流動,這對湖水的更新與凈化大有裨益。為了進一步改善湖泊水文條件,還可通過疏浚湖泊淤積污泥,擴大湖泊存儲容量。 在污染減少和水體治理的共同作用下,滇池的水質有了明顯改善,監測數據顯示,到2015年,滇池的水質達到了輕度污染的級別。 ![]() 同時,滇池的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恢復,種類更加豐富,2019年,滇池的水質進一步提升至良好級別。這些積極成效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監測與評估體系的支撐。 要繼續鞏固治理效果,必須建立生態狀況的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水環境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 ![]() 然而,這只是滇池生態修復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滇池的流域內仍有大量污染源存留,非法建設也時有出現。 滇池目前的水質依然難以達到國家標準,距離“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愿景還很遙遠。滇池的生態修復需要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堅持,這是一條長遠而艱辛的道路。 ![]() 為了讓滇池永續發展,必須堅持綠色低碳理念,合理利用水資源,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守護好滇池這顆昆明的生態明珠。 不斷的整治滇池面積約為300平方公里,湖水主要來源于泥江、盤龍江等入湖河流。這些河流也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源。 ![]() 隨著昆明經濟快速發展,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滇池,水質嚴重惡化。滇池污染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水體污染,各類污水和生活垃圾大量排入湖中,二是湖泊淤積,上游流域泥沙入湖導致淤積嚴重。 多年污染導致滇池水質呈現混濁黃綠色,湖面大面積被水藻覆蓋,曾經生長在滇池中的26種土著魚類,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僅存4種,滇池金線鲃等特有稀有魚類瀕臨滅絕。 ![]() 為治理滇池水體污染,相關部門在昆明市區設立20多座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后再排入滇池。 加強管制上游工業污染企業的排放,對不達標企業實施關停或限產措施,減少工業廢水排入。在主要入湖河流設置截污設施,控制污染物入湖。 ![]() 此外,還在滇池上游推進植樹造林,增加綠化覆蓋面積,降低泥沙流入,為解決滇池淤積問題,采取機械清淤與人工清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大規模治理。 使用浚淤船清理湖底淤泥,人工清除水面藻類,此外,還通過引水工程改善湖泊水質。具體而言,利用牛欄江的水源,建設引水管道將淡水引入滇池,以利于改善湖水流動,并稀釋污染物濃度。 ![]() 經過多年治理,滇池水質已由重度污染轉為輕度污染,整體水質得到改善。滇池濕地植被面積明顯增加,湖岸帶恢復了蘆葦等植被。 魚類品種也由最低的4種上升至23種,一些瀕臨滅絕的滇池特有魚類如金線鲃、云南光唇魚等得以復蘇,種群數量有所恢復。 ![]() 滇池湖心島上的海菜花也重新綻放開來,這些積極變化預示著滇池生態環境正逐步走向良性循環。 然而,滇池生態保護與整治之路遠未結束,隨著昆明人口不斷增長,給滇池帶來的污染壓力依然存在。滇池上游入湖河流眾多,要徹底截斷各類污染源的排放仍需長期努力。 ![]() 結語湖泊淤積問題依然嚴重制約水質改善,保護好滇池生態環境,還需相關部門和公眾持續付出努力。 相關部門須進一步加強滇池流域的污染排放監管,嚴格控制各類污染源,遏制污染進一步擴散。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公眾廣泛參與滇池保護行動,共同守護這一高原明珠。 ![]() 調整湖泊周邊產業布局,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滇池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支撐。滇池整治任務艱巨,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持續投入,才能推動滇池生態環境不斷好轉,讓這一高原明珠恢復生機與活力。 |
|